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产业诠释更美四川——四川旅游灾后恢复重建报告
不到3年时间,受地震灾害重创的四川旅游,不仅实现了灾后重振的预期目标,而且还全面超过了震前水平。从遭受重创到焕然新生,四川旅游以重振与发展的历程对“灾后恢复重建先导产业”做出了最完美的注释。
深化政府主导,营造发展环境;应对危机,主动创新;紧扣中心,遵循规律;面向需求,强化服务;重心下移,引导发展;应对危机,主动创新——“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至今3年时间的恢复重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旅游局关心支持下,四川旅游产业围绕“两个加快”,实施“五个统筹”,创新灾后旅游恢复重建模式,用努力进取的精神和一系列开拓创新的举措,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特色发展之路,全省旅游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旅游规划的各项经济指标。
如今,我省旅游产业已进入到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灾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1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四川旅游行业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创造了旅游行业“万名游客生死大营救”的奇迹。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被凝固的黑色瞬间,永久成为世界灾难史的重要章节。然而,让“5·12”载入史册的,绝不仅仅是眼泪,彪炳青史的,还有四川人民面对惊天大灾的坚韧和勇毅。
地动山摇,房屋坍塌。汶川告急、都江堰告急、北川告急、绵竹告急、什邡告急、青川告急……受灾地区,分布着大量景区景点,“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时值旅游旺季,游客的安危成为当时各方关注的焦点。灾情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把游客救助作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协调解决救灾所需的人、财、物。一场“游客大营救”战役迅速在全省受灾地区铺开。
第一时间启动抗震救灾应急机制。地震发生当天,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就对四川旅游系统表示慰问,并对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开展游客救助;千方百计保障四川旅游抗震救灾需要。
阿坝、绵阳、都江堰等受灾地区的各级党委部门将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放在了救灾工作的重要位置。游客主要集中地阿坝州专门调集车辆和各种应急物品,在游客必经线路上,安排旅游部门人员,为游客提供接待和疏散服务。人民军队发挥了巨大作用,只要提供了游客的相关线索,部队就派出队伍或者飞机搜救,多次在恶劣气象条件下紧急派出飞机搜索营救。
灾后10余天,国家旅游局连续召开10多次抗震救灾协调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立即派出专门工作组赴川,及时指导、全力协助四川省旅游局救助游客。省旅游局应急办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对外公布值班电话,落实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通知各市、州旅游局及时收集上报旅游行业及系统的灾情,迅速下发5个紧急通知,对应急值班、游客救助、灾情上报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第一时间收集、梳理、汇总、更新灾区游客伤亡、失踪、滞留、受困和获救信息。省旅游局及时协助兄弟省市旅游局查找旅游团队游客信息,做好游客及其家属上门咨询求助、接待安抚和旅游企业来人的接待协调。
游客生命高于一切!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尽管这次灾难让四川旅游业直接损失达数百亿元,但地震时在川的1.1万余名团队游客及时得到救助,同时疏散、救助了4.5万余名散客。
2
4月19日,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拉开序幕。当亲眼所见汶川、北川等地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与会的国内外旅游同行一致认为:四川灾区基础设施和旅游发展在灾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建了世界旅游新品,四川旅游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与智慧可以成为全球灾后恢复重建的样本。
2010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886.09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862.03亿元人民币、国内旅游者27141.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数3大指标,与震前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54.9%、57.8%、46.2%。这3个数据表明,我省旅游已经整体恢复并超过了震前水平,进入到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灾后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阶段。
四川旅游产业灾后恢复重建的3年中,我省确立了旅游业先导产业地位,实现了旅游业在全省产业重建中率先恢复、实现了旅游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了旅游促进灾区产业结构优化。“一个确立、三个实现”的产业格局让四川旅游恢复重建模式成为了世界典范。
震后不久,国务院批准的《汶川大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明确了旅游业的先导产业地位,在规划指导下的我省旅游业恢复重建实践,证实了这个定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经过不到2 年的恢复重建,2009年底,全省旅游总收入完成1472.48亿元,同比增长34.8%,恢复并超过2007年水平,成为灾区第一个率先恢复的千亿元产业,实现了旅游业在全省产业重建中率先恢复。专家评价:旅游业的率先恢复对解决就业、富民安康、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灾区社会面貌、游客信心和投资信心的恢复等起到了带动作用。
灾后恢复重建的3年中,我省旅游业实现了与文化、农业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牟托村、大禹故里等一大批新的民族文化村寨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诞生;剑门关、绵竹年画村等文化旅游景区涌现,大量民间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
乡村旅游实现了转型升级提升,阿坝州推进“百村工程”,使村落重建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震后,先后有6个重灾市(州)的7个县(市、区)、23个乡(镇)、51个村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乡(镇)、村”称号。旅游与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欣欣向荣。
灾后恢复重建催生了我省新的旅游资源和新兴旅游产品,数据统计显示,震后全省旅游业的恢复重建项目175个,总投资75.83亿元。截至2011年4月底,累计已开工164个项目,已完工项目121个,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重建项目的有效推进,带动了企业和社会对灾区旅游业的投资:3年里,成都市文化旅游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西岭雪山山地运动度假区、中铁二局投资22亿元建设的中国花水湾度假小镇、四川中铁科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亿元在都江堰市建设国际马术运动旅游项目等纷纷启动。
世界遗产级景区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都江堰—青城山等传统旅游精品在恢复重建中上档升级;剑门关、猿王洞、街子古镇、三江景区等受灾严重的旅游产品在重建中脱胎换骨;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汶川映秀“‘5·12’地震纪念馆”、汉旺地震遗址等形成新的旅游亮点。截至2011年2月,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02家,比2007年底新增99家,其中6个重灾市州新增55家。
我省旅游交通等基础服务设施飞跃提升。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和重要经济干线已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制约四川旅游发展的最大因素——交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全省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483个,截至目前,已建成项目455个,为项目总数的94.2%,累计完成投资777.17亿元,为规划期总投资的92.2%。其中,高速公路已全面完成规划期恢复重建任务;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项目已完工项目76个,农村公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建成2.6万公里,客运站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完工373个。“四川交通枢纽建成之时,就是旅游产业大发展之日”,而今,这一目标正在飞速的实现着。
灾后恢复重建还使我省树立了一个新的世界级旅游品牌,旅游影响力超过震前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模超过震前水平、旅游行业应对危机能力超过震前水平。“一个树立,三个超过”的旅游软实力,助推我省旅游产业进入转型升级、也促进灾后旅游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汶川特大地震在给四川带来严重破坏的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世界性的影响和关注。世界性战略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媒体对四川旅游的关注度曾在地震期间达到高峰。如今,每天都有百万次的网民查询了解四川,更多的人知道了四川的旅游资源、四川的大熊猫等。
超过震前的旅游软实力不仅是关注度,更有我省旅游产业要素规模和旅游行业应对危机的能力。灾后我省旅游行业的危机预警、危机评估、危机信息沟通、危机处理和恢复管理机制等得到增强。2010年“8·13”、“8·18”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我省旅游行业的迅速启动危机反应和处理能力,较好地处理了突发事件。全省旅游从业人员的避灾救险能力不断增强,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恢复能力不断提升。
3
3年时间,四川旅游在废墟上创造了奇迹,整体恢复并超过了震前水平,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2011年4月20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商业街巴拿恰举行了隆重的开街仪式。当天,参加2011国际旅游节的中外嘉宾和数万游人一起,涌入新北川。看着这一切,北川县旅游局局长林川的脸上露出了笑容。“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林川失去了6位亲人,然而作为一名四川旅游人,他却将悲伤掩埋——从抗震救灾到北川旅游恢复重建,林川从未停歇过努力地步伐。
在四川旅游灾后恢复重建的3年中,旅游系统涌现出无数个“林川”。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旅游局关心支持下,四川旅游人在重建中自立自强、艰苦奋斗,谱写出熊猫故乡风雨之后更美丽的辉煌乐章。
时间记录下四川旅游从低谷强势反弹的路径——2009年,拉动旅游市场恢复振兴的5大行动诞生,四川旅游踏上辉煌的复兴之路。
我省积极向国家争取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争取对口援建省市区倾斜旅游业的恢复重建资金,加大省本级财政性资金的导向性投入,改善、完善灾区旅游投资环境,进一步搞好招商引资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灾区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中。据统计,我省旅游业争取到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资金4.24亿元,占旅游项目恢复重建总计划的5.5%。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性投入,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加大税收信贷支持力度、增强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打造竞争优势、鼓励旅游消费等27条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同时,我省在震后重点扶持和培育64家旅游骨干企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线路统筹,作为震后我省旅游恢复振兴的一项重要行动,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施线路统筹既是对政府主导战略的深化,又是对精品战略的深化,是与时俱进地创新我省发展旅游方式。”省政府有关领导说。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自助自驾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以这一市场需求为导向,我省在四川旅游信息网上推出了千条自助旅游线路,该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网友和旅游爱好者的追捧,每月点击率均在300万次以上。在此基础上,我省又新推出了千家万户农家乐、千菜百味口口香、千景万摄天府行等“千字”专题旅游线,成为全省扩大旅游市场的又一拳头产品。“强化境内、推动境外、重点周边、确保省内”——在此宣传促销方针的指导下,我省打出了提振游客信心、恢复旅游市场的“组合拳”:举办参与2009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活动;赴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开展宣传促销;推出团团圆圆故乡游、团团圆圆省亲游,加强四川与台湾的旅游互动,掀起以赏花、温泉、民俗、古镇为主题的宣传攻势,一系列促销活动带动了四川旅游在复兴发展的道路上高速前进。
2009年3月,四川旅游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联合让利活动拉开序幕,全省21个市州整体推出“价格洼地”优惠政策——成都向海内外发行2000万张熊猫卡;阿坝赠送九寨沟、黄龙门票18.5万张;峨眉山等全省数百个景区在2009年5月12日当天免费向游客开放。“价格洼地”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欢迎,旅游收益创新高,特别是成都、绵阳、德阳、阿坝、广元、雅安6个重灾市州,2009年旅游总收入达682.21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0.3个百分点。
2010年起,我省开始实施为期3年的“旅游提升计划”,力争到2012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再跨一个1000亿元台阶,达到2500亿元。以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多样化和旅游业软实力为“三大任务”,2010年,我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09亿元;截至2011年4月底,全省旅游业的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已开工164个,已完工项目121个,分别占总项目的93.7%,69.1%;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5%。
5月15日,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即将落幕。作为我省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的国际旅游节活动,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以突出“先导产业富民生,科学重建更美丽”为主题,为四川旅游与世界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创意结合,搭建起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桥梁。
本届旅游节,向全国、全世界全面深入展示了四川文化旅游灾后恢复重建新面貌,更展示和推广了四川灾后科学重建的经验和旅游先导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来自世界各地600余名嘉宾纷纷赞许:四川灾区基础设施和旅游发展在灾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建了世界旅游新品,四川旅游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与智慧可以成为全球灾后恢复重建的样本。
4
铭记感恩,回馈社会。四川旅游人还将进一步总结,把我省游客救助探索形成的好工作方法总结上升为有效的 “危机应对机制”,把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总结上升为“旅游业重建制度”,向全世界推广和分享,为世界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川旅游 扬帆起航向未来出发
2011年伊始,省委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旅游工作要立足新的更高起点,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省旅游要如何在加快发展中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四川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制定新的《灾区旅游业发展振兴计划》。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产业发展振兴规划》、《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未来我省将从灾区旅游业发展战略层面上确立推进灾区旅游业“两个转变”,战术层面实施“五个提升”。把现在的震后新貌区加快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转变;把灾后恢复重建旅游先导产业向灾区可持续发展特色优势和支柱产业转变。提升灾区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灾区旅游要素层次、提升灾区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灾区旅游业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灾区旅游服务水平。
扬帆远航,四川旅游“十二五”目标明确。横向,以高于全国旅游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四川省GDP增长幅度、高于全省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发展速度,成为四川展现形象的窗口、促进产业联动的活力产业、增加就业安民富民的民生产业、传承传统文化的文明产业、环境友好型的示范产业,基本实现建成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纵向,通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行业目标的完成,初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到2012年,我省旅游总收入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净增1000亿元,达到2500亿元;到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力争超过3500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6%左右;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2%以上。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7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2%;入境游客人数达到300万人次,年均增长24%。 旅游直接从业人数将达到100万人,拉动社会就业约450万人,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演艺,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