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锋:打造基层政务公开“阳光房”
如何打通政务公开“最后一公里”,是个不小的难题。在基层一些地方,政务公开存在不规范、不标准的问题,甚至出现“公开的信息公众不需要,公众需要的信息不公开”的怪现象。这种不接地气的政务公开方式,不仅浪费行政资源、走向形式主义,反过来也加剧了老百姓“办事难”“办事慢”的困扰。推动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正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设立明确的标准、便于执行的规范,是首要问题。在试点县青川,通过“线上线下”问需、特邀监督员问效、“两代表一委员”会诊,向全县268个村(社区)发放6000余份政务公开事项征求意见表,进而梳理出县级公开事项501项、乡级119项、村级96项。成都市新都区,尽管不是试点地区,但经过3年多努力,建立了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监督评价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5大体系、22个子体系,涵盖1300余项事项。形成标准和规范,也就形成了稳定的预期。政府服务有了遵循、老百姓办事有了依据,政务公开的效率大大提高。
打通信息渠道,让阳光真正照进来,是一项重要课题。万源市的试点围绕公开方式展开,有改良也有创新,建立起“网络+实体+活动”的立体模式。当地把政府网站作为第一信息源,在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在线服务、公众互动等方面做细、做实。同时增加报纸、电视等信息发布频率,打造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矩阵,对农村基层干部“微权力”、农村“三资”、扶贫和惠农政策等54项内容全程公开,打造了政务公开的“阳光房”。
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程度越高的信息,关注度也就越高,越要拓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攀枝花市西区从保障性住房入手,初步构建起全流程、多形式、广覆盖的大政务公开格局。当地从房源信息确认之初,就做到“公开无漏项”;年度建设计划、房源面积户型等关键信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公开;拟分配房源、配租标准等信息实时公开;分配摇号办法从制定到实施,邀请群众全程参与监督。全区统一管理的公共租赁房3199套,经济适用房及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5539套,基本实现“零投诉”。事实证明,加大基层政务公开力度,不仅能倒逼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更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催化剂。
现阶段,我国政务公开的重点在基层政府,难点也在基层政府。从试点效果看,基层政务公开已经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下一步更要让这些经验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好落地、能操作的规范与标准。当然,基层政务公开也必须考虑各地差异,切忌搞一刀切。在统一规范与因地制宜之间找到平衡,不仅是做好政务公开的要点,也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关键。 (冯俊锋 作者为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