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战“大考”坚定信心赢挑战
省人社厅领导深入芦山地震灾区专题调研就业援助活动开展情况
--上半年全省“就业促进”民生工程进展亮点
盛夏8月,四川持续高温。
上半年全省“就业促进”民生工程进展情况和天气一样火热:1-6月,全省新增就业53.7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16%。全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喜人数据的背后,是省人社厅情系民生,凝心聚力战“大考”的民本情怀。
上半年,全省就业促进工作遭遇一系列艰巨挑战:并不乐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突然袭击的“4·20”芦山强烈地震;高校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面对严峻考验,省人社厅提早谋划,迎难而上,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稳定形势的背后,是省人社厅心系群众,坚定信心赢挑战带来的民生福祉大变化。
截至7月底,全省34.2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5%,好于去年同期。芦山地震灾区开发公益岗位7000余个,发放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1500余万元……
我们充满惊喜地看到,面对困难,全省“就业促进”民生工程顺利推进。我们充满信心地期待,到今年底,全省“就业促进”民生工程目标顺利完成。
高校毕业生就业
多措并举迎战“最难就业年”
故事:
进入8月,成都锦江区大学生创业园内,郑诚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完成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宣传片。这笔单子带给他们2万多元的收入,意味着他们创办半年的工作室开始盈利了。
今年3月,即将毕业的郑诚和两位创业伙伴一起正式注册一家工作室。5个月来工作室从无到有,逐步走上正轨。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成功创业的背后,是省人社厅在全省开展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进校园”活动。
免费的创业培训课程,直接送进校园。今年初,郑诚在学校参加了这样的培训。通过培训,他熟悉了创业所需流程,对如何管理企业、寻找商业合作伙伴、如何做好企业财务,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年3月,郑诚的工作室成立了。7月,在相关创业政策的扶持下,工作室正式入驻锦江区大学生创业园。
举措:
截至7月底,通过“就业促进”民生工程,全省共促进2293名像郑诚这样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完成了全年3500名任务的66%。事实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取得的成效远不止这一项。
未雨绸缪,高度重视促就业。今年,全国共有近700万大学生毕业,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我省共有34.2万名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净增2.9万人。面对艰难的就业压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作为省政府“就业促进”民生工程重要内容,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破除障碍,出台新政促进就业。早在今年1月,在省人社厅牵头下,我省率先出台政策,取消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地享受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的户籍限制,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的培训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把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基本生活补贴标准从每月500元提高到800元。
此后半年,系列新政陆续强势推出: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初次创业和提升创业能力的重点扶持对象,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给予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扶持;对城乡低保家庭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800元的求职补贴;就业见习期限从3-6个月延长到12个月。
提早服务,实施新举措促就业。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年”,省人社厅主动把就业服务时间前推、战线前移,年初就制定实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方案》,开展就业宣讲进校园、公益招聘进校园、职业培训进校园、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等活动。
7月初,率先和省教育厅开展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实名信息衔接,及时将有关信息报送人社部。同时把3.7万名川内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名单按户籍分解下达到市(州),要求各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组织专人提供服务。
一系列的新政策和新举措,让全省成功突围史上“最难就业年”:截至7月底,全省34.2万名高校毕业生,已实现就业29.3万人,比去年净增2.5万人,就业率为85.50%,好于去年同期。
帮扶灾区就业
应对危机倾力援助灾区群众就业
故事:
8月初,芦山县安置板房小区受灾群众陆续入驻,扬畅得到了她想要的工作--在县体育馆安置小区当一名清洁工,每月有880元工资贴补家用。
以前,扬畅是一名家庭主妇,“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看到满目痍疮的家园,扬畅一心想做点儿事情。震后第三天,她偷偷瞒着家人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在志愿者工作中,她感到自己为家乡的灾后重建发挥了力量,更想获得一份正式的工作。
不久以后,她在政府在灾区开发的公益岗位中获得了清洁工的职位。
举措:
4月,第一季度全省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出来后,省人社厅主要领导的心情十分沉重:国内外并不乐观的经济形势,也影响到我省的就业局势。正当省人社厅全厅上下凝心聚力破解就业压力的时候,“4·20”芦山强烈地震突然袭来,使这份重压更加沉甸。
困难压不倒坚强的人社人,越是有压力,越是能战斗。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省人社厅第一时间组织开展灾情调查。据统计,地震灾害造成灾区城镇近3万人失业、新产生零就业家庭1500余户;农村因灾失地、失林、失房家庭约3.5万户,涉及劳动者近6万人;因灾停产、半停产企业622户,涉及职工3.4万人。地震灾害给就业工作又摆出一道大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灾区群众的就业,不仅意味着有饭吃有衣穿,更意味着在恢复重建阶段的社会稳定。天灾大考面前,省人社厅主动迎战,争取支持。
震后数小时,省人社厅厅长王建军向人社部报告情况,争取政策支持。5月3日,人社部召开专题会议,原则同意省人社厅提出的政策请求,初步确定了就业援助等13项政策措施。5月13日,人社部部务会议审定通过上述意见,为全省人社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为支持灾区恢复重建,保障灾区群众有事做、有收入、有盼头。省人社厅起草了《支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并由省政府正式出台。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将因灾失业、失地、失房城乡劳动者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优先保证灾区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鼓励灾区企业吸纳就业和劳动者灵活就业。切实开展失业救助。通过缓、降、补措施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稳定就业岗位,并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支持灾区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灾区有就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鼓励灾区企业职工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帮助灾区劳动者转移就业。免费提供岗位信息和就业服务,对灾区劳动者参加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实行免费定向、订单培训,并给予一次性单程铁路、公路或水运(路)交通费补贴。
灾区就业援助政策的实施,缓解了灾区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截至7月中旬,地震灾区已集中开发了卫生防疫、环境清理、治安维护和灾害监测等公益性岗位7000余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近7000人,并及时兑现岗位补贴、社保补贴1562万元。
就业促进工程
年度目标任务
扩大就业规模。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万人;城乡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亿元;提供青年创业小额贴息贷款1亿元。
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2013年8月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6%;认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000个;促进350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2010级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
进展情况(截至6月底):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3.7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70万人,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4.18%,控制在4.5%以内。新增小额担保贷款16.1亿元。
全省高校毕业生已签约29.07万人,签约率84.98%,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1988人,完成年度目标56.8%。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1167个,完成年度计划目标116.7%。2010级藏区“9+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6%,提前完成年度计划目标任务。
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共2207.8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目标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