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灾区 我们看见火热的生活

  • 2013年07月2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7月28日,芦山县龙门乡老年活动中心及青龙场安置点,基础设施在完善中。(记者 余坪 摄)

     

      7月25日,受灾群众正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上场口安置点设立的图书室内进行借书登记。(记者 田为 摄)

     

      7月26日,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赵家坝过渡安置点的群众在板房过道里吃饭。(记者 李向雨 摄)

     

      7月28日,本报记者在芦山县龙门乡采访中,90岁老太太黄玉珍一把抱住记者,连声说:“感谢你们的关心!”(记者 余坪 摄)

      回放

      夜晚,场镇街道上坐满救援归来的官兵。刚刚开街的龙门乡“古汉一条街”,从未如此人员密集。没有灯光的夜里,大家相依、互助,感知温暖。--摘自四川日报4月21日报道

      《震后第一夜:相依互助,感知温暖》

      重回震中龙门乡:

      过渡房重安全小超市生意隆

      7月25日,记者再次来到“4·20”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地震已经过去了近100天,沿途农户的宅基地废墟已清理完毕,田地里栽种的玉米,果实鼓鼓的,十多天后就将收获。

      新场镇--“古汉一条街”的最里头,原是空旷的广场,地震时作为停机坪之用。广场上多了几排土木结构的坡顶房子。这是青龙场村上场口组首批80户过渡安置房,7月初已分配完毕。

      记者找到村支书王泽兵时,几个农民正在向他反映房屋改造问题。每户过渡房长11米、宽3.6米,用隔墙分成大致相等的三间。“土木结构,基本能做到防水、防盗、保暖。”王泽兵说,因为禁止烧柴做饭,农户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村民严照志跟女婿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两套过渡房的装修,眼看着房子变得“精致”起来,他准备全家择日从帐篷中搬过来。

      因为紧挨着新场镇,青龙场村村民的生活比较便利。“胖哥”芦春福,在乡上经营着一家超市。地震后,很多人都涌到那里买水、买蜡烛,但他坚持“不涨价”。现在芦春福的生意更好了。记者回访时,他两个手机相继响个不停,全是要货的。

      “将以发展旅游为重点,精心打造民俗街、龙门溶洞、围塔漏斗等景区。”据龙门乡副乡长雍丽加介绍,龙门乡重建规划已过了征求意见阶段,其中将修建一条从县城到龙门乡的快速通道。

      回放

      “据调查,全区现在茶叶企业的库存量有125万公斤,比去年同期多出50万公斤。”名山区茶叶局局长阳永翔介绍,由于销售不畅,直接影响到茶农的收益。

      --摘自四川日报5月9日报道《蒙顶山上茶震后依然香》

      又闻茶香遍名山:

      茶企产值不降蒙顶山茶名显

      雅安市名山区皇茗园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是从傍晚开始忙碌的,生产线上需要挑灯夜战。

      7月25日一早,记者来到位于中峰乡半山腰的厂房,公司负责人杨大伟说:“地震后,我们以为产量要跌,没想到今年已有销售额1.1亿元,同比还增长了5%。”

      地震后,从事茶叶经营10多年的杨大伟首次碰到客户流失。向皇茗园供鲜叶的3500户“签约”茶农,心情更加着急。

      皇茗园筹集资金两千万元,以高于合同价大量收购鲜叶,给茶农吃了一颗定心丸。

      杨大伟的工作重心转向“回流”客户。当时的一个机遇是,成龙宣布为蒙顶山茶免费代言一年。“地震一个月后,我们在成都召开沟通会,来了78家大客户。”

      6月底,皇茗园首次参加哈尔滨国际茶博会,“带着8份订购合同过去,没够用。”“今年下半年,还要去广州、天津、北京等城市参加展会,几乎一月一次。”杨大伟感叹,地震后,蒙顶山茶跑得更快了。

      名山区也在加快茶产业恢复重建。6月,投资10亿元的中国蒙顶山国际茶叶交易市场启动建设,有望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茶和藏茶交易市场。

      回放

      宝兴,“消失”的宝兴!就在各种救援力量吹响向震中芦山的集结号时,宝兴县仍是讯息不畅的“孤岛”。塌方阻路,巨石阻路,飞石阻路,省道210线雅安至宝兴路段,通车困难。

      --摘自四川日报4月22日报道《“冲过去,就是宝兴”》

      再进宝兴县:

      道路单向通行顺畅

      7月25日上午10点,芦山县铜头村。过了交警值守的关卡,顺着省道210线一路向前,就是宝兴县了。“请您稍等几分钟,前面是飞石、塌方多发路段,我们要保证您和前车之间,留出500米以上的安全避险距离。”

      地震后,省道210线灵关至宝兴段损毁严重,抢险队伍兵分南北两路,从两端同时掘进。随着路障排除,通往“孤岛”的生命通道,终于具备应急通行能力。但抢通的路面宽度有限,至今仍采取“上午进、下午出、夜间关闭”的单向通行方式。

      由于不存在错车,我们几乎是一路畅行。路面还算平整,途中有几处被砸得坑坑洼洼的地方,都竖起了标示牌,提示绕开。

      “目前,铜头至宝兴一线,车辆的基本通行能力已经有了。”宝兴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胡永军介绍,“但是汛期的保通压力还很大,在泥石流高发地段,我们新建了5座棚洞。”

      说起新出台的《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胡永军兴奋得直挥手:“宝兴境内有20多公里路段纳入规划。”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副局长罗玉宏介绍,他们负责的应急保通重灾区公路共有6条,长达200公里。共设置了27个保通点,平均每天投入保通人员300人、机械设备100台。

      罗玉宏说,灾区道路基本做到了“随垮随抢”,公路因灾阻断时间最长不超过4小时。

      回放

      位于川西群山之间的芦山县城,灯火渐次阑珊。在全县最大的安置点、住着近3000名群众的县体育馆,喧哗逐渐隐退,安静的夜晚正在降临。

      --摘自四川日报4月22日报道《平静的夜,忙碌的人……》

      回访芦山体育馆:

      帐篷阵营不见216户人住板房

      90多天前的芦山县“帐篷体育馆”的景象,永远留在了照片上。如今的体育馆周围,800套活动板房取代了过去的帐篷阵营。

      体育馆安置点目前住着216户县城居民。7月25日,12幢居民李瑞芳,在板房巷道里仔细擦拭3个组合柜。板房区禁止使用明火,李瑞芳的“新家”用起了电磁炉。厨房是公共的,每到做饭时,居民们端着各自的电磁炉来到厨房,熟识起来的居民,会相互交换一下菜品。

      记者见到安置点的党支部副书记马文强时,两个成都来的志愿者正跟他沟通美化板房小区的想法。

      马文强说,6月21日开始拆除148顶帐篷,他一度担心居民不配合。实际上,体育馆从帐篷小区变为板房小区,仅用了一周时间。

      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建好板房之家。“尽管建设周期短,但考虑得很仔细,细致到男女厕位的比例。”马文强说,为了防水、防潮,特意把地基抬高了20公分以上。

      不久前连降暴雨,道路上的积水全部倒灌到体育馆内。“但板房小区的排水系统经受住了考验,家里没进水。”居民王丽庆幸。

      傍晚是板房小区最热闹的时候。白天工作的人们都回来了,坝坝音乐响起,跳舞的跳舞,转路的转路,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往昔的生活。

      回放

      4月29日16点过,宝兴县突降大雨。穆坪镇党委政府接到通知,当天21点半之前,务必将群众全部撤出冷木沟!

      --摘自四川日报5月1日报道《雨夜,紧急撤离冷木沟!》

      再探地灾隐患点:

      安全员和工程师睁大眼睛看好家

      7月25日下午1点20分,省道210线灵关至宝兴段,在小鱼溪附近,桩号295+750m处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见到了苟全香和苟大军。

      他俩身穿橘色荧光工作背心,头戴红色安全帽,都是震后报名参加培训,当上了地灾隐患点观察员的。苟大军说,他们每天的工作,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守在这个隐患点的路边,时时观察山体情况,遇到车辆经过,就举起手里的小旗,告知对方,通行是否安全。

      苟大军拿起脖子上挂着的小望远镜,仔细地朝山上望。“山上树多草多,有石头滚下来不容易发现,所以也要配合用耳朵听。”

      一辆越野车驶来,苟全香根据苟大军的安全指示,挥动绿旗。

      “我们做观察员两个月,每月拿3000块钱工资,没在田里干活了。”苟大军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家,看好了才放心。”

      在宝兴县的冷木沟地质灾害隐患点,记者也听到了一句相似的话。

      冷木沟泥石流应急抢险治理工程副总工程师黄晓明,来自省909地质队,是绵阳人。自从地震以来,他就变得“不着家”了。“把冷木沟当自己家了。”黄晓明说。

      冷木沟紧邻宝兴县城,2012年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给当地造成了重大损失。今年又受“4·20”地震影响,区域内形成了新的松散体、不稳定体达300万立方米。

      5月7日,地震过去17天后,冷木沟泥石流应急主体工程全面展开。如今,整个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黄晓明的担心却还写在脸上:“今年雨下得猛,冷木沟泥石流一旦大规模暴发,直接威胁到这里12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壅塞宝兴河,威胁整个县城的安全。”

      这些天来,他在冷木沟来来回回地走,去各个施工点查看。如果不是因为看到眼前一座又一座的拦渣坝,来到冷木沟,更像来到一处秀丽的风景区。“这几个月我简直把它当家了。不把它治理好、看护好,不放心。”(回访记者:张守帅 李梦媛)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回灾区 我们看见火热的生活

  • 2013年07月2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相关链接:图说四川

     

     

      7月28日,芦山县龙门乡老年活动中心及青龙场安置点,基础设施在完善中。(记者 余坪 摄)

     

      7月25日,受灾群众正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上场口安置点设立的图书室内进行借书登记。(记者 田为 摄)

     

      7月26日,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赵家坝过渡安置点的群众在板房过道里吃饭。(记者 李向雨 摄)

     

      7月28日,本报记者在芦山县龙门乡采访中,90岁老太太黄玉珍一把抱住记者,连声说:“感谢你们的关心!”(记者 余坪 摄)

      回放

      夜晚,场镇街道上坐满救援归来的官兵。刚刚开街的龙门乡“古汉一条街”,从未如此人员密集。没有灯光的夜里,大家相依、互助,感知温暖。--摘自四川日报4月21日报道

      《震后第一夜:相依互助,感知温暖》

      重回震中龙门乡:

      过渡房重安全小超市生意隆

      7月25日,记者再次来到“4·20”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地震已经过去了近100天,沿途农户的宅基地废墟已清理完毕,田地里栽种的玉米,果实鼓鼓的,十多天后就将收获。

      新场镇--“古汉一条街”的最里头,原是空旷的广场,地震时作为停机坪之用。广场上多了几排土木结构的坡顶房子。这是青龙场村上场口组首批80户过渡安置房,7月初已分配完毕。

      记者找到村支书王泽兵时,几个农民正在向他反映房屋改造问题。每户过渡房长11米、宽3.6米,用隔墙分成大致相等的三间。“土木结构,基本能做到防水、防盗、保暖。”王泽兵说,因为禁止烧柴做饭,农户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村民严照志跟女婿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两套过渡房的装修,眼看着房子变得“精致”起来,他准备全家择日从帐篷中搬过来。

      因为紧挨着新场镇,青龙场村村民的生活比较便利。“胖哥”芦春福,在乡上经营着一家超市。地震后,很多人都涌到那里买水、买蜡烛,但他坚持“不涨价”。现在芦春福的生意更好了。记者回访时,他两个手机相继响个不停,全是要货的。

      “将以发展旅游为重点,精心打造民俗街、龙门溶洞、围塔漏斗等景区。”据龙门乡副乡长雍丽加介绍,龙门乡重建规划已过了征求意见阶段,其中将修建一条从县城到龙门乡的快速通道。

      回放

      “据调查,全区现在茶叶企业的库存量有125万公斤,比去年同期多出50万公斤。”名山区茶叶局局长阳永翔介绍,由于销售不畅,直接影响到茶农的收益。

      --摘自四川日报5月9日报道《蒙顶山上茶震后依然香》

      又闻茶香遍名山:

      茶企产值不降蒙顶山茶名显

      雅安市名山区皇茗园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是从傍晚开始忙碌的,生产线上需要挑灯夜战。

      7月25日一早,记者来到位于中峰乡半山腰的厂房,公司负责人杨大伟说:“地震后,我们以为产量要跌,没想到今年已有销售额1.1亿元,同比还增长了5%。”

      地震后,从事茶叶经营10多年的杨大伟首次碰到客户流失。向皇茗园供鲜叶的3500户“签约”茶农,心情更加着急。

      皇茗园筹集资金两千万元,以高于合同价大量收购鲜叶,给茶农吃了一颗定心丸。

      杨大伟的工作重心转向“回流”客户。当时的一个机遇是,成龙宣布为蒙顶山茶免费代言一年。“地震一个月后,我们在成都召开沟通会,来了78家大客户。”

      6月底,皇茗园首次参加哈尔滨国际茶博会,“带着8份订购合同过去,没够用。”“今年下半年,还要去广州、天津、北京等城市参加展会,几乎一月一次。”杨大伟感叹,地震后,蒙顶山茶跑得更快了。

      名山区也在加快茶产业恢复重建。6月,投资10亿元的中国蒙顶山国际茶叶交易市场启动建设,有望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茶和藏茶交易市场。

      回放

      宝兴,“消失”的宝兴!就在各种救援力量吹响向震中芦山的集结号时,宝兴县仍是讯息不畅的“孤岛”。塌方阻路,巨石阻路,飞石阻路,省道210线雅安至宝兴路段,通车困难。

      --摘自四川日报4月22日报道《“冲过去,就是宝兴”》

      再进宝兴县:

      道路单向通行顺畅

      7月25日上午10点,芦山县铜头村。过了交警值守的关卡,顺着省道210线一路向前,就是宝兴县了。“请您稍等几分钟,前面是飞石、塌方多发路段,我们要保证您和前车之间,留出500米以上的安全避险距离。”

      地震后,省道210线灵关至宝兴段损毁严重,抢险队伍兵分南北两路,从两端同时掘进。随着路障排除,通往“孤岛”的生命通道,终于具备应急通行能力。但抢通的路面宽度有限,至今仍采取“上午进、下午出、夜间关闭”的单向通行方式。

      由于不存在错车,我们几乎是一路畅行。路面还算平整,途中有几处被砸得坑坑洼洼的地方,都竖起了标示牌,提示绕开。

      “目前,铜头至宝兴一线,车辆的基本通行能力已经有了。”宝兴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胡永军介绍,“但是汛期的保通压力还很大,在泥石流高发地段,我们新建了5座棚洞。”

      说起新出台的《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胡永军兴奋得直挥手:“宝兴境内有20多公里路段纳入规划。”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副局长罗玉宏介绍,他们负责的应急保通重灾区公路共有6条,长达200公里。共设置了27个保通点,平均每天投入保通人员300人、机械设备100台。

      罗玉宏说,灾区道路基本做到了“随垮随抢”,公路因灾阻断时间最长不超过4小时。

      回放

      位于川西群山之间的芦山县城,灯火渐次阑珊。在全县最大的安置点、住着近3000名群众的县体育馆,喧哗逐渐隐退,安静的夜晚正在降临。

      --摘自四川日报4月22日报道《平静的夜,忙碌的人……》

      回访芦山体育馆:

      帐篷阵营不见216户人住板房

      90多天前的芦山县“帐篷体育馆”的景象,永远留在了照片上。如今的体育馆周围,800套活动板房取代了过去的帐篷阵营。

      体育馆安置点目前住着216户县城居民。7月25日,12幢居民李瑞芳,在板房巷道里仔细擦拭3个组合柜。板房区禁止使用明火,李瑞芳的“新家”用起了电磁炉。厨房是公共的,每到做饭时,居民们端着各自的电磁炉来到厨房,熟识起来的居民,会相互交换一下菜品。

      记者见到安置点的党支部副书记马文强时,两个成都来的志愿者正跟他沟通美化板房小区的想法。

      马文强说,6月21日开始拆除148顶帐篷,他一度担心居民不配合。实际上,体育馆从帐篷小区变为板房小区,仅用了一周时间。

      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建好板房之家。“尽管建设周期短,但考虑得很仔细,细致到男女厕位的比例。”马文强说,为了防水、防潮,特意把地基抬高了20公分以上。

      不久前连降暴雨,道路上的积水全部倒灌到体育馆内。“但板房小区的排水系统经受住了考验,家里没进水。”居民王丽庆幸。

      傍晚是板房小区最热闹的时候。白天工作的人们都回来了,坝坝音乐响起,跳舞的跳舞,转路的转路,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往昔的生活。

      回放

      4月29日16点过,宝兴县突降大雨。穆坪镇党委政府接到通知,当天21点半之前,务必将群众全部撤出冷木沟!

      --摘自四川日报5月1日报道《雨夜,紧急撤离冷木沟!》

      再探地灾隐患点:

      安全员和工程师睁大眼睛看好家

      7月25日下午1点20分,省道210线灵关至宝兴段,在小鱼溪附近,桩号295+750m处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见到了苟全香和苟大军。

      他俩身穿橘色荧光工作背心,头戴红色安全帽,都是震后报名参加培训,当上了地灾隐患点观察员的。苟大军说,他们每天的工作,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守在这个隐患点的路边,时时观察山体情况,遇到车辆经过,就举起手里的小旗,告知对方,通行是否安全。

      苟大军拿起脖子上挂着的小望远镜,仔细地朝山上望。“山上树多草多,有石头滚下来不容易发现,所以也要配合用耳朵听。”

      一辆越野车驶来,苟全香根据苟大军的安全指示,挥动绿旗。

      “我们做观察员两个月,每月拿3000块钱工资,没在田里干活了。”苟大军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家,看好了才放心。”

      在宝兴县的冷木沟地质灾害隐患点,记者也听到了一句相似的话。

      冷木沟泥石流应急抢险治理工程副总工程师黄晓明,来自省909地质队,是绵阳人。自从地震以来,他就变得“不着家”了。“把冷木沟当自己家了。”黄晓明说。

      冷木沟紧邻宝兴县城,2012年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给当地造成了重大损失。今年又受“4·20”地震影响,区域内形成了新的松散体、不稳定体达300万立方米。

      5月7日,地震过去17天后,冷木沟泥石流应急主体工程全面展开。如今,整个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黄晓明的担心却还写在脸上:“今年雨下得猛,冷木沟泥石流一旦大规模暴发,直接威胁到这里12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壅塞宝兴河,威胁整个县城的安全。”

      这些天来,他在冷木沟来来回回地走,去各个施工点查看。如果不是因为看到眼前一座又一座的拦渣坝,来到冷木沟,更像来到一处秀丽的风景区。“这几个月我简直把它当家了。不把它治理好、看护好,不放心。”(回访记者:张守帅 李梦媛)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