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解读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到2022年我省完成5000万亩建设任务后,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将能生产约占全省80%的粮食
从2020年起,各地要确保中央、省级和市县财政补助资金每亩共计不低于3000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今年四川将累计建成443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全省粮食年产量700亿斤以上。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哪些重点工作?具体如何实施?9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解读新闻发布会,对该文件进行详细介绍。
为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需大力提升粮食产能
我省是全国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目前,四川粮食产量近700亿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处于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1年至2019年,全省累计投入73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169万亩。其中,2019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80万亩,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不过,我省农田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等问题。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达到“三网”配套的比重不高,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相当部分地方工程性蓄水严重不足,还有不少旱山村、望天田,全省常年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损失粮食15亿斤至20亿斤。
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良田”是核心。据评估,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左右,粮食产能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50公斤以上,特别是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到2022年我省完成5000万亩建设任务后,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将能生产约占全省80%的粮食。
需要抓好哪些重点工作?
明确布局、建设、验收、投入等一系列任务
《实施意见》全面系统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政策要求,是统揽全省今后一个时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
建设高标准农田,首项重点工作是科学规划布局。《实施意见》要求突出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工程和农田宜机化建设等,形成全省三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在建设重点方面,明确以“10+3”现代农业园区为有效载体,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鱼米之乡”试点县和国家级、省级农作物制种基地县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组织实施方面,要严格按程序开展项目竣工验收;要把各级项目信息上图入库,综合运用遥感监控等技术,加快建立高标准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建成全省“一张图”和监管系统。
为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要,《实施意见》明确要通过加强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从2020年起,各地要确保中央、省级和市县财政补助资金每亩共计不低于3000元。
《实施意见》还明确了责任主体,强化政府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建立通报约谈和考核奖惩机制,督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记者 史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