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巩固流域治理成果
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 2024年06月05日 08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和风吹过,沱江二级支流小阳化河河面上泛起涟漪。河道旁的小型湿地里,长满鸢尾花、美人蕉、粉绿狐尾藻等植物,与不时掠过的白鹭,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这是记者6月3日在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红旗社区看到的一幕。

    昔日的小阳化河,曾是当地居民眼中的脏水沟。“过去,水面经常漂浮着垃圾,岸边堆积淤泥,严重影响居住环境。”红旗社区居民张福荣说,这几年,水体质量明显好转。

    “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四川持续巩固流域治理成果,守护一江清水。2023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285个水功能区水质首次实现“三个百分之百”达标。6月3日,2024年六五环境日四川省主场活动在资阳举行,现场视频连线德阳、成都、资阳等沱江沿岸城市,展现沱江生态环境治理成果。

    支流净才能干流清

    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沱江一度是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在全流域治理下,沱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6.2%升至2022年的100%。2023年,沱江干流Ⅱ类及以上水质国考断面已提升到88.9%。

    “当前,沱江资阳段的干流基本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水质,但支流仍然存在水质不稳定的情况。”资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罗文介绍,资阳是农业大市,属于重度缺水地区,易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小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当下的攻坚方向。

    以小阳化河为例,流域内产业以种植为主,农业面源污染点多、面广、集中度高。“过去,粪污及含农药、化肥等物质,通常会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直接流到河里。”小阳化河技术河长黄伟介绍,现在通过“生态沟渠+小型湿地”污染治理方式,对随农田退水流失的氮磷元素,实现有效生态拦截。

    “鸢尾花下就藏着净化污水的秘密。”黄伟指向河道旁的生态湿地解释道,这些水生植物花期长、耐水淹,自身具有净水功能。通过湿地过滤后,水质基本能达到排放标准。农业用水通过“生态沟渠—生态滞留池—潜表流湿地”一系列污染治理组合处理工艺后,削减了农田面源对小阳化河的污染。

    如何保证处理效果?黄伟坦言,生态治理方式确实不能保证每次处理都达标,为此,特别布置了循环系统,将不达标的水体再次循环至生态沟渠中,“这一模式让流域沿线耕地亩均化肥施用量减少3.4公斤,入河污染因子有效削减10%至35%。”

    见微知著。小阳化河的变化,折射出四川小流域治理的持续发力。

    同在沱江沿岸的内江隆昌市胡家镇同心圆村稻虾现代农业园区,采用“三池两坝”方式净化养殖尾水;达州市大竹县与重庆市梁平区联动,开展川渝联合巡河、联合执法等相关工作,进行小流域水生态治理。

    “当前,省内大江大河水质已明显好转,但小流域仍存在不少‘硬骨头’要啃。”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杨长军表示,支流净才能干流清,治理好小流域,是摆在四川面前的必解之题。

    全民参与守住一江清水

    流域治理,一直面临着两难挑战:一边是生态环境修复的担当责任,一边是不容忽视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需要。

    只占全省3.5%水资源的沱江流域,串联着全省人口的27.4%和GDP的32.1%。沱江一级支流阳化河,串联起的是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从红旗社区向小阳化河上游出发,记者来到阳化河另一条支流——童家河。这里的清水村,受益于水质的不断改善和提升,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凭借一河清水,我们吸引来投资者的目光。”清水村村委会主任吴平介绍,当初投资者在不同区域考察,清水村是其中之一。当无人机飞上天空俯瞰全村风貌时,投资者被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项目随即在短时间内敲定、落地。

    “过去,童家河的水质是出了名的差。”吴平坦言,以前水面上长满水葫芦,水体散发着异味。经控源治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流域水质由地表水Ⅳ类提升为地表水Ⅲ类。

    项目落地后,经济效益明显。吴平介绍,村里以土地、道路设施等入股,去年,清水村在秋千王国这一项目上集体收入就达90余万元。不只是分红,项目还吸纳近100名村民就地务工,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很多人来我们村旅游。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守住我们的饭碗。”当地村民袁通南说。

    “守住一江清水,需全民持续共同努力。”罗文介绍,资阳流域治理通过建立“31411”基层河湖管护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助力流域治理提质增效。

    纵观全省,各地不断探索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自贡计划通过水利、交通等部门联合治理小流域,发展观光农业;广元苍溪计划围绕小流域治理,打造50平方公里的农文旅生活区;峨眉山市EOD项目探索生态、业态、文态、形态“四态”融合发展路径……

    未来,四川将通过修复河湖基底和岸坡生境、推进“引大济岷”等水利工程及河网贯通项目建设等措施,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水污染防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转变,加快构建“三水”统筹治理新格局。(记者 张蒙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巩固流域治理成果
    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 2024年06月05日 08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和风吹过,沱江二级支流小阳化河河面上泛起涟漪。河道旁的小型湿地里,长满鸢尾花、美人蕉、粉绿狐尾藻等植物,与不时掠过的白鹭,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这是记者6月3日在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红旗社区看到的一幕。

    昔日的小阳化河,曾是当地居民眼中的脏水沟。“过去,水面经常漂浮着垃圾,岸边堆积淤泥,严重影响居住环境。”红旗社区居民张福荣说,这几年,水体质量明显好转。

    “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四川持续巩固流域治理成果,守护一江清水。2023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285个水功能区水质首次实现“三个百分之百”达标。6月3日,2024年六五环境日四川省主场活动在资阳举行,现场视频连线德阳、成都、资阳等沱江沿岸城市,展现沱江生态环境治理成果。

    支流净才能干流清

    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沱江一度是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在全流域治理下,沱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6.2%升至2022年的100%。2023年,沱江干流Ⅱ类及以上水质国考断面已提升到88.9%。

    “当前,沱江资阳段的干流基本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水质,但支流仍然存在水质不稳定的情况。”资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罗文介绍,资阳是农业大市,属于重度缺水地区,易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小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当下的攻坚方向。

    以小阳化河为例,流域内产业以种植为主,农业面源污染点多、面广、集中度高。“过去,粪污及含农药、化肥等物质,通常会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直接流到河里。”小阳化河技术河长黄伟介绍,现在通过“生态沟渠+小型湿地”污染治理方式,对随农田退水流失的氮磷元素,实现有效生态拦截。

    “鸢尾花下就藏着净化污水的秘密。”黄伟指向河道旁的生态湿地解释道,这些水生植物花期长、耐水淹,自身具有净水功能。通过湿地过滤后,水质基本能达到排放标准。农业用水通过“生态沟渠—生态滞留池—潜表流湿地”一系列污染治理组合处理工艺后,削减了农田面源对小阳化河的污染。

    如何保证处理效果?黄伟坦言,生态治理方式确实不能保证每次处理都达标,为此,特别布置了循环系统,将不达标的水体再次循环至生态沟渠中,“这一模式让流域沿线耕地亩均化肥施用量减少3.4公斤,入河污染因子有效削减10%至35%。”

    见微知著。小阳化河的变化,折射出四川小流域治理的持续发力。

    同在沱江沿岸的内江隆昌市胡家镇同心圆村稻虾现代农业园区,采用“三池两坝”方式净化养殖尾水;达州市大竹县与重庆市梁平区联动,开展川渝联合巡河、联合执法等相关工作,进行小流域水生态治理。

    “当前,省内大江大河水质已明显好转,但小流域仍存在不少‘硬骨头’要啃。”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杨长军表示,支流净才能干流清,治理好小流域,是摆在四川面前的必解之题。

    全民参与守住一江清水

    流域治理,一直面临着两难挑战:一边是生态环境修复的担当责任,一边是不容忽视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需要。

    只占全省3.5%水资源的沱江流域,串联着全省人口的27.4%和GDP的32.1%。沱江一级支流阳化河,串联起的是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从红旗社区向小阳化河上游出发,记者来到阳化河另一条支流——童家河。这里的清水村,受益于水质的不断改善和提升,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凭借一河清水,我们吸引来投资者的目光。”清水村村委会主任吴平介绍,当初投资者在不同区域考察,清水村是其中之一。当无人机飞上天空俯瞰全村风貌时,投资者被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项目随即在短时间内敲定、落地。

    “过去,童家河的水质是出了名的差。”吴平坦言,以前水面上长满水葫芦,水体散发着异味。经控源治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流域水质由地表水Ⅳ类提升为地表水Ⅲ类。

    项目落地后,经济效益明显。吴平介绍,村里以土地、道路设施等入股,去年,清水村在秋千王国这一项目上集体收入就达90余万元。不只是分红,项目还吸纳近100名村民就地务工,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很多人来我们村旅游。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守住我们的饭碗。”当地村民袁通南说。

    “守住一江清水,需全民持续共同努力。”罗文介绍,资阳流域治理通过建立“31411”基层河湖管护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助力流域治理提质增效。

    纵观全省,各地不断探索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自贡计划通过水利、交通等部门联合治理小流域,发展观光农业;广元苍溪计划围绕小流域治理,打造50平方公里的农文旅生活区;峨眉山市EOD项目探索生态、业态、文态、形态“四态”融合发展路径……

    未来,四川将通过修复河湖基底和岸坡生境、推进“引大济岷”等水利工程及河网贯通项目建设等措施,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水污染防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转变,加快构建“三水”统筹治理新格局。(记者 张蒙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