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批涉改建制村已全部完成挂牌运行 整个改革实现了预期目标
“合村并镇”不仅是版图重塑
“合村并镇”不仅是版图重塑
新格局
推进顺向调整,形成一大批适应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的集镇村、中心村、特色村,逐步构建起镇村互动、梯次分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新生活
打通各地政务服务惠及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解决基层群众办事路途远、花费时间长的难题
新队伍
村干部队伍实现了总量下降、年龄下降、学历提升、能力提升“两降两升”正向变化
“新村芒果产量更高,前来收购的人就没有断过。”8月24日,攀枝花市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芒果飘香,种植40多亩芒果的村民冯国祥说起今年的销路,乐得合不拢嘴。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原金河村、纳尔河村合并为金河村,新村幅员面积增至84.6平方公里,优质晚熟芒果连片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跃居全省第一。借助“合村并镇”机遇,金河村整合资金9320万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芒果产业发展为主的特色村。
金河村的变化,是我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将属于县级事权的村级建制调整,作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姊妹篇”统筹考量、一体谋划、整体推进。目前,全省首批涉改建制村已全部完成挂牌运行,整个改革实现了村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实力调强、服务调好、队伍调活、机制调新的预期目标。
是版图重塑
更是布局优化拓展产业空间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过去,乡镇村社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是影响四川广大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阻碍:村级建制总数达5.3万,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建制村4.54万,居全国第4位。
顺应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版图重塑的同时,如何让村庄布局更优化,产业空间得到拓展?是摆在各地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调整中,各地顺应人口流向、交通流向、经济流向,立足营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大力推进顺向调整,形成一大批适应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的集镇村、中心村、特色村,逐步构建起镇村互动、梯次分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同时,各地打破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建制壁垒和地域限制,将地缘相近、产业相似、发展相融的建制村进行优化调整。
成都市对标广州、杭州等城市实施优化调整,全市社区占比由39.08%提升至57.48%,管理与服务半径更加适宜,更加符合特大中心城市发展规律;绵阳市建制村平均面积由5.8平方公里增加到11.73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1197人增加到2376人,实现面积、人口“双倍增”。
优化公共服务
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过去,虽然四川不少村镇都有闲置土地,但想要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社区活动中心,却往往面临资金少、工作人员紧缺的尴尬。
改革中,我省把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坚持“减数量”和“优服务”相结合,抓紧打通合并村之间的“断头路”,根据居民聚居点分布形态,优化配置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积极盘活用好被撤并村的活动阵地。健全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安排村干部轮岗到便民服务中心(站点)提供代办领办服务,确保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绵阳市游仙区仙鹤镇洛水村由原洛水村与高唐村合并而成,合并后幅员面积扩大到9.5平方公里,村民小组变为17个,人户增加到861户3154人。建制调整后,洛水村探索出一条以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经济合作中心“三中心”管家式服务的新路径,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改革后,单个村可用财力得到增加,使用效率不高的村级阵地可以得到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进行优化配置,确保群众当期利益不受损、长远利益有保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打通了各地政务服务惠及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解决了基层群众办事路途远、花费时间长的难题。
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干部队伍加强创业激情被激发
过去,庞大的乡镇数量导致基层干部编制空缺、年龄倒挂。事多人少连轴转,是四川基层广大干部长期以来最真实的写照。
改革中,各地落实“留任一批、离任一批、调整一批、支持创业一批”的原则,妥善安置涉改村干部,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村干部队伍实现了总量下降、年龄下降、学历提升、能力提升“两降两升”正向变化,没有发生因村干部“进退留转”引发的负面舆情和群体性事件。改革后,全省村干部总量减少5.1万名,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3.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提高7.1个百分点、优秀农民工占比达53.7%。
创业激情得到激发。调整改革后,村干部个人成就感、职业认同感、集体荣誉感大幅增强。随着选人用人渠道拓宽,一批视野宽见识广、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两委”班子,村干部会干事、能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村干部巧干事、干成事的理念明显增强。
执政基础得到夯实。改革后,建制村设置村党委的有2285个、设置村党总支的有5846个,有的地方还将党支部建到了村民小组。全省“一肩挑”村占77%,较改革前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98.6%新调整设立村实行“一肩挑”,56.3%未涉改村同步推行“一肩挑”。同时,19605名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占比达73.8%。(记者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