2020-07-26

理县:逆转高半山

  • 2015年12月18日 11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36个贫困村地处高半山和深沟远寨,理县对症施策、集成优势、连片开发,不仅解决脱贫问题,还形成致富奔康的动力——

      12月15日,太阳出来时,降了一夜的雪终于变成零星碎末,杂谷脑河畔的群山披上银装。理县薛城镇甲米村村委会主任杨友清松了口气,薛城镇为甲米村、塔子村村民举办青红脆李剪枝技术培训会,地点选在村上的活动室,他一度担心风雪阻碍出行。

      杨友清戴上皮帽,那些徒步或拼车赶来的村民,也如他一样包裹得严实。上百人挤满活动室,他特意清点了一下,村里26个贫困户家庭都来了人。

      杨友清心里装着两个“3”——3%,这是甲米村在全县866户贫困户中的占比;3年时间,县委县政府承诺到2018年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摘除贫困县帽子。“脱贫”、“摘帽”——大雪过后,无论是亲友聚会还是农闲烤火闲谈,话题多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

      这场雪下得泾渭分明,很有“理县特色”。从桃坪羌寨到县城40公里,属干旱河谷地带,夏季雨少,冬季雪薄。理县36个贫困村,大多数位于沿线高半山或深沟远寨。

      兑现承诺,致富奔小康,理县必须向高半山宣战。当地干部群众认为,随着路上山、水到田、电入户,产业连片,高半山不仅能拔掉“穷根”,还有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精准识别

      好事办好,推动思想先脱贫

      村民秦学贵的房屋紧挨着甲米村村委会,他来得早,在前排坐得像小学生一样端正,认真听讲,领会了还要点头。授课的老师,有30多年实战经验,是高级农艺师。

      他家试种的不到1亩李子树,今年稍微挂果,秦学贵迫切需要掌握剪枝的方法,“疯长不是好事”。家里4口人,两个娃娃读书,全靠他平时打零工赚钱,一家人寄望这些李子树能拓宽增收渠道。

      在甲米村的花名册上,秦学贵10月份进入新识别的贫困户行列。为什么要识别?理县相关部门调查发现,该县贫困群体从2011年的1万余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1472户、5236人,扶贫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列入花名册的现象。“如果不认真比较、反复确认,部分群众攀比贫困,等着国家救济,只会养一批懒人。”县委书记蔡清礼说,影响更恶劣的是,帮扶对象中一旦出现有财政供养人口、家庭有轿车等现象,会导致老百姓不相信干部等,好事反而办成坏事。

      坚决逗硬,不当“好好先生”。11月初,理县在81个行政村再次铺开精准识别工作,县委县政府特别强调,各级干部“绝不能优亲厚友,一旦发现就地免职”。

      秦学贵被识别的过程是这样的。在镇村前期入户调查基础上,甲米村“第一书记”杨黎明主持召开该村三道桥小组会议,由村民推荐表决家庭经济困难户。在村民看来,这事不小,关乎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小组25户全部到场,有的一家来了几个人。

      此前,村民大会、村小组会议、老党员等已对贫困标准进行多次宣讲。“到底谁符合,邻居心里有杆秤。”杨黎明说,秦学贵是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向邻居租了1亩多地,收入少且不稳定,还有老人需要照料,他被推荐为小组的6名贫困户之一。名单公示几天,没有一个人反对。

      镇上还进一步与公安、房管、民政等8个部门掌握的信息比对。经过一番精准识别,理县的贫困户数量确定为866户、3221人。其中,清退一批,因病、因灾、漏登等原因新进一批。

      这向社会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都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脱贫先脱思想贫。

      精准施策

      单村定制,集中集成扶贫力量

      理县对贫困村、贫困户分析发现,因灾因病因残致贫占1/3,观念落后、缺少技术帮扶占1/3,缺少劳动力或其他要素占1/3。明晰原因,便于分门别类帮扶,精准施策脱贫。

      1个贫困村背后,有1个驻村帮扶工作组、1个联系单位;1个贫困户背后,有1名帮扶责任人。多个帮1个,群众脱贫不乏底气。

      理县“摘帽”也得到中央和省、州政策支撑,省委宣传部、省交通运输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文联、省红十字会定点帮扶。

      理县贫困村集中在高半山,大部分可用土地资源同样集中在高半山。精准扶贫实施得好,不止是改变贫困户的命运;穷窝窝变成聚宝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所有村寨致贫的土壤。说到底,必须逆转一直以来高半山在发展上遭遇的羁绊。

      理县朴头乡一颗印村日足沟组地处海拔2300米以上的半山腰,以前村民最怕下雪,那时运输车辆不能上山,只能徒步。该村“第一书记”黄志刚介绍,入冬前通组道路已扩宽到5米左右,还安装了1500米护栏,改变了“逢雪只能靠脚”的状况。

      基础扶贫是当务之急,就在黄志刚为修路、为坡地改造奔忙时,理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集成各种优势,对包括一颗印在内的所有贫困村量身定做扶贫规划。这套形成体系的规划,包括1个全县扶贫攻坚实施方案,设施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电商扶贫等12个子方案,以及36个贫困村专项扶贫方案。

      秦学贵还不知道,参加剪枝培训,只是开始。按照科技扶贫方案,甲米村和甘堡乡熊耳村要建成省级科技扶贫示范贫困村,一颗印等4个村要建成县级示范村,参加培训、轮训将是常态。“理县高半山村寨最适合种植特色果木。”阿坝州林科所高级农艺师周旭为借助种植特色果树脱贫的农民打气。

      尽管如此,理县依然受到村组分散、人均耕地少等因素制约,突出连沟连片扶贫开发成为一个现实选择。全县划定以产业为连接的两大整乡推进区、7大连沟连片扶贫区,当天举行培训的甲米村、塔子村即同在薛城镇小沟片区。

      精心引导

      民间有智慧,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寒风料峭,喝着自家酿的蜂蜜,王明发心里比谁都暖都甜。在海拔2400米的甘堡乡熊耳村,他承担了养中蜂、酿药蜜的“试验”。

      村民认为,熊耳村周边山上土黄连等野生中药材丰富,产出的蜂蜜可能不一样。村上动员王明发等贫困户试试这个耗时多但成本低的项目。王明发听进去了,一口气养了40多箱。“蜂蜜产出后大家都说好喝,我们就去了趟北京。”村会计何永民说,目的是检测蜂蜜品质,“波美度达到42度,一级水平。”

      在不久前的第三届四川农博会上,“熊耳”牌药蜜每斤卖到80元,这坚定了王明发率先脱贫的信心。

      这样的“试验”,还包括村上从若尔盖购买54头藏香猪幼崽,免费送给有意愿的贫困户饲养。年终算账,无一死亡,村民卖出后,每头净赚500元。

      熊耳村在脱贫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也正是理县所看中所需要的。“重视造血功能,前提是得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蔡清礼认为,党委政府在低保兜底、医疗救助、产业扶持等方面保障扶贫,创造条件引导生成造血功能,但不能代替村民行动。

      甘堡乡副乡长朱跃伟介绍,小规模“试验”表明了村民在产业选择上的谨慎态度,但特色化差异化路径的探索,既能丰富产业结构,又能增强整体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村民对接市场的积极表现。

      相信村民的智慧,桃坪镇佳山村村委会主任龙升贵尝到甜头。该村素以种植红富士苹果闻名,但灌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后来,从对面山上利用落差引水到半山腰,这件好事却又时常让村民为灌溉的顺序、用水的多少发生强烈争执。“村民想到一招,设立一个总分水池,各家扯一根管子,谁都不吃亏。”在半山腰的洋槐林内,57根管子并成一排水平铺开。

      在这些村民探索充分的地方,村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建扶贫成为12个扶贫子方案之一。在甲米村委会,所有党员全部上墙亮明身份,提醒党员时时不忘肩上的责任。 (记者 张守帅 徐中成)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理县:逆转高半山

  • 2015年12月18日 11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36个贫困村地处高半山和深沟远寨,理县对症施策、集成优势、连片开发,不仅解决脱贫问题,还形成致富奔康的动力——

      12月15日,太阳出来时,降了一夜的雪终于变成零星碎末,杂谷脑河畔的群山披上银装。理县薛城镇甲米村村委会主任杨友清松了口气,薛城镇为甲米村、塔子村村民举办青红脆李剪枝技术培训会,地点选在村上的活动室,他一度担心风雪阻碍出行。

      杨友清戴上皮帽,那些徒步或拼车赶来的村民,也如他一样包裹得严实。上百人挤满活动室,他特意清点了一下,村里26个贫困户家庭都来了人。

      杨友清心里装着两个“3”——3%,这是甲米村在全县866户贫困户中的占比;3年时间,县委县政府承诺到2018年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摘除贫困县帽子。“脱贫”、“摘帽”——大雪过后,无论是亲友聚会还是农闲烤火闲谈,话题多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

      这场雪下得泾渭分明,很有“理县特色”。从桃坪羌寨到县城40公里,属干旱河谷地带,夏季雨少,冬季雪薄。理县36个贫困村,大多数位于沿线高半山或深沟远寨。

      兑现承诺,致富奔小康,理县必须向高半山宣战。当地干部群众认为,随着路上山、水到田、电入户,产业连片,高半山不仅能拔掉“穷根”,还有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精准识别

      好事办好,推动思想先脱贫

      村民秦学贵的房屋紧挨着甲米村村委会,他来得早,在前排坐得像小学生一样端正,认真听讲,领会了还要点头。授课的老师,有30多年实战经验,是高级农艺师。

      他家试种的不到1亩李子树,今年稍微挂果,秦学贵迫切需要掌握剪枝的方法,“疯长不是好事”。家里4口人,两个娃娃读书,全靠他平时打零工赚钱,一家人寄望这些李子树能拓宽增收渠道。

      在甲米村的花名册上,秦学贵10月份进入新识别的贫困户行列。为什么要识别?理县相关部门调查发现,该县贫困群体从2011年的1万余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1472户、5236人,扶贫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列入花名册的现象。“如果不认真比较、反复确认,部分群众攀比贫困,等着国家救济,只会养一批懒人。”县委书记蔡清礼说,影响更恶劣的是,帮扶对象中一旦出现有财政供养人口、家庭有轿车等现象,会导致老百姓不相信干部等,好事反而办成坏事。

      坚决逗硬,不当“好好先生”。11月初,理县在81个行政村再次铺开精准识别工作,县委县政府特别强调,各级干部“绝不能优亲厚友,一旦发现就地免职”。

      秦学贵被识别的过程是这样的。在镇村前期入户调查基础上,甲米村“第一书记”杨黎明主持召开该村三道桥小组会议,由村民推荐表决家庭经济困难户。在村民看来,这事不小,关乎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小组25户全部到场,有的一家来了几个人。

      此前,村民大会、村小组会议、老党员等已对贫困标准进行多次宣讲。“到底谁符合,邻居心里有杆秤。”杨黎明说,秦学贵是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向邻居租了1亩多地,收入少且不稳定,还有老人需要照料,他被推荐为小组的6名贫困户之一。名单公示几天,没有一个人反对。

      镇上还进一步与公安、房管、民政等8个部门掌握的信息比对。经过一番精准识别,理县的贫困户数量确定为866户、3221人。其中,清退一批,因病、因灾、漏登等原因新进一批。

      这向社会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都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脱贫先脱思想贫。

      精准施策

      单村定制,集中集成扶贫力量

      理县对贫困村、贫困户分析发现,因灾因病因残致贫占1/3,观念落后、缺少技术帮扶占1/3,缺少劳动力或其他要素占1/3。明晰原因,便于分门别类帮扶,精准施策脱贫。

      1个贫困村背后,有1个驻村帮扶工作组、1个联系单位;1个贫困户背后,有1名帮扶责任人。多个帮1个,群众脱贫不乏底气。

      理县“摘帽”也得到中央和省、州政策支撑,省委宣传部、省交通运输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文联、省红十字会定点帮扶。

      理县贫困村集中在高半山,大部分可用土地资源同样集中在高半山。精准扶贫实施得好,不止是改变贫困户的命运;穷窝窝变成聚宝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所有村寨致贫的土壤。说到底,必须逆转一直以来高半山在发展上遭遇的羁绊。

      理县朴头乡一颗印村日足沟组地处海拔2300米以上的半山腰,以前村民最怕下雪,那时运输车辆不能上山,只能徒步。该村“第一书记”黄志刚介绍,入冬前通组道路已扩宽到5米左右,还安装了1500米护栏,改变了“逢雪只能靠脚”的状况。

      基础扶贫是当务之急,就在黄志刚为修路、为坡地改造奔忙时,理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集成各种优势,对包括一颗印在内的所有贫困村量身定做扶贫规划。这套形成体系的规划,包括1个全县扶贫攻坚实施方案,设施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电商扶贫等12个子方案,以及36个贫困村专项扶贫方案。

      秦学贵还不知道,参加剪枝培训,只是开始。按照科技扶贫方案,甲米村和甘堡乡熊耳村要建成省级科技扶贫示范贫困村,一颗印等4个村要建成县级示范村,参加培训、轮训将是常态。“理县高半山村寨最适合种植特色果木。”阿坝州林科所高级农艺师周旭为借助种植特色果树脱贫的农民打气。

      尽管如此,理县依然受到村组分散、人均耕地少等因素制约,突出连沟连片扶贫开发成为一个现实选择。全县划定以产业为连接的两大整乡推进区、7大连沟连片扶贫区,当天举行培训的甲米村、塔子村即同在薛城镇小沟片区。

      精心引导

      民间有智慧,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寒风料峭,喝着自家酿的蜂蜜,王明发心里比谁都暖都甜。在海拔2400米的甘堡乡熊耳村,他承担了养中蜂、酿药蜜的“试验”。

      村民认为,熊耳村周边山上土黄连等野生中药材丰富,产出的蜂蜜可能不一样。村上动员王明发等贫困户试试这个耗时多但成本低的项目。王明发听进去了,一口气养了40多箱。“蜂蜜产出后大家都说好喝,我们就去了趟北京。”村会计何永民说,目的是检测蜂蜜品质,“波美度达到42度,一级水平。”

      在不久前的第三届四川农博会上,“熊耳”牌药蜜每斤卖到80元,这坚定了王明发率先脱贫的信心。

      这样的“试验”,还包括村上从若尔盖购买54头藏香猪幼崽,免费送给有意愿的贫困户饲养。年终算账,无一死亡,村民卖出后,每头净赚500元。

      熊耳村在脱贫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也正是理县所看中所需要的。“重视造血功能,前提是得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蔡清礼认为,党委政府在低保兜底、医疗救助、产业扶持等方面保障扶贫,创造条件引导生成造血功能,但不能代替村民行动。

      甘堡乡副乡长朱跃伟介绍,小规模“试验”表明了村民在产业选择上的谨慎态度,但特色化差异化路径的探索,既能丰富产业结构,又能增强整体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村民对接市场的积极表现。

      相信村民的智慧,桃坪镇佳山村村委会主任龙升贵尝到甜头。该村素以种植红富士苹果闻名,但灌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后来,从对面山上利用落差引水到半山腰,这件好事却又时常让村民为灌溉的顺序、用水的多少发生强烈争执。“村民想到一招,设立一个总分水池,各家扯一根管子,谁都不吃亏。”在半山腰的洋槐林内,57根管子并成一排水平铺开。

      在这些村民探索充分的地方,村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建扶贫成为12个扶贫子方案之一。在甲米村委会,所有党员全部上墙亮明身份,提醒党员时时不忘肩上的责任。 (记者 张守帅 徐中成)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