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6

面对疫情灾情双重考验 我省一手抓好扩种增产一手推动爱粮节粮

  • 2020年10月16日 07时4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9月15日,秋高气爽。甘孜州甘孜县拖坝乡四村,七台改装后的收割机齐头并进。当地首次实现了青稞种植采收的全程机械化。

    时间回到2月16日,防疫卡点撤除第一天,一整车化肥和种子送到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桥上村胡万超家中。与去年一样,胡万超再次成为全省第一批育秧、插秧的种粮大户。

    6月,骄阳似火。广元剑阁县高观镇,由村镇干部和农技员、志愿者组成的工作队活跃在田间地头。这支临时组成的队伍给出成绩单:30多户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如期完成上百亩秧苗栽插。

    8月16日夜,暴雨如注。绵阳三台县新德镇新渡村,上百名民兵和消防人员组成的抢险力量,一次次地背起装满砂石的蛇皮袋。洪峰过境后,新渡村上千亩稻田安然无恙。

    从春天到秋天,从川南山区到成都平原,从川北大山到川西高原,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绘就五谷丰登、颗粒归仓的丰收图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暴雨洪涝灾害交替来袭。面对不利局面,我省一手抓好扩种增产,一手推动爱粮节粮,确保“米袋子”不断供、不脱销,不断筑牢“三农”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战疫情抢春光 实招迭出抓农时

    “1500亩水稻,一株都不能少。”时隔4个月,周家林仍记得当初的诺言——5月底,这位成都崇州市的种粮大户把所有工人集合到田埂上,开始大春播栽的“战前动员”。

    早在2月,春耕备战的“冲锋号”就已吹响。特殊年景里,作为农业大省,确保粮食供给平衡和口粮基本自给,既是四川的承诺,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多年来,大春粮食产量占全省全年粮食产量八成以上。如何不误农时?省委省政府明确:一手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从农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关键环节入手,四川春耕备战步入快车道。

    摆位高。根据省委部署,1月底,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大春扩种粮食100万亩,确保再生稻种植400万亩,实现全年粮食增产5亿斤。随即,扩种增产任务分解至市(州)和县(市、区),并明确相关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

    行动快。1月30日,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发出公告,要求全省企业自2月3日起逐步复工。至2月中旬,全省7家大型重点肥料企业、196家种子企业基本复产,春耕农资供应基本恢复至常态。

    抓手准。2月初,我省即发出通知,要求落实分区分级防控和“一断三不断”措施。随后,两类地区农村公路防疫检测点率先解除,农资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2月底,全省春耕农资生产销售运输已恢复至接近常年水平。

    放眼全省,为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土地产出,四川打出政策、项目“组合拳”。我省首次将大豆种植纳入补贴范围,并整合粮食产业支持资金,提高补贴标准。同时,扩大机具品目、提高补贴标准,推广复合种植、稻田养鱼等高附加值种养业模式。从今年起,明确高标准农田每亩投入标准从1500元提升至3000元,不断把“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多管齐下,四川不断孕育秋粮丰收新希望——6月底,全省超额完成扩种任务,粮食播种面积增幅创下近年新高。

    抗灾情保高 产大灾之年不减产

    10月11日,乐山市沐川县种粮大户向嘉明拿到了卖粮款。今年他家每亩稻谷产量550公斤,高于往年。

    向嘉明说,丰收归功于全程防范病虫害的植保站,归功于死守岷江大堤和附近水库的抢险队伍。

    回顾今年大春生产,一场持久战不得不提——开春伊始,沙漠飞蝗等病虫害侵入临近国家和省区,一场长达数月的“虫口夺粮战”随即全面打响。

    盘点今年秋粮管理,一场遭遇战不能不说——盛夏8月,罕见强降雨袭击四川大部分粮食主产区,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保粮战必须坚决打赢。

    持久战的鼓声从初春便已擂响。2月,省突发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召集成员单位,会商防控形势。随后,省级蝗虫防控应急预案正式出炉,明确防控病虫害重点种类和重点区域。

    既防入侵,也重点治理既有病虫害。5月起,全川各农业主产区,全部进入战时状态。在防控重点区,全省2.3万套昆虫雷达全天候运作,实现防控关口前移,监测、预警、决策和消杀实时互动,成功织出一张病虫害防控的天罗地网。

    遭遇战的警报在8月上旬发出。8月9日晚开始,一场有记录以来的罕见强降雨过程袭击四川大部。

    对此,我省明确:力争大灾之年不减产。随后,全省八千余座水库电站轮番上阵,分段削峰滞洪;出现洪峰江河沿线,数千座提灌站、泵站开足马力,昼夜不停抽出积水、减轻内涝。

    成都金堂县淮口街道光荣村,距离沱江干流直线距离不过3公里。8月10日,强降雨预警刚刚发布,村两委即动员群众组成抢险小组,驻守泵站和堤坝。在农技、水利干部指导下,当地不仅守住了上千米大堤,也控制住了农田的积水。

    闻讯而动、闻“汛”出击,在这场持久战和遭遇战中,四川始终科学应对、主动作为,让大春粮食生产安全驶过“风暴区”。数据显示:预计全省今年大春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为近年新低;根据测产,今年40个水稻主产县、51个玉米主产县亩产预计普遍提高5-8公斤。

    强意识提效率 颗粒归仓少浪费

    “您点得有点多,可能吃不完,会浪费。”国庆节当天,来蓉旅游的外地游客安文清发现,成都餐馆的服务员总是强调一件事——节约粮食。

    数据上看,这是一个丰收的年景。据农情调度,预计全省大春粮食面积7917.3万亩,比上年增加153.4万亩。预计全省水稻总产同比增加27.6万吨,玉米产量同比增加9万吨。

    但从8月开始,落实中央部署,厉行节约、爱粮节粮的新风尚在四川大地蔚然成风。

    厉行节约,从法律层面明确行为规范。9月27日,《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提请审议。

    爱粮节粮,从科技领域入手提高效率。仅去年,全省就新投入省级财政4.93亿元,规划建设和改造低温库仓容194.69万吨。目前,全省实现科技储粮仓容70%以上,省、市、县三级仓储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新技术带来新效益。多年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为全省160余万农户配置新型储粮装具,以年均6%的减损率计算,帮助受益农户每年减损粮食4.8万吨以上。

    在储存近1.5万吨稻谷的中储粮金堂直属库,为了降低存储中的浪费,管理单位给稻谷“盖棉被”“吹空调”。同时,在稻谷上压盖了厚3毫米左右的PE棉,保温、隔热、减少水分流失。科技助力之下,稻谷储存三年后的保管损耗,从三四年前的0.7%下降至如今的0.5%。

    新技术还需要搭配新模式。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村民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将粮食损耗降低至1%-2%,同时还能拿到利息收入。目前,“粮食银行”等存粮储粮新模式已在全省逐步推广。

    四川,疫情之下,喜迎丰收;四川,丰收之际,厉行节约。2020年,天府之国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记者 王成栋 史晓露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面对疫情灾情双重考验 我省一手抓好扩种增产一手推动爱粮节粮

  • 2020年10月16日 07时4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9月15日,秋高气爽。甘孜州甘孜县拖坝乡四村,七台改装后的收割机齐头并进。当地首次实现了青稞种植采收的全程机械化。

    时间回到2月16日,防疫卡点撤除第一天,一整车化肥和种子送到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桥上村胡万超家中。与去年一样,胡万超再次成为全省第一批育秧、插秧的种粮大户。

    6月,骄阳似火。广元剑阁县高观镇,由村镇干部和农技员、志愿者组成的工作队活跃在田间地头。这支临时组成的队伍给出成绩单:30多户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如期完成上百亩秧苗栽插。

    8月16日夜,暴雨如注。绵阳三台县新德镇新渡村,上百名民兵和消防人员组成的抢险力量,一次次地背起装满砂石的蛇皮袋。洪峰过境后,新渡村上千亩稻田安然无恙。

    从春天到秋天,从川南山区到成都平原,从川北大山到川西高原,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绘就五谷丰登、颗粒归仓的丰收图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暴雨洪涝灾害交替来袭。面对不利局面,我省一手抓好扩种增产,一手推动爱粮节粮,确保“米袋子”不断供、不脱销,不断筑牢“三农”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战疫情抢春光 实招迭出抓农时

    “1500亩水稻,一株都不能少。”时隔4个月,周家林仍记得当初的诺言——5月底,这位成都崇州市的种粮大户把所有工人集合到田埂上,开始大春播栽的“战前动员”。

    早在2月,春耕备战的“冲锋号”就已吹响。特殊年景里,作为农业大省,确保粮食供给平衡和口粮基本自给,既是四川的承诺,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多年来,大春粮食产量占全省全年粮食产量八成以上。如何不误农时?省委省政府明确:一手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从农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关键环节入手,四川春耕备战步入快车道。

    摆位高。根据省委部署,1月底,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大春扩种粮食100万亩,确保再生稻种植400万亩,实现全年粮食增产5亿斤。随即,扩种增产任务分解至市(州)和县(市、区),并明确相关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

    行动快。1月30日,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发出公告,要求全省企业自2月3日起逐步复工。至2月中旬,全省7家大型重点肥料企业、196家种子企业基本复产,春耕农资供应基本恢复至常态。

    抓手准。2月初,我省即发出通知,要求落实分区分级防控和“一断三不断”措施。随后,两类地区农村公路防疫检测点率先解除,农资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2月底,全省春耕农资生产销售运输已恢复至接近常年水平。

    放眼全省,为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提高土地产出,四川打出政策、项目“组合拳”。我省首次将大豆种植纳入补贴范围,并整合粮食产业支持资金,提高补贴标准。同时,扩大机具品目、提高补贴标准,推广复合种植、稻田养鱼等高附加值种养业模式。从今年起,明确高标准农田每亩投入标准从1500元提升至3000元,不断把“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多管齐下,四川不断孕育秋粮丰收新希望——6月底,全省超额完成扩种任务,粮食播种面积增幅创下近年新高。

    抗灾情保高 产大灾之年不减产

    10月11日,乐山市沐川县种粮大户向嘉明拿到了卖粮款。今年他家每亩稻谷产量550公斤,高于往年。

    向嘉明说,丰收归功于全程防范病虫害的植保站,归功于死守岷江大堤和附近水库的抢险队伍。

    回顾今年大春生产,一场持久战不得不提——开春伊始,沙漠飞蝗等病虫害侵入临近国家和省区,一场长达数月的“虫口夺粮战”随即全面打响。

    盘点今年秋粮管理,一场遭遇战不能不说——盛夏8月,罕见强降雨袭击四川大部分粮食主产区,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保粮战必须坚决打赢。

    持久战的鼓声从初春便已擂响。2月,省突发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召集成员单位,会商防控形势。随后,省级蝗虫防控应急预案正式出炉,明确防控病虫害重点种类和重点区域。

    既防入侵,也重点治理既有病虫害。5月起,全川各农业主产区,全部进入战时状态。在防控重点区,全省2.3万套昆虫雷达全天候运作,实现防控关口前移,监测、预警、决策和消杀实时互动,成功织出一张病虫害防控的天罗地网。

    遭遇战的警报在8月上旬发出。8月9日晚开始,一场有记录以来的罕见强降雨过程袭击四川大部。

    对此,我省明确:力争大灾之年不减产。随后,全省八千余座水库电站轮番上阵,分段削峰滞洪;出现洪峰江河沿线,数千座提灌站、泵站开足马力,昼夜不停抽出积水、减轻内涝。

    成都金堂县淮口街道光荣村,距离沱江干流直线距离不过3公里。8月10日,强降雨预警刚刚发布,村两委即动员群众组成抢险小组,驻守泵站和堤坝。在农技、水利干部指导下,当地不仅守住了上千米大堤,也控制住了农田的积水。

    闻讯而动、闻“汛”出击,在这场持久战和遭遇战中,四川始终科学应对、主动作为,让大春粮食生产安全驶过“风暴区”。数据显示:预计全省今年大春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为近年新低;根据测产,今年40个水稻主产县、51个玉米主产县亩产预计普遍提高5-8公斤。

    强意识提效率 颗粒归仓少浪费

    “您点得有点多,可能吃不完,会浪费。”国庆节当天,来蓉旅游的外地游客安文清发现,成都餐馆的服务员总是强调一件事——节约粮食。

    数据上看,这是一个丰收的年景。据农情调度,预计全省大春粮食面积7917.3万亩,比上年增加153.4万亩。预计全省水稻总产同比增加27.6万吨,玉米产量同比增加9万吨。

    但从8月开始,落实中央部署,厉行节约、爱粮节粮的新风尚在四川大地蔚然成风。

    厉行节约,从法律层面明确行为规范。9月27日,《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草案)》提请审议。

    爱粮节粮,从科技领域入手提高效率。仅去年,全省就新投入省级财政4.93亿元,规划建设和改造低温库仓容194.69万吨。目前,全省实现科技储粮仓容70%以上,省、市、县三级仓储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新技术带来新效益。多年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为全省160余万农户配置新型储粮装具,以年均6%的减损率计算,帮助受益农户每年减损粮食4.8万吨以上。

    在储存近1.5万吨稻谷的中储粮金堂直属库,为了降低存储中的浪费,管理单位给稻谷“盖棉被”“吹空调”。同时,在稻谷上压盖了厚3毫米左右的PE棉,保温、隔热、减少水分流失。科技助力之下,稻谷储存三年后的保管损耗,从三四年前的0.7%下降至如今的0.5%。

    新技术还需要搭配新模式。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村民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将粮食损耗降低至1%-2%,同时还能拿到利息收入。目前,“粮食银行”等存粮储粮新模式已在全省逐步推广。

    四川,疫情之下,喜迎丰收;四川,丰收之际,厉行节约。2020年,天府之国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记者 王成栋 史晓露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