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 2024年07月25日 08时3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暨专家学者蜀道行活动在广元举行;刘庆柱、阿来、宫长为、杨雨等文化大家在成都举行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讲述张大千传奇故事的川剧《大千世界》在川内上演……七月,盛夏的巴蜀大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道炽热的美景,市民游客在一场场文化盛宴中,接受熏陶和浸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市的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2023年7月25日、26日,总书记又先后来到翠云廊古蜀道和三星堆博物馆,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川视察,对文化传承发展念兹在兹。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四川全省上下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久久为功,优化保护格局

    今年5月6日,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举行,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让人有把握、有信心的会!”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阿来感叹。

    与会嘉宾的“把握”和“信心”,源于四川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而就在会前不久,四川印发了《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四川现存石窟寺213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从10个方面细化相关工作内容,将大大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

    政策体系日趋完善,“项目化”成为一大关键词。例如,四川分年度制定《巴蜀文化“两创”工作年度行动方案》,围绕健全保护机制、加强资源挖掘、深化研究阐发、强化保护利用、融入文艺创作、推进普及传播、加强交流互鉴等,项目化实施年度重点工作。同时,制定出台《传承三苏文化 打造苏学高地工作方案》《川茶文化研究传承工程实施方案》等,结合实际项目推动相关保护、传承、展示工作。

    既有宏观层面上的举旗定向,也有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实践。

    “3个遗址项目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3个遗址项目纳入‘考古中国’研究项目,屡次获得‘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奖项……”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川坚持“开门开放”,联动国内40所高校院所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研究,积极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立体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人”。非遗保护更需加强活态传承,增强实践能力。在这一领域,四川实施传承人记录工程,建成省级非遗档案馆和非遗数据库;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13个研培院校已举办培训班108期,覆盖超3200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已建设2个国家级、4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

    广建平台,加强研究阐释

    在前不久举行的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暨专家学者蜀道行活动中,王子今、彭邦本、李勇先、高大伦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广元,通过文化交流座谈会等形式,深入挖掘蜀道文化遗产价值,推进蜀道系统性研究。

    “他们中既有蜀道文献整理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又有蜀道文学艺术研究和蜀道生态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还有从事蜀道考古的学术新秀,展现了四川蜀道研究薪火相继、代有传承、开拓进取的学术传统。”西华师范大学校长、蜀道研究院院长陈涛认为,活动发布的系列成果,代表了国内蜀道研究的全新突破。

    近年来,四川持续加强研究阐释,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高标准建设的三星堆研究院、蜀道研究院和三苏研究院,将分别致力于推动三星堆研究走向深入、揭开三星堆更多秘密;推动蜀道考古调查、文献整理、生态保护跨领域多学科研究和多维度宣传,切实担负起蜀道研究传承的历史使命,打造中国蜀道研究高地;全面加强三苏文化的系统性研究阐释和普及传播,推动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三苏文化研究传承新高地。

    通过强化平台建设,四川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研究上,不断开创新局面。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加强对三苏文化的深度研究阐释,陆续编辑出版了《苏轼书法全集》《苏轼书法与绘画研究专辑》《东坡教育思想与书院文化研究专辑》等。“其中,《苏轼书法全集》共收录苏轼及相关书法作品500余件,收录全、材料新、印刷精美、出版规模大。”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介绍。

    四川还探索推动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建设,已组织开展两批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遴选建设工作,遴选产生了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等9个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着力构建弘扬中国精神、具有巴蜀特色的中华文化研究阐发体系,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研究院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重点项目成果、研究成果不断出炉:新修《甲骨文字典》、重修《汉语大字典》、简帛与石刻文字研究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四川传统音乐数字平台初步搭建,《全球视野下的藏羌彝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编撰项目顺利启动,最大文献集成《巴蜀全书》完成结项……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透露,杜甫草堂加强诗歌文化研究传承,已与北京大学等13所院校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建好中华诗歌研究院,近三年立项课题40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57篇。

    发力“两创”,推进传承普及

    进入暑假,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再次迎来参观热潮。自2023年7月28日正式开馆至今,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逾480万人次。

    博物馆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窗口和载体。2023年,四川全省博物馆建设稳步增长,完成登记备案博物馆(纪念馆)达417家。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望江楼公园薛涛纪念馆顺利建成开放;江口沉银博物馆、大蜀道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2023年,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火爆万分。该特展由40家文博机构支持,汇聚文物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占九成以上。“汉字中国”对汉字的演变史、艺术史、传播史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为观众徐徐展开中华文明的璀璨成就、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累计接待参观者超140万人次,成为四川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的鲜活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四川针对“两创”下功夫。

    以三苏文化为例,四川相继推出川剧《梦回东坡》、舞剧《诗忆东坡》、话剧《苏东坡》《苏母》等精品力作。其中,话剧《苏母》通过呈现苏轼与苏辙的母亲程夫人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蓬勃生命力。“我们希望让观众看到苏母程夫人平凡一生中的伟大,了解‘三苏’从怎样的家庭里走出来,成就‘三苏’的根源和基础又在何处?”苏母程夫人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董凡表示。

    数字化应用,更打开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世界。2023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同年11月,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不断壮大文化企业和数字文化产业,努力让文化产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文化和旅游厅上线数字非遗馆,具备查看展品和全景展现展馆等功能;省文物局组织7家文博单位,实施文物知识图谱、文物数字传播等7项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涉及馆藏文物超过2.28万件(套);省文联加快推进四川文艺数字艺术馆和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如今,借力数字化手段,四川越来越多文化资源能更好更方便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据统计,利用数字技术,2023年,四川全省已举行317个线上数字展览,“云逛展”让文化遗产更加可触可达。(记者 余如波)

    地标打卡

    三星堆

    1986年,广汉城西鸭子河畔,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的发现,让沉睡数千年的三星堆文明“一醒惊天下”。高大神秘的青铜神树、庄严肃穆的青铜大立人……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的出土,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尘封3000多年的古蜀王国璀璨的青铜文明。

    1992年8月,三星堆博物馆在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奠基,并于1997年10月建成开放。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坛、骑兽人像、鸟足曲身神像、戴金人头像等珍贵文物上万件,在国内再次引起轰动。

    2022年3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16个月后落成。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展出1500多件(套)文物,包括三星堆遗址6座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300多件文物以及1986年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的200多件文物。

    2023年

    博物馆

    完成登记备案博物馆(纪念馆)共计417家

    全省博物馆接待参观者数量超8540万人次

    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宜宾市博物院“宜宾市博物院基本陈列”获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

    考古

    皮洛、濛溪河、桃花河等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三星堆、城坝、罗家坝等巴蜀文化遗址考古惊喜不断

    3个遗址项目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文艺创作

    深入实施巴蜀文化题材文艺精品工程,电视剧《亲爱的小孩》获第二十八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舞蹈《塑骨》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学作品《寻金记》等44部作品获其他国内外大奖或入选国家级创作工程

    文艺演出

    全国剧场类营业性演出场次排名四川居第二

    四川审批引进的国内外话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音乐会五大类营业性演出居全国票房排名前五

    成都举办的大型演唱会场次排名、票房排名均居全国前五,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票仓

    文化产业

    规上文化企业2724家

    同比增长12.4%

    实现营业收入5633.6亿元同比增长19%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24家企业入选

    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居中西部第一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 2024年07月25日 08时3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暨专家学者蜀道行活动在广元举行;刘庆柱、阿来、宫长为、杨雨等文化大家在成都举行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讲述张大千传奇故事的川剧《大千世界》在川内上演……七月,盛夏的巴蜀大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道炽热的美景,市民游客在一场场文化盛宴中,接受熏陶和浸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市的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2023年7月25日、26日,总书记又先后来到翠云廊古蜀道和三星堆博物馆,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川视察,对文化传承发展念兹在兹。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四川全省上下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久久为功,优化保护格局

    今年5月6日,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举行,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让人有把握、有信心的会!”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阿来感叹。

    与会嘉宾的“把握”和“信心”,源于四川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而就在会前不久,四川印发了《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四川现存石窟寺213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从10个方面细化相关工作内容,将大大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

    政策体系日趋完善,“项目化”成为一大关键词。例如,四川分年度制定《巴蜀文化“两创”工作年度行动方案》,围绕健全保护机制、加强资源挖掘、深化研究阐发、强化保护利用、融入文艺创作、推进普及传播、加强交流互鉴等,项目化实施年度重点工作。同时,制定出台《传承三苏文化 打造苏学高地工作方案》《川茶文化研究传承工程实施方案》等,结合实际项目推动相关保护、传承、展示工作。

    既有宏观层面上的举旗定向,也有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实践。

    “3个遗址项目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3个遗址项目纳入‘考古中国’研究项目,屡次获得‘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奖项……”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川坚持“开门开放”,联动国内40所高校院所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研究,积极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立体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人”。非遗保护更需加强活态传承,增强实践能力。在这一领域,四川实施传承人记录工程,建成省级非遗档案馆和非遗数据库;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13个研培院校已举办培训班108期,覆盖超3200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已建设2个国家级、4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

    广建平台,加强研究阐释

    在前不久举行的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暨专家学者蜀道行活动中,王子今、彭邦本、李勇先、高大伦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广元,通过文化交流座谈会等形式,深入挖掘蜀道文化遗产价值,推进蜀道系统性研究。

    “他们中既有蜀道文献整理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又有蜀道文学艺术研究和蜀道生态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还有从事蜀道考古的学术新秀,展现了四川蜀道研究薪火相继、代有传承、开拓进取的学术传统。”西华师范大学校长、蜀道研究院院长陈涛认为,活动发布的系列成果,代表了国内蜀道研究的全新突破。

    近年来,四川持续加强研究阐释,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高标准建设的三星堆研究院、蜀道研究院和三苏研究院,将分别致力于推动三星堆研究走向深入、揭开三星堆更多秘密;推动蜀道考古调查、文献整理、生态保护跨领域多学科研究和多维度宣传,切实担负起蜀道研究传承的历史使命,打造中国蜀道研究高地;全面加强三苏文化的系统性研究阐释和普及传播,推动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三苏文化研究传承新高地。

    通过强化平台建设,四川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研究上,不断开创新局面。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加强对三苏文化的深度研究阐释,陆续编辑出版了《苏轼书法全集》《苏轼书法与绘画研究专辑》《东坡教育思想与书院文化研究专辑》等。“其中,《苏轼书法全集》共收录苏轼及相关书法作品500余件,收录全、材料新、印刷精美、出版规模大。”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介绍。

    四川还探索推动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建设,已组织开展两批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遴选建设工作,遴选产生了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等9个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着力构建弘扬中国精神、具有巴蜀特色的中华文化研究阐发体系,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研究院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重点项目成果、研究成果不断出炉:新修《甲骨文字典》、重修《汉语大字典》、简帛与石刻文字研究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四川传统音乐数字平台初步搭建,《全球视野下的藏羌彝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编撰项目顺利启动,最大文献集成《巴蜀全书》完成结项……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透露,杜甫草堂加强诗歌文化研究传承,已与北京大学等13所院校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建好中华诗歌研究院,近三年立项课题40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57篇。

    发力“两创”,推进传承普及

    进入暑假,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再次迎来参观热潮。自2023年7月28日正式开馆至今,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逾480万人次。

    博物馆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窗口和载体。2023年,四川全省博物馆建设稳步增长,完成登记备案博物馆(纪念馆)达417家。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望江楼公园薛涛纪念馆顺利建成开放;江口沉银博物馆、大蜀道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2023年,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火爆万分。该特展由40家文博机构支持,汇聚文物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占九成以上。“汉字中国”对汉字的演变史、艺术史、传播史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为观众徐徐展开中华文明的璀璨成就、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累计接待参观者超140万人次,成为四川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的鲜活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四川针对“两创”下功夫。

    以三苏文化为例,四川相继推出川剧《梦回东坡》、舞剧《诗忆东坡》、话剧《苏东坡》《苏母》等精品力作。其中,话剧《苏母》通过呈现苏轼与苏辙的母亲程夫人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蓬勃生命力。“我们希望让观众看到苏母程夫人平凡一生中的伟大,了解‘三苏’从怎样的家庭里走出来,成就‘三苏’的根源和基础又在何处?”苏母程夫人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董凡表示。

    数字化应用,更打开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世界。2023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同年11月,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不断壮大文化企业和数字文化产业,努力让文化产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文化和旅游厅上线数字非遗馆,具备查看展品和全景展现展馆等功能;省文物局组织7家文博单位,实施文物知识图谱、文物数字传播等7项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涉及馆藏文物超过2.28万件(套);省文联加快推进四川文艺数字艺术馆和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如今,借力数字化手段,四川越来越多文化资源能更好更方便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据统计,利用数字技术,2023年,四川全省已举行317个线上数字展览,“云逛展”让文化遗产更加可触可达。(记者 余如波)

    地标打卡

    三星堆

    1986年,广汉城西鸭子河畔,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的发现,让沉睡数千年的三星堆文明“一醒惊天下”。高大神秘的青铜神树、庄严肃穆的青铜大立人……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的出土,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尘封3000多年的古蜀王国璀璨的青铜文明。

    1992年8月,三星堆博物馆在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奠基,并于1997年10月建成开放。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坛、骑兽人像、鸟足曲身神像、戴金人头像等珍贵文物上万件,在国内再次引起轰动。

    2022年3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16个月后落成。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展出1500多件(套)文物,包括三星堆遗址6座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300多件文物以及1986年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的200多件文物。

    2023年

    博物馆

    完成登记备案博物馆(纪念馆)共计417家

    全省博物馆接待参观者数量超8540万人次

    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宜宾市博物院“宜宾市博物院基本陈列”获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

    考古

    皮洛、濛溪河、桃花河等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三星堆、城坝、罗家坝等巴蜀文化遗址考古惊喜不断

    3个遗址项目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文艺创作

    深入实施巴蜀文化题材文艺精品工程,电视剧《亲爱的小孩》获第二十八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舞蹈《塑骨》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学作品《寻金记》等44部作品获其他国内外大奖或入选国家级创作工程

    文艺演出

    全国剧场类营业性演出场次排名四川居第二

    四川审批引进的国内外话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音乐会五大类营业性演出居全国票房排名前五

    成都举办的大型演唱会场次排名、票房排名均居全国前五,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票仓

    文化产业

    规上文化企业2724家

    同比增长12.4%

    实现营业收入5633.6亿元同比增长19%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24家企业入选

    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居中西部第一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