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省长学知识:四川将有会“呼吸”的城市?这可不是童话故事
“城里看海”、“游泳上班”、“坐船出门”……近年来,每逢雨季,这些人们茶余饭后的调侃,流露出的是对城市内涝的无奈。顽疾如何破解?当前,“海绵城市”成为城市建设领域的热门,它有望真正解决内涝这个老大难问题。
1月9日,在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主持召开的2017年首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林三忠给大家讲解了海绵城市那些事儿。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造海绵城市?对我们有哪些好处?一起来涨知识。
城市内涝如何破解?
“海绵”可以帮你解决!
当然不是靠上面这个萌萌哒的海绵宝宝
而是靠它 ↓↓↓
海绵城市
什么是海绵城市?
有了它城市像海绵一样会“呼吸”
下大雨时,城市能够大口大口地“吸”雨水;干旱的时候,再把吸进去的水“呼”出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自由呼吸,这样的城市是不是有点理想化?但这就是“海绵城市”的构想。
林三忠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风险、水文化缺失、水景观呆板等问题,传统的城市排水建设模式无法有效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因此要求城市发展必须注入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于是海绵城市的理念就应运而生。
什么是“海绵城市”?林三忠解释,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可谓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一把钥匙。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蓄滞水能力,减轻城市管网排水压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供水压力;增加雨水渗透量和补给地下水,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环境。
林三忠介绍,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三是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建设。
具体来说,林三忠介绍,海绵城市主要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也就是大家说的海绵城市“六字方针”↓↓
不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简单,林三忠说,海绵城市建设每平方公里投资约在1亿—1.5亿元。新建城区合理的海绵设计,总投资会降低。旧城海绵改造确实需要投入,重在修复生态、整治现状内涝区(点)、治理水体黑臭。具有雨水资源利用、城市面源污染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
四川定了啥目标?
在6市、10县试点海绵城市建设
作为治疗城市病的“良方”,四川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上定下了啥目标?在此,林三忠对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据悉,为加快推进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6号),同时也制定了《四川省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导则》、《四川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等。
除遂宁已被列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外,2016年5月,经过严格评审确定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绵阳市、广安市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崇州市、泸县、江油市、蓬溪县、西充县、华蓥市、大竹县、平昌县、安岳县、西昌市10个县级城市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四川提出,到2017年,全省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片区和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能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到203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以上目标。
林三忠介绍,遂宁市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过1年多的建设,目前效果已初步显现。截至2016年8月30日,遂宁启动了内涝点、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公园湿地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74个,竣工项目37个,竣工面积约4.5km²,完成投资6.71亿元。
海绵城市怎么建?
培养相关产业、构建保障体系
减少城市内涝,缓解“看海”的尴尬,这样“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在四川该如何推进建设?对此,林三忠给了6点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是要意识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现实重要意义。二是要意识到海绵城市建设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将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过程中。海绵城市并不是一天就建成,需要城市各个基础设施推进更新,相互配合。
2、着力培养四川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产业
当前,我省海绵城市建设企业处于培育的起步期,企业规模、产业水平、服务能力、创新水准和辐射能力,均较为薄弱,将海绵城市市场培育工作纳入到行业发展规划的战略层面,是持续做好顶层设计、持续坚定市场信心的关键性渠道,逐步向低冲击的城市开发转型升级。
3、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建立“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4、构建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保障体系
一是要高水平地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同时修编相关规划,让海绵城市管控要求在各层级规划中得以落实。二是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地方技术标准。三是加强项目建设全程监管,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海绵监测体系。
5、构建全面的人才保障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培养我省海绵城市设计、建设队伍和管理人才。
6、构建多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
一是积极用好国家及省财政补助资金。二是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三是积极利用好银行借贷资金。四是积极推行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