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芦山铺展幸福梦——“4·20”芦山强烈地震百日之际重访灾区看变化

  • 2013年07月2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7月28日,来自芦山地震灾区的近300名中小学生从四川出发,开心地前往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

      这一天,是“4·20”芦山强烈地震过去整整100天。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颜正是灾区群众当下情绪的写照:“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要笑着面对明天。”

      重访灾区,这样的笑脸应接不暇。3个多月来,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抗洪抢险,无论是抢险救援,还是临时安置,无论是抢救生命,还是规划重建,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由此铺展开的幸福梦,让灾区笑颜重绽。

      一种理念在深化

      走在灾区,很多“人民至上”的细节让人感动

      进入暑假,多批灾区学生陆续到省内外甚至国外参加活动、学习交流。

      灾后重建不仅是住房和产业重建,更重要的是精神重建。为帮助内心受到创伤的灾区孩子们,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国家关工委等积极行动,为孩子们搭建“疗伤之旅”。4天前,另一批50名芦山灾区的学生,在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组织下,赴匈牙利进行心理治疗。

      更多体贴,更多温暖。震后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

      省委、省政府下达一道道指令:把抢救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争分夺秒抢救受伤人员。

      为严防次生地质灾害,震后第一时间,我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任务”,全力确保“大震之后不添新伤”。

      震后首夜,315名专业技术人员和3个航测组到达灾区。我省首次大规模使用低空无人机侦察,为地灾防治安上“鹰眼”。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上报制度。震后1个月,雅安及周边9个市(州)51个县(市、区)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1.4万多处,涉及近16万户,70多万人。

      7月7日至12日,四川西部经历多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地震灾区成为暴雨最强落区。在持续长时间的强降雨下,宝兴县穆坪镇发生30多处灾情,但没有发生人员伤亡,这得益于当地建立的群防群测防灾体系。

      盛夏,走在芦山地震灾区安置小区内,很多“人民至上”的细节让人感动。安置小区每户人家门上都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住户信息,还有党员联系人的名字和手机号。住户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党员联系人寻求帮助。为防止板房漏雨,政府部门特地在屋顶多加了一层油布;为了尽可能降低室内温度,又在板房中多加一层泡沫。所有安置小区不仅有单独的洗澡间,洗衣做饭也有相应区域。

      抢险救灾时生命至上,过渡安置民生优先,恢复重建民意为重。从5月初开始,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开始编制,在为期一个多月的规划编制期,“参与式规划”的理念得到最好体现。

      “决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7月20日,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重建委主任王东明强调,重建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五条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民生优先。

      一种力量在生长

      “快!太快了”震后两个多月,杨年贵老人搬进永久性住房

      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六家村,月初才搬进新居的杨年贵老人喜笑颜开:“快!太快了。”地震中,他家房屋毁于一旦,他做梦都想不到,才两个多月,就住上永久性住房。

      和他一样,上里镇白马村、庙圷村、共和村和六家村四个村共7名孤寡独居老人都在7月1日住进新房,这是芦山地震灾区震后第一批受灾群众搬入永久性住房。“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为让受灾群众尽快实现搬新家的愿望,雨城区制定了“五个一”重建计划,其中包括今年7月1日前,让孤寡独居老人住进新房。新居从5月初开工建设,仅用了一个多月,首批7套住房竣工。

      感受到“快”的,不止是老人们。

      震后第二天,卫生防疫全面启动;震后第三天,芦山主要生命通道全部打通;震后第四天,芦山灾区首个帐篷学校在龙门乡开学;震后第7天,芦山中小学全面复课。

      震后13天,天全近半数企业恢复生产;震后半个月,灾区中小学全面复课;震后19天,“芦山根雕一条街上”,10多家根雕商铺开门迎客。

      震后65天,芦山启动第一个农村灾后重建项目;震后70天,雅安市过渡安置全面完成,共安置受灾群众21万多户,71万多人。

      震后93天,芦山县“4·20”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誓师大会召开……

      速度来自力量。灾难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靠前指挥,民间组织紧密配合,生长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一种精神在挺立

      工地上贴着副对联“坛坛罐罐地震毁,棍棍棒棒建家园”

      芦山县居民骆建梅最近换了个新发型,长长的刘海盖住了额头。地震中,她头部受伤,缝了6针。

      换个发型,不仅把疤痕遮住了,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伤痛。住在县城体育馆安置中心的骆建梅见人就笑眯眯的:“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要笑着面对明天。”

      住在骆建梅家附近的罗淑华最近很忙,她的“芦山中心健康舞蹈队”有300多名队员。5月10日她就带领大家开始恢复广场舞,如今参加跳舞的人越来越多。

      灾后,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5年前失去儿子,这次地震又失去女儿的芦山芦阳镇居民岳凤琼,从自家小卖部里拉出吃的、用的,分给邻居,把孙女送去深圳亲戚家。如今,她家的房子开始动工,岳凤琼希望:“以后去深圳打工,在孙女身边,看着她长大。”

      盛夏,芦阳镇黎明村,村民们加紧施工建房,工地墙上贴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坛坛罐罐地震毁,棍棍棒棒建家园”。经历了灾难,这个山村更加坚定从容。

      宝兴县灵关镇赵家坝安置点,45岁的李光林正筹划着将灵关的花岗石材运往康定。而几天前,他才将20多名老乡送去康定大河沟一家石材厂做建筑工。如今,当地几乎所有的壮劳力都找到了工作。

      在灾区,有无数个骆建梅、罗淑华、岳凤琼、李光林……他们用行动书写坚强和乐观,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注入新内涵。

      一张蓝图在延伸

      三年完成恢复重建,生活水平超震前

      “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跑,羊儿叫,这里风光好。”7月28日,位于芦山县体育中心板房安置区的儿童友好家园,活泼开朗的8岁女孩李腾娇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里有好玩的玩具,老师们还会教我们唱歌、跳舞、画画。”在安置区游戏房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以“梦想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芦山龙门乡小学六年级学生杨洋也在帐篷学校墙上贴了一幅画,画上是一幢“带翅膀的房子”。她想的是,如果房子可以飞,地震时就不会震垮了。

      让家园更安全、更美丽,不止是杨洋的梦想。紧随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发布5天之后,我省11个专项规划发布。我省将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

      更高标准,更好质量。规划要求,严格实行农村居民住房强制性抗震设防标准,要与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同步恢复公共服务设施,要充分利用山、水、田、林等自然条件,突出历史文化传承,建设绿色乡村,打造富有特色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省委省政府提出:不搞突击,不抢工期,为确保工程质量,强调灾后重建必须遵循建设规律,做到进度服从质量。

      更强动力,更多支撑。中央、省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灾区产业重建,从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入手,让灾区群众有就业、有收入、有后劲。规划提出,构建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以特色农林牧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建成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超100亿元产业园区9个,力争到2015年,全部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00亿元、670亿元、600亿元、2800亿元以上。

      尊重规律,科学规划。7月20日召开的“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指出: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建设规律,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泄洪通道、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为解决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规划》提出,在灾区建立多个“飞地工业园区”,打破县域的行政界限,利用工业园区的特殊功能,把几个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县域捆绑在一起,形成产业发展的联盟体系。

      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一幅更美的蓝图,一个更大梦想在灾区铺展。(本报记者 梁现瑞)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芦山铺展幸福梦——“4·20”芦山强烈地震百日之际重访灾区看变化

  • 2013年07月2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7月28日,来自芦山地震灾区的近300名中小学生从四川出发,开心地前往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

      这一天,是“4·20”芦山强烈地震过去整整100天。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颜正是灾区群众当下情绪的写照:“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要笑着面对明天。”

      重访灾区,这样的笑脸应接不暇。3个多月来,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抗洪抢险,无论是抢险救援,还是临时安置,无论是抢救生命,还是规划重建,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由此铺展开的幸福梦,让灾区笑颜重绽。

      一种理念在深化

      走在灾区,很多“人民至上”的细节让人感动

      进入暑假,多批灾区学生陆续到省内外甚至国外参加活动、学习交流。

      灾后重建不仅是住房和产业重建,更重要的是精神重建。为帮助内心受到创伤的灾区孩子们,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国家关工委等积极行动,为孩子们搭建“疗伤之旅”。4天前,另一批50名芦山灾区的学生,在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组织下,赴匈牙利进行心理治疗。

      更多体贴,更多温暖。震后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

      省委、省政府下达一道道指令:把抢救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争分夺秒抢救受伤人员。

      为严防次生地质灾害,震后第一时间,我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任务”,全力确保“大震之后不添新伤”。

      震后首夜,315名专业技术人员和3个航测组到达灾区。我省首次大规模使用低空无人机侦察,为地灾防治安上“鹰眼”。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上报制度。震后1个月,雅安及周边9个市(州)51个县(市、区)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1.4万多处,涉及近16万户,70多万人。

      7月7日至12日,四川西部经历多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地震灾区成为暴雨最强落区。在持续长时间的强降雨下,宝兴县穆坪镇发生30多处灾情,但没有发生人员伤亡,这得益于当地建立的群防群测防灾体系。

      盛夏,走在芦山地震灾区安置小区内,很多“人民至上”的细节让人感动。安置小区每户人家门上都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住户信息,还有党员联系人的名字和手机号。住户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党员联系人寻求帮助。为防止板房漏雨,政府部门特地在屋顶多加了一层油布;为了尽可能降低室内温度,又在板房中多加一层泡沫。所有安置小区不仅有单独的洗澡间,洗衣做饭也有相应区域。

      抢险救灾时生命至上,过渡安置民生优先,恢复重建民意为重。从5月初开始,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开始编制,在为期一个多月的规划编制期,“参与式规划”的理念得到最好体现。

      “决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7月20日,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重建委主任王东明强调,重建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五条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民生优先。

      一种力量在生长

      “快!太快了”震后两个多月,杨年贵老人搬进永久性住房

      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六家村,月初才搬进新居的杨年贵老人喜笑颜开:“快!太快了。”地震中,他家房屋毁于一旦,他做梦都想不到,才两个多月,就住上永久性住房。

      和他一样,上里镇白马村、庙圷村、共和村和六家村四个村共7名孤寡独居老人都在7月1日住进新房,这是芦山地震灾区震后第一批受灾群众搬入永久性住房。“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为让受灾群众尽快实现搬新家的愿望,雨城区制定了“五个一”重建计划,其中包括今年7月1日前,让孤寡独居老人住进新房。新居从5月初开工建设,仅用了一个多月,首批7套住房竣工。

      感受到“快”的,不止是老人们。

      震后第二天,卫生防疫全面启动;震后第三天,芦山主要生命通道全部打通;震后第四天,芦山灾区首个帐篷学校在龙门乡开学;震后第7天,芦山中小学全面复课。

      震后13天,天全近半数企业恢复生产;震后半个月,灾区中小学全面复课;震后19天,“芦山根雕一条街上”,10多家根雕商铺开门迎客。

      震后65天,芦山启动第一个农村灾后重建项目;震后70天,雅安市过渡安置全面完成,共安置受灾群众21万多户,71万多人。

      震后93天,芦山县“4·20”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誓师大会召开……

      速度来自力量。灾难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靠前指挥,民间组织紧密配合,生长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一种精神在挺立

      工地上贴着副对联“坛坛罐罐地震毁,棍棍棒棒建家园”

      芦山县居民骆建梅最近换了个新发型,长长的刘海盖住了额头。地震中,她头部受伤,缝了6针。

      换个发型,不仅把疤痕遮住了,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伤痛。住在县城体育馆安置中心的骆建梅见人就笑眯眯的:“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要笑着面对明天。”

      住在骆建梅家附近的罗淑华最近很忙,她的“芦山中心健康舞蹈队”有300多名队员。5月10日她就带领大家开始恢复广场舞,如今参加跳舞的人越来越多。

      灾后,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5年前失去儿子,这次地震又失去女儿的芦山芦阳镇居民岳凤琼,从自家小卖部里拉出吃的、用的,分给邻居,把孙女送去深圳亲戚家。如今,她家的房子开始动工,岳凤琼希望:“以后去深圳打工,在孙女身边,看着她长大。”

      盛夏,芦阳镇黎明村,村民们加紧施工建房,工地墙上贴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坛坛罐罐地震毁,棍棍棒棒建家园”。经历了灾难,这个山村更加坚定从容。

      宝兴县灵关镇赵家坝安置点,45岁的李光林正筹划着将灵关的花岗石材运往康定。而几天前,他才将20多名老乡送去康定大河沟一家石材厂做建筑工。如今,当地几乎所有的壮劳力都找到了工作。

      在灾区,有无数个骆建梅、罗淑华、岳凤琼、李光林……他们用行动书写坚强和乐观,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注入新内涵。

      一张蓝图在延伸

      三年完成恢复重建,生活水平超震前

      “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跑,羊儿叫,这里风光好。”7月28日,位于芦山县体育中心板房安置区的儿童友好家园,活泼开朗的8岁女孩李腾娇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里有好玩的玩具,老师们还会教我们唱歌、跳舞、画画。”在安置区游戏房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以“梦想家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芦山龙门乡小学六年级学生杨洋也在帐篷学校墙上贴了一幅画,画上是一幢“带翅膀的房子”。她想的是,如果房子可以飞,地震时就不会震垮了。

      让家园更安全、更美丽,不止是杨洋的梦想。紧随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发布5天之后,我省11个专项规划发布。我省将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

      更高标准,更好质量。规划要求,严格实行农村居民住房强制性抗震设防标准,要与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同步恢复公共服务设施,要充分利用山、水、田、林等自然条件,突出历史文化传承,建设绿色乡村,打造富有特色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省委省政府提出:不搞突击,不抢工期,为确保工程质量,强调灾后重建必须遵循建设规律,做到进度服从质量。

      更强动力,更多支撑。中央、省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灾区产业重建,从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入手,让灾区群众有就业、有收入、有后劲。规划提出,构建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以特色农林牧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建成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超100亿元产业园区9个,力争到2015年,全部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00亿元、670亿元、600亿元、2800亿元以上。

      尊重规律,科学规划。7月20日召开的“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指出: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建设规律,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泄洪通道、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为解决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规划》提出,在灾区建立多个“飞地工业园区”,打破县域的行政界限,利用工业园区的特殊功能,把几个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县域捆绑在一起,形成产业发展的联盟体系。

      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一幅更美的蓝图,一个更大梦想在灾区铺展。(本报记者 梁现瑞)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