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发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要从0到1 还要从1到100再到N

  • 2023年09月26日 08时0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的重要指示。

    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以“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为主题。

    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四川如何“同时发力”?发布会上进行了解答。

    从0到1: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96个;启动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5个;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

    尽管“成绩单”亮眼,但四川仍面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等短板。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也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全省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高低的关键变量,我们将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新突破。”科技厅副厅长田云辉透露,我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正在尽快制定,主要有5个方面的措施。

    其中,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都“剑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川将加快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陈伟说,近年来,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四川、数量居全国第三,一批省级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经过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持续涌现。同时,四川正在谋划储备一批“十五五”国家大科学装置,争取更多“国之重器”落地四川,加快打造先进核能、生物医药、空气动力、天文观测、深地科学、西部光源、地震科学等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

    “近年来,绵阳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7.15%、保持全国领先。”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王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优化在绵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平台提质升级,为创新主体提供二次研发等针对性、专业化服务。

    四川还将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推进在川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推动首批天府实验室加快科技攻关,布局建设第二批天府实验室等。同时将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实体化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绘制六大优势产业创新图谱,制定突破“卡脖子”问题专项方案,布局实施轨道交通、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等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等。

    从1到100再到N: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布局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等

    有了原创成果,如何顺利转化?

    “四川需要解决推进传统产业由大到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的科技问题。”田云辉提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深入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布局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等。

    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聚源兴川”行动,首批支持成果转化项目27个,预计带动企业实现产值超过120亿元。“入选‘聚源兴川’行动首批支持项目的‘网络空间内容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目前已转化形成认知引导机器人20余套,有力提升网信、公安治网管网能力水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党委书记董宝良介绍。

    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发布会上有人“现身说法”。“如果将原创成果看作是0到1的原始创新,产品产业化看作是100到N的批量生产,那中试则是实现1到100的熟化突破,需要解决科学家无从下手的问题。”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首席技术官、总工程师叶锐介绍,该基地探索出一套“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促进成果顺利转化。

    发布会上,“产学研协同创新”被反复提及。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徐红兵表示,要坚定把其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建立创新体系。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董碧蓉也表示,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他们将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临床研究成果对接转化。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是主体。发布会上透露,今年1月—8月,全省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589家;第一批通过专家论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640家。近年来,我省创新型企业数量快速提升、进步明显,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在总数上还有不小差距。

    田云辉表示,四川全力构建“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壮大我省创新型企业群体,力争到2023年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能达到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突破2万家,新增瞪羚企业50家以上。

    目前,支持企业创新的专项政策、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认定管理办法等都在研究制定中。(记者 文露敏 燕巧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同时发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要从0到1 还要从1到100再到N

  • 2023年09月26日 08时0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的重要指示。

    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以“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为主题。

    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四川如何“同时发力”?发布会上进行了解答。

    从0到1: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96个;启动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5个;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

    尽管“成绩单”亮眼,但四川仍面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等短板。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也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全省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高低的关键变量,我们将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新突破。”科技厅副厅长田云辉透露,我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正在尽快制定,主要有5个方面的措施。

    其中,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都“剑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川将加快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陈伟说,近年来,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四川、数量居全国第三,一批省级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经过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持续涌现。同时,四川正在谋划储备一批“十五五”国家大科学装置,争取更多“国之重器”落地四川,加快打造先进核能、生物医药、空气动力、天文观测、深地科学、西部光源、地震科学等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

    “近年来,绵阳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7.15%、保持全国领先。”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王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优化在绵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平台提质升级,为创新主体提供二次研发等针对性、专业化服务。

    四川还将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推进在川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推动首批天府实验室加快科技攻关,布局建设第二批天府实验室等。同时将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实体化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绘制六大优势产业创新图谱,制定突破“卡脖子”问题专项方案,布局实施轨道交通、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等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等。

    从1到100再到N: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布局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等

    有了原创成果,如何顺利转化?

    “四川需要解决推进传统产业由大到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的科技问题。”田云辉提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深入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布局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等。

    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聚源兴川”行动,首批支持成果转化项目27个,预计带动企业实现产值超过120亿元。“入选‘聚源兴川’行动首批支持项目的‘网络空间内容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目前已转化形成认知引导机器人20余套,有力提升网信、公安治网管网能力水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党委书记董宝良介绍。

    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发布会上有人“现身说法”。“如果将原创成果看作是0到1的原始创新,产品产业化看作是100到N的批量生产,那中试则是实现1到100的熟化突破,需要解决科学家无从下手的问题。”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首席技术官、总工程师叶锐介绍,该基地探索出一套“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促进成果顺利转化。

    发布会上,“产学研协同创新”被反复提及。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徐红兵表示,要坚定把其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建立创新体系。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董碧蓉也表示,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他们将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临床研究成果对接转化。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是主体。发布会上透露,今年1月—8月,全省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589家;第一批通过专家论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640家。近年来,我省创新型企业数量快速提升、进步明显,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在总数上还有不小差距。

    田云辉表示,四川全力构建“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壮大我省创新型企业群体,力争到2023年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能达到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突破2万家,新增瞪羚企业50家以上。

    目前,支持企业创新的专项政策、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认定管理办法等都在研究制定中。(记者 文露敏 燕巧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