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川全面启动“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
从农田到“良田”

  • 2024年01月10日 07时5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灯高山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周汉兵 摄(C视觉)

    四川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事记

    2011年

    借助“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行动,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0年

    明确提出能否确保“良田粮用”是衡量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否“健康有序”的重要指标之一

    2021年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成为“三农”年度工作考核唯一量化指标

    2022年

    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把守牢建好“天府良田”作为十大任务之首

    2023年

    印发《四川省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十条措施》,对已建高标准农田实施提档升级,提升“天府良田”质量,夯实“天府粮仓”基础

    围绕2030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实施“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

    制定《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这意味着四川省高标准农田的施工设计、建设管理、质量验收、管护利用等有了可遵循的地方标准,也是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地方新标准

    以规范建设、管理和用途管制为重点,启动高标准农田省级立法

    没有“天府良田”,就没有“天府粮仓”。2022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守牢建好“天府良田”被列为十大重点任务之首。随即,围绕2030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四川启动“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

    近日,记者前往广安市、内江市、自贡市等地,看看经过一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群众看变群众干

    鼓励各地创新模式,加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村民参与监督的力度和本地用工量,助力建设提速度、增质量

    1月3日9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肖尧接过村干部递过来的保温桶,里面是鸡蛋汤。一个小时前,他没吃早饭就匆匆出门。

    两个多月前,巴中市通江县铁佛镇白土垭村被划定为2023年至2024年冬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肖尧被村民推举为质量监督员。

    “水渠深度和宽度都差了5厘米,重修吧。”“这一段机耕道我刚量了一遍,宽度少了10厘米。”上午,刚刚赶到土垭村,向仕建就被肖尧和村民开出“整改清单”。这位通江县粮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忍不住“吐槽”:大伙比以前“计较”多了。

    扩大受益农户的参与度,是去年以来全川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第一个创新。

    这也是痛定思痛后的选择。在此前启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业务主管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

    “政府出钱,政府派人来管理。”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回龙村村民柏洪说,之前,村里部分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但村民既没有参与质量监督,也没有成为建设工人。

    受益人不参与建和管,弊端就是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在部分已建项目区,陆续出现抵御旱洪能力弱、宜机化水平不高等短板。

    对此,四川在去年连续拿出两招:启动全省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用8年时间对600万亩已建项目进行提档升级;鼓励各地创新模式,加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村民参与监督的力度和本地用工量。

    “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必须要他们参与工程建设和质量监督。”广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起,“在项目村选聘村民代表监督质量”和“扩大建设过程中本地用工比例”,被写进项目招标文件及合同中。

    “给自家修田,还能赚工钱,大家更上心。”广安区石笋镇凤麟村村民蒋祖辉说,去年项目动工后,自己主动报名当拖拉机手,负责平整土地。为了干好这项工作,文化水平不高的蒋祖辉花了一个星期时间研究如何给土地降坡、如何在平整土地过程中不伤害耕作层的熟土。而他的邻居、村里有名的“种田老把式”蒋祖军则上任质量监督员,每天携带皮尺等工具核对水渠、机耕道宽度。

    从群众看到群众干,业务主管部门最大的感受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提速度、增质量。根据统计,去年全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25万亩,建成区验收合格率突破99%,均为近年新高。

    数块田变一块田

    通过土地细碎化整治等,全川各项目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可能性,耕地面积普遍增加3%左右

    “你们家的田就是这一块了。”1月4日,在村民质量监督员和业务主管部门签字验收后,申林让申华“巡查”了他家的田块。

    申林是内江市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党支部书记。去年以前,他一直为一件事头疼:村里的土地如何规模化经营。

    全村400多户人家的2100多亩承包地,被划分成4300多块,户均十多块。最小的一块是申华家的,只有0.01亩。申林说,这样的地块,在土地流转中都被种粮大户、专合社和从事土地托管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体“嫌弃”,“免费给人家都不愿意种。”但鼓励村民间自行调整又行不通,每块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都不一样。

    去年11月,村里申请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但要达到宜机作业、能排能灌标准,就必须拓宽水渠、机耕道。申华家的那块承包地就更小了。

    申林和村民商量,不如趁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实现地块“小并大”,实现每户一块田、多户一块田。申林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田块之间的耕作条件、产出能力差距基本抹平,村民对于田块位置不再“挑剔”。申华率先在同意书上签了字。项目完成后,太平寺村只剩下田地400多块,每块面积5亩以上。申华家11块6亩多承包地变成了一块,立马成了种粮大户眼里的“香饽饽”。

    采取整灌区、整县、整村推进建设的方式,让村民的地块“小变大”“多变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新变化。“建成后,内江平均每块田的面积由过去的0.4亩增加到2.6亩。”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黎兆武介绍,今后新增项目优先向有意愿同步完成土地细碎化治理的村组倾斜。

    抽样调查显示,一年来,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套土地细碎化整治,全川各项目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可能性,减少了田埂、作业道路,耕地面积普遍增加3%左右。

    管不了变一起管

    引入村集体与实际种植者力量,保证面积和质量,再借助流转协议明确土地管理责任与用途

    “稻种和玉米种都定了吗?你想好咋管了吗?”在项目验收报告上签字之际,李英再次提醒朱权。

    李英是自贡市荣县乐德镇天宫庙村党总支书记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朱权则是流转天宫庙村土地的种粮大户。此前,双方约定流转后的土地必须种粮,并且面积不减质量不降。

    “全镇有4万多亩耕地,就这么几十号人,咋可能管好。”自贡市荣县乐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广坪坦言,虽然各级“田长”已经上任,但仅靠镇村两级干部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有限人力,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不被破坏已属不易,至于如何完成粮食播种面积等产粮指标,却始终找不到抓手。毕竟,“种什么、怎么种”是农民说了算。

    去年,状况有了改变。当地在五级田长体系之外,引入村集体与实际种植者力量,实施“谁受益谁管理”举措,保证面积和质量,再借助“先流转后建设”“流转协议明确必须种粮”,来管住用途。

    具体来说,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前,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完成后,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种粮大户或专合社等负责耕种。签订流转协议时,则明确土地管理责任与用途。

    但这并不意味着业务主管部门和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彻底放手。

    例如,广安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尝试探索“业主出一点、集体经济补一点、财政奖一点”,以10元/亩/年的标准、以县为单元设立高标准农田管护基金,主要用于补助各村级农田管护人员、为高标准农田投保以及日常维修管护开支。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正开展省级高标准农田立法,重点之一就是明确已建项目管理责任,“同时,梳理总结各地探索经验,总结‘钱从哪来、谁来管理、如何管好’的办法。”

    望天田变稳产田

    土地实现“地块平整、集中连片、节水高效、宜机作业、旱涝保收”,诸多新业态也接踵而至

    流转费450元/亩/年、600元/亩/年、800元/亩/年,再加分红收益——2022年到今年,广安市岳池县苟角镇曾拱桥村村民王廉安的同一块地,变了3次“身价”。

    “新修了水渠,旱涝保收;铲平了坡坎,耕种全程机械化……”王廉安说,这个变化,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2022年,自家的田还是望天田,收成全看老天爷的“心情”。去年,村里被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流转费明显上涨。而今年元旦当天,高标准农田正式建成,流转费再次提高。

    大伙为何愿意出高价流转土地?首先,高标准农田改变的不只是耕作条件,还有土地肥力和产出能力。

    “一亩地100斤的配方肥和有机肥,这地想不高产都很难。”曾拱桥村党总支书记王红军说,村里先期建成项目区,每亩水稻产量稳定在650公斤以上,较过去5年平均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

    同时,土地在实现“地块平整、集中连片、节水高效、宜机作业、旱涝保收”后,诸多涉农重点项目和农旅融合新业态接踵而至。

    在曾拱桥村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之际,岳池县同步完成现代农业园区扩容,曾拱桥村被划入其中。随后,四川黍本道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纷至沓来,流转土地。按照计划,企业将在小春规模化种植“油、蜜、花”一体的油菜,建成千亩油菜观赏基地。夏季,则开展稻鱼综合种养。根据测算,每亩土地年产值可达7000元、纯收益2000元,且由于可以全程机械化作业,人力成本每亩每年可减少300元。因此,王廉安家的土地流转费能够持续增加。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的抽样调查显示,高标准农田建成区每亩土地粮食平均增产在10%以上,土地流转费增幅则在20%左右。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认为,随着土地耕作条件的改善和单位面积产出能力的增加,四川有望在实现“天府粮仓”更充盈的同时,让农户的“钱袋子”更鼓。(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去年,四川全面启动“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
    从农田到“良田”

  • 2024年01月10日 07时5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灯高山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周汉兵 摄(C视觉)

    四川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事记

    2011年

    借助“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行动,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0年

    明确提出能否确保“良田粮用”是衡量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否“健康有序”的重要指标之一

    2021年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成为“三农”年度工作考核唯一量化指标

    2022年

    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把守牢建好“天府良田”作为十大任务之首

    2023年

    印发《四川省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十条措施》,对已建高标准农田实施提档升级,提升“天府良田”质量,夯实“天府粮仓”基础

    围绕2030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实施“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

    制定《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这意味着四川省高标准农田的施工设计、建设管理、质量验收、管护利用等有了可遵循的地方标准,也是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地方新标准

    以规范建设、管理和用途管制为重点,启动高标准农田省级立法

    没有“天府良田”,就没有“天府粮仓”。2022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守牢建好“天府良田”被列为十大重点任务之首。随即,围绕2030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四川启动“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

    近日,记者前往广安市、内江市、自贡市等地,看看经过一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群众看变群众干

    鼓励各地创新模式,加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村民参与监督的力度和本地用工量,助力建设提速度、增质量

    1月3日9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肖尧接过村干部递过来的保温桶,里面是鸡蛋汤。一个小时前,他没吃早饭就匆匆出门。

    两个多月前,巴中市通江县铁佛镇白土垭村被划定为2023年至2024年冬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肖尧被村民推举为质量监督员。

    “水渠深度和宽度都差了5厘米,重修吧。”“这一段机耕道我刚量了一遍,宽度少了10厘米。”上午,刚刚赶到土垭村,向仕建就被肖尧和村民开出“整改清单”。这位通江县粮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忍不住“吐槽”:大伙比以前“计较”多了。

    扩大受益农户的参与度,是去年以来全川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第一个创新。

    这也是痛定思痛后的选择。在此前启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业务主管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

    “政府出钱,政府派人来管理。”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回龙村村民柏洪说,之前,村里部分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但村民既没有参与质量监督,也没有成为建设工人。

    受益人不参与建和管,弊端就是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在部分已建项目区,陆续出现抵御旱洪能力弱、宜机化水平不高等短板。

    对此,四川在去年连续拿出两招:启动全省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用8年时间对600万亩已建项目进行提档升级;鼓励各地创新模式,加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村民参与监督的力度和本地用工量。

    “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必须要他们参与工程建设和质量监督。”广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起,“在项目村选聘村民代表监督质量”和“扩大建设过程中本地用工比例”,被写进项目招标文件及合同中。

    “给自家修田,还能赚工钱,大家更上心。”广安区石笋镇凤麟村村民蒋祖辉说,去年项目动工后,自己主动报名当拖拉机手,负责平整土地。为了干好这项工作,文化水平不高的蒋祖辉花了一个星期时间研究如何给土地降坡、如何在平整土地过程中不伤害耕作层的熟土。而他的邻居、村里有名的“种田老把式”蒋祖军则上任质量监督员,每天携带皮尺等工具核对水渠、机耕道宽度。

    从群众看到群众干,业务主管部门最大的感受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提速度、增质量。根据统计,去年全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25万亩,建成区验收合格率突破99%,均为近年新高。

    数块田变一块田

    通过土地细碎化整治等,全川各项目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可能性,耕地面积普遍增加3%左右

    “你们家的田就是这一块了。”1月4日,在村民质量监督员和业务主管部门签字验收后,申林让申华“巡查”了他家的田块。

    申林是内江市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党支部书记。去年以前,他一直为一件事头疼:村里的土地如何规模化经营。

    全村400多户人家的2100多亩承包地,被划分成4300多块,户均十多块。最小的一块是申华家的,只有0.01亩。申林说,这样的地块,在土地流转中都被种粮大户、专合社和从事土地托管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体“嫌弃”,“免费给人家都不愿意种。”但鼓励村民间自行调整又行不通,每块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都不一样。

    去年11月,村里申请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但要达到宜机作业、能排能灌标准,就必须拓宽水渠、机耕道。申华家的那块承包地就更小了。

    申林和村民商量,不如趁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实现地块“小并大”,实现每户一块田、多户一块田。申林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田块之间的耕作条件、产出能力差距基本抹平,村民对于田块位置不再“挑剔”。申华率先在同意书上签了字。项目完成后,太平寺村只剩下田地400多块,每块面积5亩以上。申华家11块6亩多承包地变成了一块,立马成了种粮大户眼里的“香饽饽”。

    采取整灌区、整县、整村推进建设的方式,让村民的地块“小变大”“多变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新变化。“建成后,内江平均每块田的面积由过去的0.4亩增加到2.6亩。”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黎兆武介绍,今后新增项目优先向有意愿同步完成土地细碎化治理的村组倾斜。

    抽样调查显示,一年来,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套土地细碎化整治,全川各项目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可能性,减少了田埂、作业道路,耕地面积普遍增加3%左右。

    管不了变一起管

    引入村集体与实际种植者力量,保证面积和质量,再借助流转协议明确土地管理责任与用途

    “稻种和玉米种都定了吗?你想好咋管了吗?”在项目验收报告上签字之际,李英再次提醒朱权。

    李英是自贡市荣县乐德镇天宫庙村党总支书记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朱权则是流转天宫庙村土地的种粮大户。此前,双方约定流转后的土地必须种粮,并且面积不减质量不降。

    “全镇有4万多亩耕地,就这么几十号人,咋可能管好。”自贡市荣县乐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广坪坦言,虽然各级“田长”已经上任,但仅靠镇村两级干部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有限人力,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不被破坏已属不易,至于如何完成粮食播种面积等产粮指标,却始终找不到抓手。毕竟,“种什么、怎么种”是农民说了算。

    去年,状况有了改变。当地在五级田长体系之外,引入村集体与实际种植者力量,实施“谁受益谁管理”举措,保证面积和质量,再借助“先流转后建设”“流转协议明确必须种粮”,来管住用途。

    具体来说,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前,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完成后,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种粮大户或专合社等负责耕种。签订流转协议时,则明确土地管理责任与用途。

    但这并不意味着业务主管部门和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彻底放手。

    例如,广安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尝试探索“业主出一点、集体经济补一点、财政奖一点”,以10元/亩/年的标准、以县为单元设立高标准农田管护基金,主要用于补助各村级农田管护人员、为高标准农田投保以及日常维修管护开支。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正开展省级高标准农田立法,重点之一就是明确已建项目管理责任,“同时,梳理总结各地探索经验,总结‘钱从哪来、谁来管理、如何管好’的办法。”

    望天田变稳产田

    土地实现“地块平整、集中连片、节水高效、宜机作业、旱涝保收”,诸多新业态也接踵而至

    流转费450元/亩/年、600元/亩/年、800元/亩/年,再加分红收益——2022年到今年,广安市岳池县苟角镇曾拱桥村村民王廉安的同一块地,变了3次“身价”。

    “新修了水渠,旱涝保收;铲平了坡坎,耕种全程机械化……”王廉安说,这个变化,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2022年,自家的田还是望天田,收成全看老天爷的“心情”。去年,村里被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流转费明显上涨。而今年元旦当天,高标准农田正式建成,流转费再次提高。

    大伙为何愿意出高价流转土地?首先,高标准农田改变的不只是耕作条件,还有土地肥力和产出能力。

    “一亩地100斤的配方肥和有机肥,这地想不高产都很难。”曾拱桥村党总支书记王红军说,村里先期建成项目区,每亩水稻产量稳定在650公斤以上,较过去5年平均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

    同时,土地在实现“地块平整、集中连片、节水高效、宜机作业、旱涝保收”后,诸多涉农重点项目和农旅融合新业态接踵而至。

    在曾拱桥村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之际,岳池县同步完成现代农业园区扩容,曾拱桥村被划入其中。随后,四川黍本道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纷至沓来,流转土地。按照计划,企业将在小春规模化种植“油、蜜、花”一体的油菜,建成千亩油菜观赏基地。夏季,则开展稻鱼综合种养。根据测算,每亩土地年产值可达7000元、纯收益2000元,且由于可以全程机械化作业,人力成本每亩每年可减少300元。因此,王廉安家的土地流转费能够持续增加。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的抽样调查显示,高标准农田建成区每亩土地粮食平均增产在10%以上,土地流转费增幅则在20%左右。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认为,随着土地耕作条件的改善和单位面积产出能力的增加,四川有望在实现“天府粮仓”更充盈的同时,让农户的“钱袋子”更鼓。(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jpg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