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三年来百姓增添获得感幸福感
我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三年来,民生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突破,推进考试招生等逾20项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推进环保改革,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生态文明、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一项项惠民新政,亮点频现,为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生领域改革顺利推进,必将为继续深化改革增添新动力,开启灿烂新篇章。
文化2014年10月
出台《四川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专项方案》
2015年10月
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2016年3月
组成非遗立法调研组,展开非遗立法调研
2016年4月
制定“振兴川剧”等扶持地方戏曲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6年11月
出台《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省歌”转企
体制改革激发创作活力
【改革故事】
今年春节刚过,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歌”)创作团队又忙开了。继原创舞剧《家》成为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之后,这部剧将于3月参加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1953年成立的省歌原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009年成为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10年完成转企改制。原本衣食无忧、如今却要自己到市场找饭吃。省歌从刚开始的委屈,到无奈接受现实,最终调整心态积极改革。董事长杨泽平表示,转企改制激发了创作活力。无论是“攀高峰”还是“惠民生”,都取得了看得见的效果。
“我们的舞剧《家》,见得专家,也有观众!”杨泽平说。转企改制后,省歌首先面临的就是自负盈亏,每分钱都得用在刀刃上。国有院团究竟怎么改?省歌摸索出一套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艺术生产机制。突出巴蜀文化民族歌舞优势,在创作艺术精品的同时强化市场营销,延伸演艺产业链,增加内生发展动力。
2015年,舞剧《家》上马。1200多万元的投资值不值?从选择剧本、故事结构到后期舞蹈编排、舞美服装等各个环节,都邀请了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与论证。为了再现原著的时代背景和巴蜀特色文化,主创团队还到双流老茶馆等地采风,寻求创作灵感。这部精雕细琢的作品出炉后,不仅成为省直院团唯一一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项目,在各地进行惠民演出时,更是获得观众好评,“最低60元的门票就能看一部名著改编的舞剧,太实惠了!”
省歌旗下聘用人员151人,每年仅人员工资和各种运营成本就在1200万元左右。没了财政拨款,大家要吃饭只有找市场要,而薪酬改革中把岗位价值与业绩贡献挂钩的举措,极大增强了员工积极性。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省歌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出击,与地方合作打造文旅演出项目。最近几年,先后与阆中、广元等合作旅游演出项目,深受当地欢迎。仅去年一年,便创作了《蜀歌蜀嫁》《川商梦·故乡情》等5台专题演出剧目,既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塑造了地方旅游文化品牌,也为省歌挣回了1119万元的演出收入。
【改革亮点】
文化管理体制科学高效;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分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开放有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陈出新;文化走出去全球化战略。
医疗卫生
2014年
◎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
◎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制度
2015年
◎全省人口健康网底服务工作助理(村医通)平台试点
◎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试点
2016年
◎推进医疗信息化应用示范县建设试点
◎综合医改示范县培育改革试点
◎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分级诊疗
让患者放心在基层就诊
□本报记者石小宏
【改革故事】
今年元宵节,绵阳市三台县96岁的吴老太不再为疼痛烦恼,过得轻松愉快。
去年11月,吴老太因胆管疾病入住三台县人民医院,诊治后病情得到控制,但要根除胆管疾病,需到更好的医院诊治。根据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要求,老人转入绵阳四零四医院,在此接受了胆总管取石术等手术,病情稳定后又回到三台县人民医院康复治疗。
我省2014年10月全面实施分级诊疗以来,像吴老太这样首诊在基层、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患者越来越多,城市大医院“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省市级大型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同比降低8个百分点,县域内就诊率达87.72%。
让患者放心在基层就诊,需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为此,我省建立起以5所省级综合医院、3所省级中医医院、8所省级专科医院为领头医院的省级“医疗作战层”,以1-2所市级三级医院为领头医院的市级“医疗作战区”,投入2950万元支持近两百个县级医院(包括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开展临床专科建设,形成全省覆盖、无缝连接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
全省还累计培养全科医生1.7万人,推行乡村卫生计生人员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盘活了乡村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同时,下放41项临床应用成熟、安全风险可控的限制类医疗技术在基层应用,在可报销药品报销目录中配备35%-40%的非基本药物,保障了基层患者的治疗需求。
为引导群众在家门口首诊,我省规定,“三项医保”在基层住院报销比均高达90%以上,在省级医院报销比只占40%-50%左右。同时,增加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新农合基金份额,将新农合、城镇(乡)居民医保门诊费用报销范围,严格限定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拉大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的起付线差距,明确基层报销起付线为20元至150元,省级为1000元左右。
我省还建立起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居民就近获得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使更多居民有病先找家庭医生。
【改革亮点】
2009年我省启动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改革,一年比一年力度大,不少举措已涉足医疗卫生深水区。取消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互联网+医疗......四川的部分改革举措走在了全国首例,也总结出良好经验。
教育2014年
◎《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2020年)》出台
◎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计划
2015年
◎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启动
◎初步建立公办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
◎16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启动
2016年
◎《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启动
“两自一包”
落实办学自主权给学校“松绑”
□本报记者江芸涵
【改革故事】
2月13日,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西区学校迎来了春季学期开学的日子,全体学生返校报到。对西区学校来说,这个学期有点不同寻常,因为今年7月将迎来学校的首批毕业生。
在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中,成都市武侯区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试点实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2014年9月起,在新建学校川大附中西区试点实施“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简称“两自一包”)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以破解编制困局、教师“入与出”和绩效工资困局。
与传统的公办学校不同,川大附中西区全校76名教师中,除校长、副校长和4名教师具有事业编制外,另70名教师全部由学校自主公开招聘。
每年5月至7月,学校会自主制定招聘方案,报区教育局审核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在校长胡平看来,教师自聘最大满足了“按需选人”,“有利于选到更适合学校需求的教师。”
此外,武侯区教育局对川大附中西区学校教育经费拨付实行经费包干制,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整合,以生均经费形式打包,年初一次性拨付学校,年度包干,由学校自主管理和使用。在下放“人事权”和“财权”后,又下放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学校可以自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实施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开发等。
释放活力,胡平首先想到的是激活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他的策略是学校事务实行“项目制”,把事务打包,公开在全校征集执行团队,教师可自行申请,学校拨付项目经费并记录工作量,作为发放奖励工资的参考。“两自一包”改革,有效促进了川大附中西区学校的发展,仅仅一年后,家长满意度就达到97.1%,学生满意度为98.7%。从去年9月起,武侯区在新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推行“两自一包”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而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典范,省教育厅也把武侯的经验向全省推广。
【改革亮点】
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实施“全面改薄”计划,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重点实施了20项改革,探索实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行免试入学、公办学校划片招生等制度,务工随迁子女入学难、择校热、特殊群体教育难等问题加快解决。
生态文明
2014年3月
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立
2015年1月
《四川省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案》出台
2015年12月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四川省工作方案》出台
2016年7月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
2016年12月
我省集中开工432个污染防治重大项目,总投资542亿元,标志着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
生态补偿
“三江”流域河水在变清
□本报记者殷鹏
【改革故事】
2016年最后一个周末,乐山市市中区的宋大爷拎着鸟笼,坐在岷江边晒太阳,好不惬意。望着滚滚江水,宋大爷很欣慰:“多亏治理了几家重污染企业,河水终于变清了,偶尔还能看见野鸭。”同一时段,全省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岷江在乐山出境的断面水质为III类。
正是《四川省“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的实施,为我省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带来了可喜变化。根据“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出境水质超标的地区将扣缴资金,而上游治水得力、水质优于指定标准的,下游地区要给上游地区“补贴”。
四川的高原地区、盆周山区水环境质量相当好,但在成都平原和广大丘陵地区,水污染问题日趋突出。省环保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陈维果介绍,四川水污染主要集中在岷江干流及部分支流、沱江全流域和嘉陵江部分支流,要集中力量打一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用5年时间解决突出水污染问题,使全省地表水基本达到IV类以上标准。
目前,全省有24条小流域污染严重,包括岷江9条、沱江10条、嘉陵江5条,涉及13个市(州)。省委省政府要求,24条小流域到2020年要全部消灭劣V类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IV类以上标准。“下决心攻克24个小流域,全省的水污染问题就基本解决了。”陈维果说,要以歼灭战方式,整治一个流域、达标一个流域、销号一个流域。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悄然打响。今年全省要完成62条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成都市主城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让老百姓尽快看到治理水污染、解决环境问题的成效。
【改革亮点】
《四川省“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以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监测因子为生态补偿考核指标,为解决岷江、沱江和嘉陵江流域水污染问题创造了条件。《办法》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二个原则”,以全省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体现“超标者赔偿、改善者受益”“上下游对应补偿”原则。
社会保障
2014年
在全省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2020年
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障
保险制度统一城乡居民公平享有
□毛丽本报记者刘春华
【改革故事】
“我现在每月能领92元了,这些钱平时除了给家里添点生活用品,还能给孙子买点零食。”2月10日,在沐川县沐溪镇社保业务大厅,家住沐溪镇茨湾村6组的牟启珍乐呵呵地向工作人员展示她的“工资卡”。当天,牟婆婆除了查自己的养老保险金账户,还要办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在外地的女儿小陈参保缴费。
作为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沐川县从2012年初起,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个人缴费标准从每人每年100元到1000元的10个档次,增加到100元到3000元的13个档次。
沐川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后,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不再有城乡之分。同时,由于缴费档次增多,城乡居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缴费档次。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过程中,为体现对困难参保群体的照顾,沐川县政府针对重度残疾人、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贫困夫妻,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为其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并全面实现60周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截至2016年底,政府代缴重度残疾人、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养老保险费共计1400人,金额14万元。
自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来,沐川县通过不断增强参保群众的获得感提高群众参保积极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持续提高。2011年至今,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75元。参保缴费人员每年政府最低补贴从2012年的30元提高到40元。目前该县累计投入参保缴费补贴资金740万元,惠及城乡居民35.54万人次,累计发放养老金1.1亿元。群众获得感的提升激发了其参保热情。截至2016年12月底,沐川县参保人数已达11.4万人,参保率达到98%。
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
【改革亮点】
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记者 吴晓玲)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