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探索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帮扶39个欠发达县域
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的方法论
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的方法论
航拍巴中市通江县铁佛镇“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程聪 摄 C视觉)
耳农正在段木上打孔,用于育种银耳。(资料图片 程聪 摄 C视觉)
●39个欠发达县域基础差、底子薄,但在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补齐差距,关键是发展产业,特别是要在以园区为引领的农业产业发展上做足文章
●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条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论证,科学选择1至2个比较优势明显、产业可延伸性强、市场开发价值较高、成长性好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扶持
“魔芋粉、魔芋丝、魔芋面、魔芋米……只用魔芋,我们就能生产出100多种产品。”6月26日,39个欠发达县域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主体提升培训班在乐山市沐川县举办。在其中一个参观点位——位于沐川魔芋现代农业园区的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琳琅满目的魔芋制品让参观者看花了眼。更让大家感叹的是,依托园区,沐川县这个四川小凉山腹地的小县城,把魔芋卖到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创汇2400万美元。
2023年9月,四川启动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明确要合理有序开发特色资源,加快建设特色园区,努力把更多“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对此,农业农村厅印发《帮扶39个欠发达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十二条措施》),支持创建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就是其中一大重点。
帮扶欠发达县域,为何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关键?在这些县域,现代农业园区该如何建?
A
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的有效途径
“抓帮扶、抓发展,关键是要抓产业。”对于这句话,沐川县底堡乡党委书记万顺发体会深刻。
曾经的底堡乡,发展产业难,贫困程度深,全乡9个村中就有4个村是省级贫困村。但这一切,因为“一颗芋”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底堡乡聚焦全县魔芋产业布局,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方式,高标准建设沐川魔芋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基地,实现土地增值、产业增效、群众致富、集体增收。目前,全乡芋农已超1000户,年人均增收5500元。”万顺发介绍。
以园区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是四川这些年探索形成的成熟经验。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与农业园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认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9个,认定省星级园区212个,国、省、市、县级园区总量达到1600个以上,构建了国、省、市、县四级园区梯次推进、联动发展格局。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内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9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以上。
“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欠发达县域实现加快追赶、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39个欠发达县域基础差、底子薄,但在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补齐差距,关键是发展产业,特别是要在以园区为引领的农业产业发展上做足文章。
对此,农业农村厅提出,每年要在39个欠发达县域中新评定(含晋升)省星级园区10个以上。到2025年,实现欠发达县域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示范引领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B
方法一:选好主导产业,推动适度规模发展
“在欠发达县域,发展什么产业?在哪里发展?多大规模?采取什么模式?”参加这次培训的,不少是39个欠发达县域政府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大家纷纷抛出了问题。
“无论发展什么产业,首先是要把好东西种出来、养出来。”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条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论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科学选择1至2个比较优势明显、产业可延伸性强、市场开发价值较高、成长性好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扶持。
在培训中,凉山州越西县副县长马海木呷向大家推介起越西苹果。越西县苹果种植面积10万亩,是全县三大主导产业之首。“苹果在越西县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上市早、品相佳、口感好等优势。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将苹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首位产业来抓,推动苹果全产业链发展。特别是以越西苹果现代产业园为抓手,示范引领全县10万亩苹果规模化发展。”马海木呷说。
明确了主导产业,还要推动适度规模发展,这既有利于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也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但一个现实问题是,39个欠发达县域都位于高山、丘陵地区,成片的规模化土地较少,推进园区规模化发展难度较大。
对此,底堡乡有可借鉴的经验。万顺发介绍,乡里通过探索实施“土地预留转+村集体收储”模式,先集中连片流转土地6000亩,然后通过小改大、坡改梯进行宜机化改造,推动规模化经营,现在全乡100亩以上的魔芋种植业主达到29户。
“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有序流转,把分散土地连接起来,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在土地不能集中、经营权不能流转的情况下,要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发展服务型规模经营,带动园区周边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C
方法二:布局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
尽管39个欠发达县域都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但受区位条件、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单卖新鲜农产品很难有较高收益。
布局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是提高收益的又一重要举措。“尤其是要配套完善产地初加工。”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投入相对小,科技含量也不高,建设门槛较低,作用却很明显。
培训中,一个案例让大家印象深刻。理塘县五星级果蔬园区通过财政投入75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400余万元,新建清洗、分拣、包装和冷藏保鲜等设施设备。此举将园区草莓收益每公斤提高2元、小番茄提高1元,年均初加工产值达340万元,带动周边农牧民年人均增收620元以上。
农业农村厅提出,结合主导产业,在园区就地就近提升新建一批清洗分级、烘干炒制、贴牌包装等初加工设施设备,集中建设一批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到2025年,39个欠发达县域省级以上园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要达到85%以上。
在完善初加工的同时,还要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布局精深加工。数据显示,39个欠发达县域现有国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占全省的10%。《十二条措施》明确,对每个欠发达县域确定至少1家国家级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结对合作。
在通江银耳(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下,银耳在通江县创造了超过35亿元的综合产值。在这过程中,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公司成立以来,建成了6条自动化精深加工生产线,成功研发冻干银耳、银耳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到1.5亿元。”该公司董事长岳劲松说。
“各地要以打造‘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及优势特色农业品牌为契机,支持园区创建特色农业品牌,引领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同时,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提升园区综合效益。”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D
方法三:逐步实现“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
在39个欠发达县域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既要看规模、看效益,更要看能否给农民带来可持续的收益。
“首先,地方政府要把联农带农、助农增收作为园区项目储备、资金安排和绩效评价的必要条件。”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使用帮扶资金的经营性项目,在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时,要审核联农带农机制和预期成效,没有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和成效不明显的,不得纳入项目库;未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的经营性帮扶项目,不得审批实施。
其次,要创新联结方式,推广“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返租倒包”等模式,通过发展订单生产、入园就业、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到农等方式,推动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监测户应联尽联、应带尽带、应帮尽帮,逐步实现“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目标。
牦牛养殖是甘孜州的特色产业。在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当地建立“土地入股固定分红+二次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稳固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农业、基地就业、土地流转、参股经营“四种模式”。色达县副县长泽仁尼玛介绍,园区入驻企业每年为农牧民分红200余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30.6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4.59%。
公司是联结农户的重要主体。“通过构建‘公司+村集体+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多种联农带农机制,我们探索出以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接种灭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产品、统一市场销售等为主的‘六统一’发展模式,提供常年就业岗位120余个、季节性用工岗位500余个,带动1000余户农户从事银耳生产,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岳劲松介绍,根据规划,未来三年,公司将带动全县5万耳农发展通江银耳产业,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还提醒,各地要防范农业经营风险,规范工商资本下乡流转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审查审核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记者 阚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