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力”变为“行动力”

  • 2014年03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应急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现场

     

      石棉县挖角村红十字博爱家园建成入住

     

      震后,名山区蒙顶山新茶开采。 

     

      志愿者向市民发资料,宣传环保知识。

     

      芦山县飞仙关镇凤禾小学新貌

     

      芦山中学的同学们在新校园内开展体育活动

      “解放思想的主体是各级各部门的干部。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实施后发追赶,关键靠我们自己,靠思想的解放、靠我们的担当、靠大家的实干;机遇大于挑战,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够真正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3月7日,在雅安市委中心组“让阳光照亮心田”系列廉政文化讲座第三讲上,市委书记叶壮语重心长地对市委中心组成员说。

      雅安市委按照省委“迅速开创灾后恢复重建新局面”的要求,锁定时间节点,倒逼突破瓶颈,创新体制机制,下沉干部力量,强化要素保障,坚守工作底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提质提速,科学推进。

      雅安市委要求,市级领导、县(区)党政和市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以及全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凝心聚力,直面困难,勇于担当,超常奋战,勇啃项目开工建设这块“硬骨头”,实现重建破难关,坚决完成省重建委确定的时间节点目标任务。

      结合雅安当前工作实际,雅安全市上下正在认真开展“重建为了谁,发展为了谁”、“抓落实之我见,抓落实之我干”两个大讨论,干部群众更加认识到重建是建设自己的家园,发展是壮大雅安人民共同的家业,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建言献策抓好工作落实,把“心动力”变为“行动力”。

      去年11月下旬以来,雅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强力推进重建工作。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三个时间节点”的安排部署,以科学规划设计为引领,从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理顺各种关系,努力解决制约项目开工的瓶颈问题,确保项目开工建设和加快实施。截至3月7日,全市累计开工项目999个、估算总投资457.9亿元,分别占项目总个数和估算总投资的44.4%和59.9%;已完工项目256个,累计完成投资152.8亿元,分别占项目总个数和估算总投资的11.4%和20%。

      新村聚居点怎么建 群众说了算

      “现在,聚居点修房子的大小事情都是我们说了算,心里有底了。”

      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村民李万忠谈起水老上新村聚居点的重建十分自豪,这是他所在的自建委员会“做主”修建的。

      灾后重建以来,芦山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亲自参与新村聚居点的修建。现在,重建中的矛盾少了,重建进度又加快了一步。

      以群众为主体 自建委员会应运而生

      “大家多出点力气,新家就早点修好。”3月12日,李万忠又来到水老上新村聚居点施工现场,督促施工进度。重建工作启动以来,他天天都在这里。“我是这里的主人之一,咋不来?”李万忠说,他的新家将和新村聚居点一起建成。

      在施工现场,可不止李万忠一个业主代表。新村聚居点自建委员会成立以来,业主们轮番来工地查看。“这自建委员会成员发挥的作用可不小啊!”现场施工方一位工作人员说,自建委员会的成员不仅在工地上督促工期、监督工程质量,还帮忙协调各方关系。“群众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体,亲自参与、亲自监督新村聚居点的建设,住上自己心仪的房子。”宝盛乡干部王德明说。

      克服困难 建好梦想中的新家

      “当然,委员会成立以来,也遇到过不少难题,但都得到顺利解决。”李万忠说。“在确定施工单位的那段时间,我经常睡不着,一直在想选定的施工单位会不会把大家的房子修好?建筑单价会不会高于其他地方?大伙儿会不会满意?”自建委员会成员杨清建说。

      自建委员会成员为了代表业主们选择一家“靠谱”的施工队伍,通过网络、电话咨询和购买相关书籍等办法学习建筑知识,为自己“充电”,同时通过召开议事会议和走访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反馈信息。通过与8家建筑公司对接和谈判,自建委员会确定了施工单位,价格也得到业主们的认可。“在我的想象中,我们以后的新家不仅有宽敞的大房子,还有各种配套设施,就像新闻里的新农村小区一样漂亮。”杨清建期待着。

      自正月初八动工以来,水老上新村聚居点规划的76户新居目前已经开建27户,其中11户正在打基础垫层,16户地圈梁已经浇筑完,等待监理方验收。预计今年10月底完工。而在实现大家的安居梦之前,李万忠和杨清建等自建委员会成员,还将以未来主人的身份每日驻扎在施工现场,严把工程进度、施工质量、资金拨付等每一道关口。

      倒逼机制 促进项目有序推进

      3月8日,雅安市委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专题会议,会上再次提出,全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凝心聚力,直面困难,勇于担当,勇“啃”项目开工建设这块“硬骨头”,要坚持锁定时间节点,实行倒逼工作机制,坚决完成省重建委确定的时间节点目标任务。

      倒逼工作机制是雅安市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实行的强力举措。

      在完成灾后重建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去年11月,雅安市重新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突破口,完善工作推动机制,坚持以“项目开工建设”为突破口,锁定“三个时间节点、三个开工一批”目标,即:2013年年底前,实质性开工一批;2014年春节前,开工一批、完工一批,实现部分农户“搬新家、过新年”;“4·20”芦山强烈地震一周年时,民生项目和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带动重建工作整体提速。确定目标后,市委、市政府分别与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签订了灾后重建“三个节点”、“三个一批”的目标责任书。

      雅安市委要求,设立灾后重建“三个时间节点”,不是简单地追求项目开工的速度与进度,而是要以此为着力点和抓手,形成倒逼问题解决的工作机制,尽快解决制约项目开工建设中的瓶颈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认识到,重建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绕不开,也躲不了,要直面困难,勇于担当,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倒逼解决制约的瓶颈,一个一个地去下深水破难题,确保实施总规提出的灾后重建项目提质提速。

      同时,雅安市科学梳理涉及重建的10个方面工作,逐一落实市级责任领导。从领导机制、实施机制、考核奖惩机制三个方面,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整合全市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解决项目制约因素。

      创新思维 推行“123456”工作法

      在灾后重建中,雅安市6县2区也积极探索创新机制。芦山县在农房重建中创新思维,实行“123456”工作法,规范重建程序,管控重建行为,让农村灾后重建进程得到有力推动。

      “123456”工作法,“1”是建立一本台账;“2”是强化技术指导和户型指导;“3”是用好民主议事队伍、技术指导服务队伍、民房建设监管小组;“4”是严把安全选址关、规划设计关、抗震设防达标关和风貌建设关,实行四次发放;“5”是实现党员干部帮联全覆盖、综合服务全覆盖、矛盾信访化解全覆盖、政策法律服务全覆盖、推行检查督促考核全覆盖;“6”是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资金筹集模式、创新农房建设模式、创新民主管理模式、创新组织建设模式。

      在“123456”工作法中,第6点新增六个创新模式,让灾后科学重建更有依据。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价值?芦山县的回答是,创新土地利用模式,运用土地流转、宅基地置换、土地折资入股、集体一次性有偿流转等方式,解决用地问题,节约用地。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芦山县采取土地整体流转集体经营,引导群众土地折资入股联合经营,引进开发商合作经营等方式发展产业,增强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同时创新资金筹集模式,采取国家补助、村民筹资、银行融资(撬动民间资本)、土地折资、财政投资方式,让群众能建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群众住进安全、舒适、美丽、放心的新家,芦山县还积极摸索创新农房建设模式,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实行统规统建,对聚居点住房实行统规联建,对自然散居户实行统规自建,确保安全快捷舒适。芦山县还通过创新民主管理模式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建立“乡镇指导→村两委决策→业主委员会实施→监督委员会监管”等机制,推行“议题收集→村支部审订→村委会决策→执行落实→绩效评估→全程公开→验收归档”七步工作法,由代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

      坚守底线 “五位一体”确保阳光廉洁重建

      为实现阳光廉洁重建,坚守底线是雅安市灾后重建中贯穿始终的基本要求。

      雅安市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坚守质量、安全、稳定、廉洁和舆论引导“五位一体”的工作底线,确保灾后重建项目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努力做到项目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

      在重建工作中,市级领导、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市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始终保持精力专注,勇“啃”灾后重建中的“硬骨头”。同时,雅安市充分发挥灾后重建项目协调机制的作用,有效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跟进督导力量,不间断地排查梳理,加快推进项目各项开工建设的准备;跟进宣传声势,通过对重建典型和亮点的宣传,营造全市上下聚力抓重建和实施后发追赶的良好环境。

      当前,对全市党员领导干部最大的考验是作风能否适应灾后重建的需要。雅安市委要求,各级各部门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把灾后重建作为检验干部作风改进的主战场、主考场、主阵地,努力解决好“软、懒、散”的问题,开展止懒治庸专项行动。

      各级纪委监察和组织部开展正风肃纪专项整治,查处那些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遇到矛盾绕道走的“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形成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的良好风气。市级领导,县(区)党政和市级部门主要领导也身先士卒,下深水破难题,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解放思想、勤学善思,以科学的思维、先进的理念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进程,以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的作风凝聚起全市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动力,推动雅安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大发展。

      首创灾区社会管理“雅安模式”

      初春时节,“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雅安市的灾后重建如火如荼。在紧张而有序的重建过程中,不少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其中,成为重建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芦山地震后,共有700多个社会组织、1.8万余名志愿者先后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雅安市委始终坚持以党建带群建为统揽,以强基础、增活力、广覆盖为宗旨,推动群团组织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促进群团组织转型发展。全市各级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作为、开拓创新,为雅安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夯实工作基础,在党建带群建中“强底子”。党建带群建是加强群团组织建设的坚强保障,为了加强对群团工作领导,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把群团工作纳入党建总体格局,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从带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队伍建设、带载体建设、带作风建设五个方面明确了工作路径,从领导责任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运行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完善了工作机制。同时,全市从强化基层建设、切实保障经费等方面入手,市级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群团组织工作,营造了群团工作的良好环境。

      围绕中心大局,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压担子”。市委始终坚持在工作实践中锤炼群团组织的工作作风,磨砺群团组织队伍的工作能力,把群团组织建设成为服务党政、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各级群团组织按照市委工作安排,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投身抗震救灾。迅速行动、拼搏奉献,投身于抗震救灾主战场。市总工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工会服务队,参与救灾抢险、垃圾清运、物资搬运、群众安置等工作,向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路桥集团等800多个单位发放“工人先锋号”旗帜,彰显了工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团市委紧急动员组织青年突击队在抢险救援的一线、在救死扶伤的一线、在群众安置的一线、在交通保畅的一线、在地灾监测的一线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累计招募志愿者共1.8万余人,组织派遣青年突击队300多支。市妇联在多营中转站蹲点协调接收发放49批 (次)、价值3806万元的救灾物资,3000多名巾帼志愿者帮助转移疏散群众、搬运救灾物资、开展儿童心理抚慰、防疫消毒和交通劝导等工作。市科协组织上千人次科技专家志愿者奔赴一线,发放地震应急科普知识宣传资料、发放防灾减灾资料、开展卫生防疫科普培训,服务科学救灾。

      强化职能履行,在服务民生发展中“定位子”。

      群团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能,在服务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中,找准工作定位、推动自身发展。各级群团部门广泛整合资源,服务群众就业创业。2013年,全市发放就业创业担保贷款3亿多元;共培训5万余人次,打造了“雅女裁缝”、“校地合作三百工程”等工作品牌,并建设“留守学生之家”110余个,“妇女之家”1000多个,科普示范基地40余个,大力加强群团服务阵地建设。

      市级群团部门还联合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活动,打造“春蕾计划”、“金秋助学”、“留守学生关爱”、“三下乡”活动等关爱困难群体长效品牌。2013年,全市群团组织共筹集资金3000余万元,帮助困难大学生、家庭贫困中小学生2万余人。

      推动跨界协同,在创新社会治理中“闯路子”。为引导广大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有序、有效参与抗震救灾,雅安市及时成立抗震救灾社会管理服务组,探索群团部门与社会力量“跨界”合作的工作模式。

      在省重建委社会管理服务组和团省委的大力指导下,在市级群团部门积极参与下,团市委牵头创建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在各县(区)下设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在乡镇下设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站点,形成市、县、乡三级组织格局。截至目前,雅安中心累计登记社会组织350个,吸引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48个社会组织入驻办公,坚持在灾区长期服务的社会组织共计90家,建立了126个服务站点。

      这一收效显著的灾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被省委总结为:党政领导、群团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雅安模式”。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心动力”变为“行动力”

  • 2014年03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应急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现场

     

      石棉县挖角村红十字博爱家园建成入住

     

      震后,名山区蒙顶山新茶开采。 

     

      志愿者向市民发资料,宣传环保知识。

     

      芦山县飞仙关镇凤禾小学新貌

     

      芦山中学的同学们在新校园内开展体育活动

      “解放思想的主体是各级各部门的干部。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实施后发追赶,关键靠我们自己,靠思想的解放、靠我们的担当、靠大家的实干;机遇大于挑战,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够真正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3月7日,在雅安市委中心组“让阳光照亮心田”系列廉政文化讲座第三讲上,市委书记叶壮语重心长地对市委中心组成员说。

      雅安市委按照省委“迅速开创灾后恢复重建新局面”的要求,锁定时间节点,倒逼突破瓶颈,创新体制机制,下沉干部力量,强化要素保障,坚守工作底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提质提速,科学推进。

      雅安市委要求,市级领导、县(区)党政和市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以及全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凝心聚力,直面困难,勇于担当,超常奋战,勇啃项目开工建设这块“硬骨头”,实现重建破难关,坚决完成省重建委确定的时间节点目标任务。

      结合雅安当前工作实际,雅安全市上下正在认真开展“重建为了谁,发展为了谁”、“抓落实之我见,抓落实之我干”两个大讨论,干部群众更加认识到重建是建设自己的家园,发展是壮大雅安人民共同的家业,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建言献策抓好工作落实,把“心动力”变为“行动力”。

      去年11月下旬以来,雅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强力推进重建工作。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三个时间节点”的安排部署,以科学规划设计为引领,从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理顺各种关系,努力解决制约项目开工的瓶颈问题,确保项目开工建设和加快实施。截至3月7日,全市累计开工项目999个、估算总投资457.9亿元,分别占项目总个数和估算总投资的44.4%和59.9%;已完工项目256个,累计完成投资152.8亿元,分别占项目总个数和估算总投资的11.4%和20%。

      新村聚居点怎么建 群众说了算

      “现在,聚居点修房子的大小事情都是我们说了算,心里有底了。”

      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村民李万忠谈起水老上新村聚居点的重建十分自豪,这是他所在的自建委员会“做主”修建的。

      灾后重建以来,芦山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亲自参与新村聚居点的修建。现在,重建中的矛盾少了,重建进度又加快了一步。

      以群众为主体 自建委员会应运而生

      “大家多出点力气,新家就早点修好。”3月12日,李万忠又来到水老上新村聚居点施工现场,督促施工进度。重建工作启动以来,他天天都在这里。“我是这里的主人之一,咋不来?”李万忠说,他的新家将和新村聚居点一起建成。

      在施工现场,可不止李万忠一个业主代表。新村聚居点自建委员会成立以来,业主们轮番来工地查看。“这自建委员会成员发挥的作用可不小啊!”现场施工方一位工作人员说,自建委员会的成员不仅在工地上督促工期、监督工程质量,还帮忙协调各方关系。“群众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体,亲自参与、亲自监督新村聚居点的建设,住上自己心仪的房子。”宝盛乡干部王德明说。

      克服困难 建好梦想中的新家

      “当然,委员会成立以来,也遇到过不少难题,但都得到顺利解决。”李万忠说。“在确定施工单位的那段时间,我经常睡不着,一直在想选定的施工单位会不会把大家的房子修好?建筑单价会不会高于其他地方?大伙儿会不会满意?”自建委员会成员杨清建说。

      自建委员会成员为了代表业主们选择一家“靠谱”的施工队伍,通过网络、电话咨询和购买相关书籍等办法学习建筑知识,为自己“充电”,同时通过召开议事会议和走访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反馈信息。通过与8家建筑公司对接和谈判,自建委员会确定了施工单位,价格也得到业主们的认可。“在我的想象中,我们以后的新家不仅有宽敞的大房子,还有各种配套设施,就像新闻里的新农村小区一样漂亮。”杨清建期待着。

      自正月初八动工以来,水老上新村聚居点规划的76户新居目前已经开建27户,其中11户正在打基础垫层,16户地圈梁已经浇筑完,等待监理方验收。预计今年10月底完工。而在实现大家的安居梦之前,李万忠和杨清建等自建委员会成员,还将以未来主人的身份每日驻扎在施工现场,严把工程进度、施工质量、资金拨付等每一道关口。

      倒逼机制 促进项目有序推进

      3月8日,雅安市委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专题会议,会上再次提出,全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凝心聚力,直面困难,勇于担当,勇“啃”项目开工建设这块“硬骨头”,要坚持锁定时间节点,实行倒逼工作机制,坚决完成省重建委确定的时间节点目标任务。

      倒逼工作机制是雅安市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实行的强力举措。

      在完成灾后重建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去年11月,雅安市重新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突破口,完善工作推动机制,坚持以“项目开工建设”为突破口,锁定“三个时间节点、三个开工一批”目标,即:2013年年底前,实质性开工一批;2014年春节前,开工一批、完工一批,实现部分农户“搬新家、过新年”;“4·20”芦山强烈地震一周年时,民生项目和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带动重建工作整体提速。确定目标后,市委、市政府分别与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签订了灾后重建“三个节点”、“三个一批”的目标责任书。

      雅安市委要求,设立灾后重建“三个时间节点”,不是简单地追求项目开工的速度与进度,而是要以此为着力点和抓手,形成倒逼问题解决的工作机制,尽快解决制约项目开工建设中的瓶颈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认识到,重建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绕不开,也躲不了,要直面困难,勇于担当,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倒逼解决制约的瓶颈,一个一个地去下深水破难题,确保实施总规提出的灾后重建项目提质提速。

      同时,雅安市科学梳理涉及重建的10个方面工作,逐一落实市级责任领导。从领导机制、实施机制、考核奖惩机制三个方面,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整合全市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解决项目制约因素。

      创新思维 推行“123456”工作法

      在灾后重建中,雅安市6县2区也积极探索创新机制。芦山县在农房重建中创新思维,实行“123456”工作法,规范重建程序,管控重建行为,让农村灾后重建进程得到有力推动。

      “123456”工作法,“1”是建立一本台账;“2”是强化技术指导和户型指导;“3”是用好民主议事队伍、技术指导服务队伍、民房建设监管小组;“4”是严把安全选址关、规划设计关、抗震设防达标关和风貌建设关,实行四次发放;“5”是实现党员干部帮联全覆盖、综合服务全覆盖、矛盾信访化解全覆盖、政策法律服务全覆盖、推行检查督促考核全覆盖;“6”是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资金筹集模式、创新农房建设模式、创新民主管理模式、创新组织建设模式。

      在“123456”工作法中,第6点新增六个创新模式,让灾后科学重建更有依据。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价值?芦山县的回答是,创新土地利用模式,运用土地流转、宅基地置换、土地折资入股、集体一次性有偿流转等方式,解决用地问题,节约用地。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芦山县采取土地整体流转集体经营,引导群众土地折资入股联合经营,引进开发商合作经营等方式发展产业,增强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同时创新资金筹集模式,采取国家补助、村民筹资、银行融资(撬动民间资本)、土地折资、财政投资方式,让群众能建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群众住进安全、舒适、美丽、放心的新家,芦山县还积极摸索创新农房建设模式,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实行统规统建,对聚居点住房实行统规联建,对自然散居户实行统规自建,确保安全快捷舒适。芦山县还通过创新民主管理模式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建立“乡镇指导→村两委决策→业主委员会实施→监督委员会监管”等机制,推行“议题收集→村支部审订→村委会决策→执行落实→绩效评估→全程公开→验收归档”七步工作法,由代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

      坚守底线 “五位一体”确保阳光廉洁重建

      为实现阳光廉洁重建,坚守底线是雅安市灾后重建中贯穿始终的基本要求。

      雅安市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坚守质量、安全、稳定、廉洁和舆论引导“五位一体”的工作底线,确保灾后重建项目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努力做到项目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

      在重建工作中,市级领导、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市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始终保持精力专注,勇“啃”灾后重建中的“硬骨头”。同时,雅安市充分发挥灾后重建项目协调机制的作用,有效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跟进督导力量,不间断地排查梳理,加快推进项目各项开工建设的准备;跟进宣传声势,通过对重建典型和亮点的宣传,营造全市上下聚力抓重建和实施后发追赶的良好环境。

      当前,对全市党员领导干部最大的考验是作风能否适应灾后重建的需要。雅安市委要求,各级各部门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把灾后重建作为检验干部作风改进的主战场、主考场、主阵地,努力解决好“软、懒、散”的问题,开展止懒治庸专项行动。

      各级纪委监察和组织部开展正风肃纪专项整治,查处那些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遇到矛盾绕道走的“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形成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的良好风气。市级领导,县(区)党政和市级部门主要领导也身先士卒,下深水破难题,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解放思想、勤学善思,以科学的思维、先进的理念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进程,以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的作风凝聚起全市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动力,推动雅安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大发展。

      首创灾区社会管理“雅安模式”

      初春时节,“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雅安市的灾后重建如火如荼。在紧张而有序的重建过程中,不少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其中,成为重建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芦山地震后,共有700多个社会组织、1.8万余名志愿者先后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雅安市委始终坚持以党建带群建为统揽,以强基础、增活力、广覆盖为宗旨,推动群团组织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促进群团组织转型发展。全市各级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作为、开拓创新,为雅安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夯实工作基础,在党建带群建中“强底子”。党建带群建是加强群团组织建设的坚强保障,为了加强对群团工作领导,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把群团工作纳入党建总体格局,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从带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队伍建设、带载体建设、带作风建设五个方面明确了工作路径,从领导责任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运行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完善了工作机制。同时,全市从强化基层建设、切实保障经费等方面入手,市级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群团组织工作,营造了群团工作的良好环境。

      围绕中心大局,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压担子”。市委始终坚持在工作实践中锤炼群团组织的工作作风,磨砺群团组织队伍的工作能力,把群团组织建设成为服务党政、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各级群团组织按照市委工作安排,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投身抗震救灾。迅速行动、拼搏奉献,投身于抗震救灾主战场。市总工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工会服务队,参与救灾抢险、垃圾清运、物资搬运、群众安置等工作,向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路桥集团等800多个单位发放“工人先锋号”旗帜,彰显了工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团市委紧急动员组织青年突击队在抢险救援的一线、在救死扶伤的一线、在群众安置的一线、在交通保畅的一线、在地灾监测的一线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累计招募志愿者共1.8万余人,组织派遣青年突击队300多支。市妇联在多营中转站蹲点协调接收发放49批 (次)、价值3806万元的救灾物资,3000多名巾帼志愿者帮助转移疏散群众、搬运救灾物资、开展儿童心理抚慰、防疫消毒和交通劝导等工作。市科协组织上千人次科技专家志愿者奔赴一线,发放地震应急科普知识宣传资料、发放防灾减灾资料、开展卫生防疫科普培训,服务科学救灾。

      强化职能履行,在服务民生发展中“定位子”。

      群团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能,在服务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中,找准工作定位、推动自身发展。各级群团部门广泛整合资源,服务群众就业创业。2013年,全市发放就业创业担保贷款3亿多元;共培训5万余人次,打造了“雅女裁缝”、“校地合作三百工程”等工作品牌,并建设“留守学生之家”110余个,“妇女之家”1000多个,科普示范基地40余个,大力加强群团服务阵地建设。

      市级群团部门还联合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活动,打造“春蕾计划”、“金秋助学”、“留守学生关爱”、“三下乡”活动等关爱困难群体长效品牌。2013年,全市群团组织共筹集资金3000余万元,帮助困难大学生、家庭贫困中小学生2万余人。

      推动跨界协同,在创新社会治理中“闯路子”。为引导广大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有序、有效参与抗震救灾,雅安市及时成立抗震救灾社会管理服务组,探索群团部门与社会力量“跨界”合作的工作模式。

      在省重建委社会管理服务组和团省委的大力指导下,在市级群团部门积极参与下,团市委牵头创建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在各县(区)下设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在乡镇下设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站点,形成市、县、乡三级组织格局。截至目前,雅安中心累计登记社会组织350个,吸引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48个社会组织入驻办公,坚持在灾区长期服务的社会组织共计90家,建立了126个服务站点。

      这一收效显著的灾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被省委总结为:党政领导、群团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雅安模式”。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