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国土模式”带给精准扶贫什么启示

  • 2015年12月17日 15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苍溪县国土资源局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位于山区的农业大县,在传统农业向集约化、现代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苍溪县国土部门是如何探索精准扶贫的?

      2014年底,苍溪国土部门联挂帮扶的有新观乡向阳村、玲珑村、五柏村和白驿镇檬垭村。这4个村共897户3228人,耕地面积3511亩,现有贫困户171户574人。

      面对这些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支撑乏力、基础设施滞后、扶贫难度很大的山村,如何找准精准扶贫的支点,撑起“致富杠杆”?

      一道难题摆在苍溪国土部门面前。

      “有形”之手,激发内生动力

      在向阳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健的心里,苍溪国土局局长李岳军和分管副局长李廷杰都是村子的“亲人”。他俩经常来到村中,不是检查工作,而是一起坐下来探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什么产业”。李岳军总是在现场考量决策,后来为村子量身制作“421”脱贫工作模式,打出了一套“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组合拳”。

      在向阳村村委会墙上,不仅有一张“贫困户精准扶贫一览表”,上面清晰列出全村43户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和帮扶干部、帮扶措施、脱贫时限,而且还有村里的扶贫项目分布示意图和扶贫工作责任图。

      在扶贫项目分布示意图上,今年硬化村组路5.2公里,标改山坪塘2口、新修防旱池5口、灌溉渠0.25公里、平整土地3035亩;建一个集中供水站,解决107户455人的人畜饮水;危房改造30户;全面进行农网改造;为1000亩核桃产业提供保障……

      在扶贫工作责任图上,种植猕猴桃、核桃,养生猪、鸡、羊……一个个箭头,将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靠实到帮扶干部名下。全县每名国土干部与帮扶的贫困户均签订“扶贫脱贫”责任书,做到3年不变,一包到底,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中。

      国土“421”脱贫工作模式,“4”指顺应贫困群众期盼,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和新村建设“四大工程”。“2”指针对增收致富没门路,每个村至少发展“二个合作组织”,即特色果产业专业合作社和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指每个贫困户围绕猕猴桃、核桃、草畜等产业,至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

      这正是苍溪国土部门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立足县情,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的一个缩影。根据4个村不同的“贫根”,对帮扶的4个村171户贫困户574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到户,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依据“421”工作模式,制定“施工图”,明确“时间表”,将精准扶贫向实里做、细里攻。

      项目支撑,端上“自助餐”

      国土部门“421”脱贫工作模式,明确提出,推进精准扶贫,要抓住培育增收产业这个重点。但是,产业的培育,在边远山区的农村,需要先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

      于是,县国土部门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既注重激发内力,又充分借助外力,将国土的各类项目整合起来,从农民最急、最盼、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田、水、路、村问题入手,并把项目实施作为“脱贫产业”、“朝阳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

      自去年联挂帮扶以来,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县贫困村纳入了国土项目规划。300多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投入到向阳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村路硬化了,水利设施多了,土地平整了……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瞄准了精准扶贫的“靶心”,让村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还激发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要想甩掉“贫困帽子”,多轮驱动才能跑起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任务,县国土部门意识到,推进精准扶贫,必须“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为了给村民多找致富路子,县国土部门和新观乡党委政府多次实地调研,在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不搞“一厢情愿”,更不搞“拉郎配”,因地制宜,将发展核桃产业和畜牧养殖当作“富民工程”。

      扶贫“自助餐”端上了餐桌,向阳村的43户贫困户和村民们都聚集在向阳村村委会,操场的黑板上书写着各类产业项目,他们排起队在黑板上用粉笔打上勾,选择自己想发展的产业核桃、山羊、猕猴桃、生猪……

      这是县国土部门和新观乡党委政府进行详细调研后向村民推荐适合发展的产业。贫困户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选择想发展的产业,并从技术和资金上提供支持。

      在向阳村,我们看到2亩核桃树园里忙碌的贫困户张仕文已将政府送来的核桃树苗栽上了。

      65岁的张仕文是向阳村六组贫困户,身带二级残疾,全家8口人,其子、孙子均患病,残疾的二哥为五保户,也由他们照顾。帮扶前,他家年收入为5000元左右。“精准扶贫”走进村里后,现在他家已种植了核桃树100余株,养殖羊7只、牛2头、鸡30只、生猪5头,今年收入可增加6000元。

      他带着对口帮扶的工作人员参观他家核桃林和圈舍时,兴奋地说:“多亏了‘精准扶贫’,我们这些贫困户才搞起了核桃这一主导产业和畜牧养殖。”

      三组贫困户侯文魁,全家5口人,两位老人常年肺病,儿子患有囊肿,因病造成贫穷。在扶贫中,帮扶对接人员为他儿子囊肿疾病及时联系了省医院进行治疗。现在,他家已将政府送来的核桃树苗200多株全部栽植,两年后可实现每年1.6万元的经济收入。“国土部门帮扶,机关干部下村入户结‘穷亲’,不仅给了群众信心,更让扶贫举措更加精准。如今,向阳村已发展起核桃、生猪、鸡、羊、鱼等主导产业。”村支书汪举太说。 (邓志勇 刘徽)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土模式”带给精准扶贫什么启示

  • 2015年12月17日 15时4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苍溪县国土资源局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位于山区的农业大县,在传统农业向集约化、现代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苍溪县国土部门是如何探索精准扶贫的?

      2014年底,苍溪国土部门联挂帮扶的有新观乡向阳村、玲珑村、五柏村和白驿镇檬垭村。这4个村共897户3228人,耕地面积3511亩,现有贫困户171户574人。

      面对这些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支撑乏力、基础设施滞后、扶贫难度很大的山村,如何找准精准扶贫的支点,撑起“致富杠杆”?

      一道难题摆在苍溪国土部门面前。

      “有形”之手,激发内生动力

      在向阳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健的心里,苍溪国土局局长李岳军和分管副局长李廷杰都是村子的“亲人”。他俩经常来到村中,不是检查工作,而是一起坐下来探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什么产业”。李岳军总是在现场考量决策,后来为村子量身制作“421”脱贫工作模式,打出了一套“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组合拳”。

      在向阳村村委会墙上,不仅有一张“贫困户精准扶贫一览表”,上面清晰列出全村43户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和帮扶干部、帮扶措施、脱贫时限,而且还有村里的扶贫项目分布示意图和扶贫工作责任图。

      在扶贫项目分布示意图上,今年硬化村组路5.2公里,标改山坪塘2口、新修防旱池5口、灌溉渠0.25公里、平整土地3035亩;建一个集中供水站,解决107户455人的人畜饮水;危房改造30户;全面进行农网改造;为1000亩核桃产业提供保障……

      在扶贫工作责任图上,种植猕猴桃、核桃,养生猪、鸡、羊……一个个箭头,将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靠实到帮扶干部名下。全县每名国土干部与帮扶的贫困户均签订“扶贫脱贫”责任书,做到3年不变,一包到底,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中。

      国土“421”脱贫工作模式,“4”指顺应贫困群众期盼,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和新村建设“四大工程”。“2”指针对增收致富没门路,每个村至少发展“二个合作组织”,即特色果产业专业合作社和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指每个贫困户围绕猕猴桃、核桃、草畜等产业,至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

      这正是苍溪国土部门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立足县情,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的一个缩影。根据4个村不同的“贫根”,对帮扶的4个村171户贫困户574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到户,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依据“421”工作模式,制定“施工图”,明确“时间表”,将精准扶贫向实里做、细里攻。

      项目支撑,端上“自助餐”

      国土部门“421”脱贫工作模式,明确提出,推进精准扶贫,要抓住培育增收产业这个重点。但是,产业的培育,在边远山区的农村,需要先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

      于是,县国土部门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既注重激发内力,又充分借助外力,将国土的各类项目整合起来,从农民最急、最盼、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田、水、路、村问题入手,并把项目实施作为“脱贫产业”、“朝阳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

      自去年联挂帮扶以来,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县贫困村纳入了国土项目规划。300多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投入到向阳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村路硬化了,水利设施多了,土地平整了……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瞄准了精准扶贫的“靶心”,让村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还激发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要想甩掉“贫困帽子”,多轮驱动才能跑起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任务,县国土部门意识到,推进精准扶贫,必须“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为了给村民多找致富路子,县国土部门和新观乡党委政府多次实地调研,在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不搞“一厢情愿”,更不搞“拉郎配”,因地制宜,将发展核桃产业和畜牧养殖当作“富民工程”。

      扶贫“自助餐”端上了餐桌,向阳村的43户贫困户和村民们都聚集在向阳村村委会,操场的黑板上书写着各类产业项目,他们排起队在黑板上用粉笔打上勾,选择自己想发展的产业核桃、山羊、猕猴桃、生猪……

      这是县国土部门和新观乡党委政府进行详细调研后向村民推荐适合发展的产业。贫困户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选择想发展的产业,并从技术和资金上提供支持。

      在向阳村,我们看到2亩核桃树园里忙碌的贫困户张仕文已将政府送来的核桃树苗栽上了。

      65岁的张仕文是向阳村六组贫困户,身带二级残疾,全家8口人,其子、孙子均患病,残疾的二哥为五保户,也由他们照顾。帮扶前,他家年收入为5000元左右。“精准扶贫”走进村里后,现在他家已种植了核桃树100余株,养殖羊7只、牛2头、鸡30只、生猪5头,今年收入可增加6000元。

      他带着对口帮扶的工作人员参观他家核桃林和圈舍时,兴奋地说:“多亏了‘精准扶贫’,我们这些贫困户才搞起了核桃这一主导产业和畜牧养殖。”

      三组贫困户侯文魁,全家5口人,两位老人常年肺病,儿子患有囊肿,因病造成贫穷。在扶贫中,帮扶对接人员为他儿子囊肿疾病及时联系了省医院进行治疗。现在,他家已将政府送来的核桃树苗200多株全部栽植,两年后可实现每年1.6万元的经济收入。“国土部门帮扶,机关干部下村入户结‘穷亲’,不仅给了群众信心,更让扶贫举措更加精准。如今,向阳村已发展起核桃、生猪、鸡、羊、鱼等主导产业。”村支书汪举太说。 (邓志勇 刘徽)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