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
长江十年禁渔 四川如何“练内功”

  • 2024年05月08日 14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4月24日,在嘉陵江南充市顺庆段,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展禁渔巡查。黎涛 摄(C视觉)


    宜宾市宜宾港,渔政协助巡护队队员将长江鲟放归长江。庄歌尔 摄(C视觉)


    5月3日,宜宾市江安县长江竹岛段一侧,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从水中捞出几条鱼苗仔细观察,并在电脑上记录下生长情况等信息。这些鱼苗,是人工饲养的长江鲟在长江水域自然繁殖产卵孵化的,意味着在科研机构的不懈努力下,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距离重建野生种群又进了一步。

    这离不开长江十年禁渔带来的栖息地环境的改善。2021年1月1日起,聚焦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核心目标,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全面实施。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如今,长江禁渔从“三年强基础”进入“十年练内功”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四川相关领域的工作将如何展开?

    成效

    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

    宜宾三江口,岷江、金沙江、长江在此汇合。这个“五一”假期,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既观景又赏鱼。近年来,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野生的江团、黄辣丁等鱼类在三江口越来越常见。

    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是长江十年禁渔的一项重要成果。统计数据显示,3年多来,四川累计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205种、占历史曾分布鱼类总数的84%,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重口裂腹鱼等保护鱼类出现频率大幅提升,全省“一江五河”鱼类资源稳步增加。

    恢复水生生物资源,不仅依靠“禁渔”。“根据《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四川全力推进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建设保护基地,组织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同时,开展涉渔工程水生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督促业主单位认真落实补偿资金和补偿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在完成中央下达增殖放流任务的基础上,四川连续两年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长江鲟增殖放流工作,助力推动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连续3年安排专项资金,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和水生生物关键栖息地设置监测站点,构建起与禁捕形势相适应的水生生物监测体系。

    十年禁渔,一头事关长江生态系统恢复,另一头则关乎渔民生计。“3年多来,省、市、县三级全部成立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专班,持续开展退捕渔民转产就业跟踪帮扶,动态掌握退捕渔民培训、就业等需求信息,建立就业帮扶台账。”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实现转产就业11355名,符合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16259名退捕渔民全部实现参保。

    “禁渔3年来,退捕渔民安置保障、非法捕捞执法监管、水生生态保护修复都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信号

    持续巩固禁捕退捕成果

    “长江禁渔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省农科院水产所党委书记杜军表示,虽然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很多珍稀水生生物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巩固好禁捕退捕工作成果,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快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修复。

    持续巩固禁捕退捕工作成果,去年以来,四川动作不断——

    去年11月,为规范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四川制定《四川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实施细则》,强化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设立和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全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管护能力。

    今年1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建立大渡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明确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保护区内,川陕哲罗鲑、重口裂腹鱼、青石爬鮡、黄石爬鮡、齐口裂腹鱼、长须裂腹鱼等珍稀鱼类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

    “目前,长江禁渔从‘三年强基础’进入‘十年练内功’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持续巩固禁捕退捕工作成果是接下来全省禁渔工作的主线。”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全省将持续巩固提升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水平、禁渔执法监管效能、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健全各级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运行机制,强化考核考评,确保要求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

    谋划

    提高鱼类资源质量,发展水产产业

    “‘十年练内功’,更要突出‘稳’这个关键词。”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要求稳住禁捕退捕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持续恢复珍稀鱼类资源,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稳定长江生态环境良好状态。

    十年禁渔过程中,增殖放流不仅能帮助珍稀鱼类恢复扩大野外种群,也是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以长江鲟为例,2003年起,四川就开始了增殖放流活动。十年禁渔实施以来,长江鲟野外生活环境逐步改善。从近几年的监测结果看,放流长江鲟回捕率逐渐提高、体质越来越好,还形成了固定的栖息地。这都说明长江鲟的增殖放流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杜军介绍,但距离长江鲟野外种群繁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省将科学规范增殖放流,落实好生态补偿措施,加快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珍稀濒危物种驯养繁育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持续推进位于宜宾市的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和农业农村部宜宾长江鲟人工繁育基地建设。

    抓保护的同时,还要着力发展产业。

    四川是水产产业大省。2022年,全省淡水水产品产量172.15万吨、淡水渔业产值343.11亿元,均居全国第七。“接下来要发挥四川特色渔业优势,同步建设2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长江上游特色渔业产业带、全国领先的冷水鱼产业带、大水面生态渔业产业带等特色渔业产业带。”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四川提出要力争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80万吨以上、渔业经济总产值750亿元以上。这是四川首次提出水产品总产量达180万吨以上目标。具体来说,今年将实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通过全面提升池塘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和尾水处理能力,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及尾水治理2万亩,充分挖掘大水面资源,发展“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的大水面生态渔业。

    此外,今年四川还将在20个县(市、区)持续推进“鱼米之乡”建设,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面积10万亩,推进川南早虾、天府鱼子酱和内资鲶鱼鮰鱼白乌鱼产业集群建设,积极申报实施四川省长吻鮠黄颡鱼鮰鱼国家级产业集群。

    【新闻多一点】

    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成果通过鉴定

    日前,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及自然繁殖试验成果在宜宾市江安县通过专家鉴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研究员张显良等9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及自然繁殖试验首次实现让人工放流的长江鲟在改造的产卵场自由产卵繁殖,填补了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的关键一环,为长江鲟原位栖息地改造和野外种群恢复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长江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下半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参与的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正式启动。去年3月,江安县长江竹岛段的水域中,长江鲟时隔23年首次在长江中产卵、受精和孵化出苗。今年4月,长江鲟同样在竹岛段水域再次产卵,这表明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及自然繁殖试验成功。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衣艳荣表示,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及自然繁殖试验的成功,为其他珍稀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种群重建探索出可借鉴的科学技术路线,意义重大。(记者 阚莹莹)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进入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
    长江十年禁渔 四川如何“练内功”

  • 2024年05月08日 14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4月24日,在嘉陵江南充市顺庆段,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展禁渔巡查。黎涛 摄(C视觉)


    宜宾市宜宾港,渔政协助巡护队队员将长江鲟放归长江。庄歌尔 摄(C视觉)


    5月3日,宜宾市江安县长江竹岛段一侧,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从水中捞出几条鱼苗仔细观察,并在电脑上记录下生长情况等信息。这些鱼苗,是人工饲养的长江鲟在长江水域自然繁殖产卵孵化的,意味着在科研机构的不懈努力下,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距离重建野生种群又进了一步。

    这离不开长江十年禁渔带来的栖息地环境的改善。2021年1月1日起,聚焦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核心目标,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全面实施。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如今,长江禁渔从“三年强基础”进入“十年练内功”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四川相关领域的工作将如何展开?

    成效

    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

    宜宾三江口,岷江、金沙江、长江在此汇合。这个“五一”假期,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既观景又赏鱼。近年来,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野生的江团、黄辣丁等鱼类在三江口越来越常见。

    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是长江十年禁渔的一项重要成果。统计数据显示,3年多来,四川累计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205种、占历史曾分布鱼类总数的84%,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重口裂腹鱼等保护鱼类出现频率大幅提升,全省“一江五河”鱼类资源稳步增加。

    恢复水生生物资源,不仅依靠“禁渔”。“根据《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四川全力推进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建设保护基地,组织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同时,开展涉渔工程水生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督促业主单位认真落实补偿资金和补偿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在完成中央下达增殖放流任务的基础上,四川连续两年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长江鲟增殖放流工作,助力推动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连续3年安排专项资金,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和水生生物关键栖息地设置监测站点,构建起与禁捕形势相适应的水生生物监测体系。

    十年禁渔,一头事关长江生态系统恢复,另一头则关乎渔民生计。“3年多来,省、市、县三级全部成立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专班,持续开展退捕渔民转产就业跟踪帮扶,动态掌握退捕渔民培训、就业等需求信息,建立就业帮扶台账。”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实现转产就业11355名,符合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16259名退捕渔民全部实现参保。

    “禁渔3年来,退捕渔民安置保障、非法捕捞执法监管、水生生态保护修复都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信号

    持续巩固禁捕退捕成果

    “长江禁渔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省农科院水产所党委书记杜军表示,虽然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很多珍稀水生生物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巩固好禁捕退捕工作成果,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快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修复。

    持续巩固禁捕退捕工作成果,去年以来,四川动作不断——

    去年11月,为规范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四川制定《四川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实施细则》,强化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设立和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全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管护能力。

    今年1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建立大渡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明确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保护区内,川陕哲罗鲑、重口裂腹鱼、青石爬鮡、黄石爬鮡、齐口裂腹鱼、长须裂腹鱼等珍稀鱼类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

    “目前,长江禁渔从‘三年强基础’进入‘十年练内功’转段推进的关键节点,持续巩固禁捕退捕工作成果是接下来全省禁渔工作的主线。”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全省将持续巩固提升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水平、禁渔执法监管效能、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健全各级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运行机制,强化考核考评,确保要求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

    谋划

    提高鱼类资源质量,发展水产产业

    “‘十年练内功’,更要突出‘稳’这个关键词。”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要求稳住禁捕退捕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持续恢复珍稀鱼类资源,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稳定长江生态环境良好状态。

    十年禁渔过程中,增殖放流不仅能帮助珍稀鱼类恢复扩大野外种群,也是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以长江鲟为例,2003年起,四川就开始了增殖放流活动。十年禁渔实施以来,长江鲟野外生活环境逐步改善。从近几年的监测结果看,放流长江鲟回捕率逐渐提高、体质越来越好,还形成了固定的栖息地。这都说明长江鲟的增殖放流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杜军介绍,但距离长江鲟野外种群繁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省将科学规范增殖放流,落实好生态补偿措施,加快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珍稀濒危物种驯养繁育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持续推进位于宜宾市的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和农业农村部宜宾长江鲟人工繁育基地建设。

    抓保护的同时,还要着力发展产业。

    四川是水产产业大省。2022年,全省淡水水产品产量172.15万吨、淡水渔业产值343.11亿元,均居全国第七。“接下来要发挥四川特色渔业优势,同步建设2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长江上游特色渔业产业带、全国领先的冷水鱼产业带、大水面生态渔业产业带等特色渔业产业带。”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四川提出要力争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80万吨以上、渔业经济总产值750亿元以上。这是四川首次提出水产品总产量达180万吨以上目标。具体来说,今年将实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通过全面提升池塘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和尾水处理能力,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及尾水治理2万亩,充分挖掘大水面资源,发展“以渔控草、以渔抑藻、以渔净水”的大水面生态渔业。

    此外,今年四川还将在20个县(市、区)持续推进“鱼米之乡”建设,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面积10万亩,推进川南早虾、天府鱼子酱和内资鲶鱼鮰鱼白乌鱼产业集群建设,积极申报实施四川省长吻鮠黄颡鱼鮰鱼国家级产业集群。

    【新闻多一点】

    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成果通过鉴定

    日前,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及自然繁殖试验成果在宜宾市江安县通过专家鉴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研究员张显良等9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及自然繁殖试验首次实现让人工放流的长江鲟在改造的产卵场自由产卵繁殖,填补了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的关键一环,为长江鲟原位栖息地改造和野外种群恢复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长江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下半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参与的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正式启动。去年3月,江安县长江竹岛段的水域中,长江鲟时隔23年首次在长江中产卵、受精和孵化出苗。今年4月,长江鲟同样在竹岛段水域再次产卵,这表明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及自然繁殖试验成功。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衣艳荣表示,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及自然繁殖试验的成功,为其他珍稀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种群重建探索出可借鉴的科学技术路线,意义重大。(记者 阚莹莹)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