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四川如何发力

  • 2023年08月11日 07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鸟瞰西部(成都)科学城。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德阳上川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智能化生产线,“机器人”正在生产零部件。记者 何海洋 摄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记者 吴聃 摄

    落地见效圆桌谈②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着眼国家战略全局和四川省情实际,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指示,亲自为四川科技创新把脉定向,引发科技界强烈反响。

    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为什么能?为什么要?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我们的基础如何?未来有哪些发力点?8月7日,四川日报全媒体邀请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一线企业负责人,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

    主 持 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 徐莉莎

    圆 桌 嘉 宾

    杨品华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

    陈 光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秦 辉 四川天府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A 谈认识

    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应有之义

    记者: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杨品华: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认为应重点把握三点。

    第一,科技创新是影响全球发展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家之间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国内看,各地都在抢抓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重要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从1到100”跨越的关键环节。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向大市场,必须盯紧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关键环节。

    第三,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应有之义。科技创新是一个完整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与产业的关键桥梁,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只有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才能促进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创新效能的持续提升。

    陈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相互贯通,是现代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呈现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本质上是要求我们在创新链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

    在供给端,我们既需要有更多的原创性的成果,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在需求端,要将产业应用过程当中的问题,倒推回高校院所实验室,解答市场提出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和产业应用。

    当然,“同时发力”并不意味着同一主体在前后端都发力。高校院所主要是供给端基础研究领域的知识创造,企业等成果转化单位则专注成果向产业的渗透,前端夯实基础,后端高质量应用,二者各司其职、紧密联系,协力形成新业态。

    秦辉:我个人理解,从本质上来看,“同时发力”和我们过去提的“抓两头”,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共通的。一方面,四川要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基础研究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另一方面,要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抓好产业技术创新。这要求我们在“为国铸剑”的同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聚力解决好创新主体动力活力不足、创新成果市场化转化能力不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深、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加快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B 看本底

    四川拥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广阔蓝海

    但科技存量和产业之间的匹配度不够

    记者: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为什么能?为什么要?

    杨品华:四川为什么能呢?我列举几个数字:四川拥有科研院所368家、高等学校137所,拥有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196个;在川两院院士63人,834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四川还涌现出歼20、华龙一号、中国环流三号等重大成果。

    作为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聚集区之一,四川拥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广阔蓝海。

    至于为什么要,我认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势所趋、全局所系、现实所需。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在推进传统产业由大到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亟须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都要向科技要答案。

    陈光:这是“国家所需”,也是“四川所能”。四川省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是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省份;六大优势产业基础雄厚、特色明显、前景广阔,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丰富。

    加之四川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方面取得在全国推广的原创性改革成果,初步解决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愿转”“不敢转”的问题,我们有能力抓好两头、同时发力。

    秦辉:我谈谈“为什么要”的问题。我们有大量的创新资源,但是一项成果从实验室验证技术成立到大规模生产制造,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技术熟化、工序标准化、产品成型、市场验证,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中试。

    现在市场上做中试的基本面是,一个是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涉及的技术和工艺越来越复杂,牵涉的主体很多,并且还有大量新型技术深度赋能各个行业。所以现在不仅在于单一的创新,而是要以创新技术为核心,进行有效的系统的资源配置。这里面有大量的风险,还要有持续的资本投入,需要大量的创新人员和产业配套人员。

    现在,各个地区的竞争逐渐向创新链的前端延伸,逐渐认识到成果转化、技术中试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培育建设中试平台。因此,我们不仅要发力科技创新,同时也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加大力度。

    记者:目前来看,我们还有哪些短板?

    杨品华:我省科技资源拥有量处于西部领先地位,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还不强,产出水平与创新优势还不匹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没有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科技领军企业;大院大所优势发挥不充分,56家中央在川大院大所的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陈光:相对于更高的发展要求,我省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不高的短板,也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科技成果在地转化仍有较大空间。

    从供给端看,全省的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大院大所云集,但囿于主管单位不同、条块分割、军民分割,也存在体制机制上的困惑。基于满足国家战略目标的首要任务,大院大所在国家任务完成之后,尚无太大的动力和成熟的机制来直接响应地方发展需求。

    从需求端看,产业需求是一个方向,大院大所的科研积淀、科研成果产出又是另一个方向。区域内的科研院所和科技存量很高,但这些科技存量和产业之间的匹配度不够,成果并不定向地供给到产业。我们产业本身的发展程度,没有到可以提出更多问题倒逼科研的程度,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C 抓落实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任务

    更加重视市场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记者:下一步,四川有哪些抓手,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

    杨品华:具体来说,我们有五大抓手。一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加快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布局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

    二是加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首批天府实验室加快攻关,布局建设第二批天府实验室。

    三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实体化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绘制六大优势产业创新图谱,布局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深化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布局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打造全省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

    五是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2.0。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秦辉:我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十余年,谈谈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的问题。四川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混改,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试点等改革,已经初步解决了“不愿转”“不敢转”的问题,下一步是解决“无成熟成果可转”的难题。这个系统问题需要市场和政府一起作答。

    从源头上来看,我们的科技存量和产业之间的匹配度不够。究其原因还是在成果评价、人才评价的“标尺”和导向还没纠偏。过去我们“破五唯”,破了以后立什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们有必要尽快建立起新的分级分类评价体系。

    从熟化的过程来看,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离不开中试。但是中试也要讲方法论,我们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任务。市场化机构更敏锐、更专业,选项目、投项目的市场行为,应交由市场来判断。政府的资金不应该用于直接投资项目,政府可以扶植一批市场化的中试机构。

    同时,创新与科技基础设施高度关联。对有望产生重大成果的科技基础设施,政府要敢于投,更要保持全局化眼光,“近中远”结合;对于普通类的基础设施可以前期补贴,后期通过市场化运营,反馈到平台建设中。

    除了全局的理解和认识,政府更要破除“条块化”的旧思想,各司其职没错,但只管自己“分内事”,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当有配合机制,并且要知道自己的上下游部门分别能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

    记者:目前来看,我们为什么还要更加重视市场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陈光:过去我们的改革和政策导向,集中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权属改革,但难点在中试。中试既是科学技术管理又是市场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把技术本身进行更好的市场评估,将技术更好地熟化,让技术更加稳定,更具备市场开发潜力。中试要解决技术稳定性、市场确定性、成本可控性。

    我们在中试上做了很多中介平台,但市场化程度还不够。政府可以搭台,但更要有市场灵活的利益绑定机制,风险要通过市场的敏锐把握,让中试成为一个企业家行为、市场主体行为,有风险才能做得更好。像在浙江杭州,就有很多嗅觉灵敏的风投机构,通过敏锐地观察哪个成果有市场前景,由资本主动找成果,用资本的眼光看成果。当然这个投资也有一定的股权回报等,以此来激活成果。

    这要求我们既要更好发挥有为的政府力量,搭平台、制定政策,也要发挥无形的市场作用,一定要有市场行为、利益绑定,才会有更多市场主体的互动,通过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

    秦辉:为什么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如果财政“砸”补贴没有人会心疼钱,政府补贴买单利润损失、全部兜底风险,这是不可持续的。

    市场化才有生命力,还能把补贴额度降低。更好的方式就是梯度补贴、按成效补贴。前期风险大、公益性的项目,政府可以多补贴,但不建议全覆盖,待行业壮大后,实现盈利反哺。无论如何都要提前设计好,考虑到每个阶段的可持续性。产品化的过程是需要积累的,一旦形成模式后可以复用,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这也是开放式市场化的中试平台应承担的职能。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四川如何发力

  • 2023年08月11日 07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鸟瞰西部(成都)科学城。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德阳上川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智能化生产线,“机器人”正在生产零部件。记者 何海洋 摄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记者 吴聃 摄

    落地见效圆桌谈②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着眼国家战略全局和四川省情实际,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指示,亲自为四川科技创新把脉定向,引发科技界强烈反响。

    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为什么能?为什么要?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我们的基础如何?未来有哪些发力点?8月7日,四川日报全媒体邀请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一线企业负责人,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

    主 持 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 徐莉莎

    圆 桌 嘉 宾

    杨品华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外国专家局局长

    陈 光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秦 辉 四川天府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A 谈认识

    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应有之义

    记者: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杨品华: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认为应重点把握三点。

    第一,科技创新是影响全球发展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家之间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国内看,各地都在抢抓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重要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从1到100”跨越的关键环节。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向大市场,必须盯紧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关键环节。

    第三,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应有之义。科技创新是一个完整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与产业的关键桥梁,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只有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才能促进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创新效能的持续提升。

    陈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相互贯通,是现代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呈现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本质上是要求我们在创新链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

    在供给端,我们既需要有更多的原创性的成果,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在需求端,要将产业应用过程当中的问题,倒推回高校院所实验室,解答市场提出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和产业应用。

    当然,“同时发力”并不意味着同一主体在前后端都发力。高校院所主要是供给端基础研究领域的知识创造,企业等成果转化单位则专注成果向产业的渗透,前端夯实基础,后端高质量应用,二者各司其职、紧密联系,协力形成新业态。

    秦辉:我个人理解,从本质上来看,“同时发力”和我们过去提的“抓两头”,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共通的。一方面,四川要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基础研究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另一方面,要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抓好产业技术创新。这要求我们在“为国铸剑”的同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聚力解决好创新主体动力活力不足、创新成果市场化转化能力不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深、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加快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B 看本底

    四川拥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广阔蓝海

    但科技存量和产业之间的匹配度不够

    记者: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为什么能?为什么要?

    杨品华:四川为什么能呢?我列举几个数字:四川拥有科研院所368家、高等学校137所,拥有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196个;在川两院院士63人,834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四川还涌现出歼20、华龙一号、中国环流三号等重大成果。

    作为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聚集区之一,四川拥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广阔蓝海。

    至于为什么要,我认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势所趋、全局所系、现实所需。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在推进传统产业由大到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亟须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都要向科技要答案。

    陈光:这是“国家所需”,也是“四川所能”。四川省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是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省份;六大优势产业基础雄厚、特色明显、前景广阔,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丰富。

    加之四川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方面取得在全国推广的原创性改革成果,初步解决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愿转”“不敢转”的问题,我们有能力抓好两头、同时发力。

    秦辉:我谈谈“为什么要”的问题。我们有大量的创新资源,但是一项成果从实验室验证技术成立到大规模生产制造,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技术熟化、工序标准化、产品成型、市场验证,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中试。

    现在市场上做中试的基本面是,一个是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涉及的技术和工艺越来越复杂,牵涉的主体很多,并且还有大量新型技术深度赋能各个行业。所以现在不仅在于单一的创新,而是要以创新技术为核心,进行有效的系统的资源配置。这里面有大量的风险,还要有持续的资本投入,需要大量的创新人员和产业配套人员。

    现在,各个地区的竞争逐渐向创新链的前端延伸,逐渐认识到成果转化、技术中试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培育建设中试平台。因此,我们不仅要发力科技创新,同时也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加大力度。

    记者:目前来看,我们还有哪些短板?

    杨品华:我省科技资源拥有量处于西部领先地位,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还不强,产出水平与创新优势还不匹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没有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科技领军企业;大院大所优势发挥不充分,56家中央在川大院大所的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陈光:相对于更高的发展要求,我省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不高的短板,也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科技成果在地转化仍有较大空间。

    从供给端看,全省的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大院大所云集,但囿于主管单位不同、条块分割、军民分割,也存在体制机制上的困惑。基于满足国家战略目标的首要任务,大院大所在国家任务完成之后,尚无太大的动力和成熟的机制来直接响应地方发展需求。

    从需求端看,产业需求是一个方向,大院大所的科研积淀、科研成果产出又是另一个方向。区域内的科研院所和科技存量很高,但这些科技存量和产业之间的匹配度不够,成果并不定向地供给到产业。我们产业本身的发展程度,没有到可以提出更多问题倒逼科研的程度,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C 抓落实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任务

    更加重视市场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记者:下一步,四川有哪些抓手,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

    杨品华:具体来说,我们有五大抓手。一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加快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布局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

    二是加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首批天府实验室加快攻关,布局建设第二批天府实验室。

    三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实体化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绘制六大优势产业创新图谱,布局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深化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布局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打造全省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

    五是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2.0。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秦辉:我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十余年,谈谈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的问题。四川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混改,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试点等改革,已经初步解决了“不愿转”“不敢转”的问题,下一步是解决“无成熟成果可转”的难题。这个系统问题需要市场和政府一起作答。

    从源头上来看,我们的科技存量和产业之间的匹配度不够。究其原因还是在成果评价、人才评价的“标尺”和导向还没纠偏。过去我们“破五唯”,破了以后立什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们有必要尽快建立起新的分级分类评价体系。

    从熟化的过程来看,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离不开中试。但是中试也要讲方法论,我们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任务。市场化机构更敏锐、更专业,选项目、投项目的市场行为,应交由市场来判断。政府的资金不应该用于直接投资项目,政府可以扶植一批市场化的中试机构。

    同时,创新与科技基础设施高度关联。对有望产生重大成果的科技基础设施,政府要敢于投,更要保持全局化眼光,“近中远”结合;对于普通类的基础设施可以前期补贴,后期通过市场化运营,反馈到平台建设中。

    除了全局的理解和认识,政府更要破除“条块化”的旧思想,各司其职没错,但只管自己“分内事”,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当有配合机制,并且要知道自己的上下游部门分别能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

    记者:目前来看,我们为什么还要更加重视市场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陈光:过去我们的改革和政策导向,集中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权属改革,但难点在中试。中试既是科学技术管理又是市场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把技术本身进行更好的市场评估,将技术更好地熟化,让技术更加稳定,更具备市场开发潜力。中试要解决技术稳定性、市场确定性、成本可控性。

    我们在中试上做了很多中介平台,但市场化程度还不够。政府可以搭台,但更要有市场灵活的利益绑定机制,风险要通过市场的敏锐把握,让中试成为一个企业家行为、市场主体行为,有风险才能做得更好。像在浙江杭州,就有很多嗅觉灵敏的风投机构,通过敏锐地观察哪个成果有市场前景,由资本主动找成果,用资本的眼光看成果。当然这个投资也有一定的股权回报等,以此来激活成果。

    这要求我们既要更好发挥有为的政府力量,搭平台、制定政策,也要发挥无形的市场作用,一定要有市场行为、利益绑定,才会有更多市场主体的互动,通过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

    秦辉:为什么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如果财政“砸”补贴没有人会心疼钱,政府补贴买单利润损失、全部兜底风险,这是不可持续的。

    市场化才有生命力,还能把补贴额度降低。更好的方式就是梯度补贴、按成效补贴。前期风险大、公益性的项目,政府可以多补贴,但不建议全覆盖,待行业壮大后,实现盈利反哺。无论如何都要提前设计好,考虑到每个阶段的可持续性。产品化的过程是需要积累的,一旦形成模式后可以复用,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这也是开放式市场化的中试平台应承担的职能。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