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大规模绿化全川:5年内造林8个卧龙 四川能干好吗

  • 2016年08月09日 08时0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森林覆盖率从36.02%升到40%——

      聚焦

      7月22日,一场大雨过后,成都市武侯区通慈路两侧绿化带上,一排排紫薇迎风怒放。紫薇树下,是株高相对较低的石楠、宿根无人菊等植物。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绿化处副处长吴江不时摇摇紫薇树枝,翻看石楠树叶——这些全是该市“增彩添绿”的结果。

      根据省绿化委员会印发的大规模绿化全川总体规划,成都被定位为成都平原森林城市群的核心,核心任务之一是实现“森林进城”和“森林围城”。

      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将在2020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国土绿化率达到7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城市绿地率达到38%,四川做得到吗?

      1、跳起摸高,5年内造8个卧龙

      省绿委办相关负责人颇感压力:截至2015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只有36.02%,绿化覆盖率刚刚超过65%。森林覆盖率比2014年提升0.25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达到40%需要16年。

      国家林业局也有要求: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3%。四川今后五年的任务是:完成新造林1400万亩,同时还要加强对1600万亩未成林地、疏林地和一般灌木林地的封育管护,提高覆盖率。这意味着,全省新造林面积等于8个卧龙的面积。

      年初省林业厅制定“十三五”规划时,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7%。“这个目标,现有的措施是可以完成的。现在就要努力跳起摸高,把所有能用的措施全盘端出来。”省绿委办相关负责人说。

      2、依靠市场力量,不搞运动式造林

      省林业厅造林处负责人列举当下绿化的不足:重绿化轻管护,边绿化边破坏现象难以禁绝;行政区划壁垒较多,难以协同推进;绿化重点区域在乡村,而城市对生态需求更为旺盛……

      省林业厅副厅长包建华则多次提及“去行政化”和“改革”。具体而言,就是三招:不搞行政命令和形象工程,严禁一夜成林、突击造林;充分发挥市场和民间力量的作用;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和城乡二元结构,协同作战。“已经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资阳等地,也都提到不搞运动式造林,这个思路是对的。”省绿委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即将启动的大规模绿化全川中,我省将继续明确非公有制造林(民间造林、市场主体造林)的主体作用,减少造林绿化过程中的行政指令。“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造林占比超过八成。如果按林种划分,用材林和经济林(非公益造林)占比接近九成,“这个数据说明市场力量和民间资本的活跃度——因为这是林业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体现,而市场力量和民间资本正是推动林业产业主要力量。”包建华说,进一步激发民间造林热情仍是我省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推行经济林木(果)权证等改革也会同步启动,让造林者受益,让受益者造林。”

      依据功能区定位,我省首次提出建设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具体路径是,严格管控城市绿线,推进城区的湿地、山体公园建设,打通绿色廊道,利用城郊荒山荒坡打造近郊绿地公园。同时,实施水网、路网绿化,将自然保护区等与城市森林实现连接,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群森林生态体系。“这样全省一盘棋又突出城市这个重点,还能实现防火、防治病虫害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互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绿化管护难的问题。”包建华说。

      3、优选本土植物,合理更新采伐

      “科学化”是省林业厅办公室副主任张革成谈及大规模绿化全川时,多次重复的关键词。他多次考察过成都的“增彩添绿行动”。

      与所有的大城市一样,成都的绿化面临着主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已有绿化成果质量不高、外来树种多、乔木多灌木少等问题。成都的做法是,利用道路和府河等水系两侧绿化带,以及绕城高速路两侧的生态用地;在既有生态系统改造升级上,实现森林立体化布局,上层是观花观叶类花乔木,中间是观叶类花藤本植物(灌木),底层是低矮的草本宿根花卉。“整个过程,显得很有章法。”张革成评价,成都以观赏价值高、管理成本低的藤本和草本宿根花卉为主,优选本土植物,避免了虫害、疾病集中爆发;注意搭配各类花木盛开的季节,尽量做到四季皆有花看;注意与街区定位和特色相结合。初步实现了“既要生态,又要美观”。

      林木合理采伐也很重要。“树跟人一样,过了一定期限要走下坡路,所以要及时更新采伐。这本身就是科学化管理森林、激发老百姓造林热情的一部分。”省林科院生态所研究员向成华说,我省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都已超过18年,当年栽下的林子不同程度存在单位面积植株密度过高、树木老化、退化等问题,但却很少更新采伐。

      “绿色发展就是永续发展之路,民间造林主体需要通过采伐尝到甜头进而扩大再生产(造林)。”据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我省正在研究包括采伐限额使用制度改革、采伐技术支持配套等在内的鼓励科学化采伐更新。

      龙泉驿区万兴乡大兰村:承包林地有偿退出,农民富了林子多了

      试点

      “其实我们已经搞了9年多了,比国家试点时间还要早。”谈起林地承包有偿退出,成都市龙泉驿区万兴乡林业站站长张甲明感慨万分。眼前大兰村的地块,已成茂密的森林。

      2015年初,成都市和巴中市巴州区被确定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验区,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2017年之前探索集体林地承包退出机制、公益林流转、建立林权收储及担保机制等。

      近日,记者走进龙泉驿区第一批探索集体林地承包退出机制的万兴乡大兰村。

      农民进城变市民 确权林地无人管

      坐落在龙泉山脉深处的大兰村,海拔超过1000米。全村原有400户计1000名村民,共承包集体林地9000多亩。这里距离场镇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大部分是崎岖的山路。在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及龙泉驿区政府历年的功能区规划中,这里都被列为成都东部生态屏障的限制开发区,甚至被标注为生态脆弱区,农户领到林权证的同时,经营范围也被牢牢限制。

      村民们走出大山,在万兴乡场镇、龙泉驿区乃至成都找出路。“到2007年前后,很多农户在城里安了家,已经市民化了。他们一搬走,这些林子就没得人照料,生态效益差。这样,确权到户的意义没有体现得很明显。”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回忆,在2007年,四川率先启动集体林权改革,第一步就是确权到户。

      制定补偿标准 承包农户自愿退出

      大兰村作为第一批试点地区,自主探索集体林地承包退出机制,是与宅基地等退出机制改革同步进行的。关键的不是承包户是否愿意退出,而是退出的条件。

      村民刘彩菊已经在龙泉驿城区开了四年餐馆并且购置了车房,家人也全部进了城,承包的12亩山林“待价而沽”。

      村里先后数次召开村民大会,商量退出的补偿标准和方式。最终确定了方案:一次性买断,集体林地分为天然林地和退耕林地,分类补偿;天然林按照树木种类和大小分别计价;退耕林地统一按照4000元/亩计价。退出农户还可以享受人均35平方米的城镇住房,交纳1.5万元/人的兴业金后可享受龙泉驿城区人均10平方米商铺股权,商铺由农民股份合作社经营,按期分红。“整个前期工作搞了差不多有大半年。”龙泉驿区农村发展与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相关勘测、发放工作正式展开,至2008年全部结束,其间累计发放资金近6000万元。

      退出户增收1.8倍 森林覆盖率升近6个百分点

      农户退出后,龙泉驿区将退还的林地全部纳入公益林范围,并对退化明显的林地实施造林绿化。造林完成后,参照国家公益林补贴标准(15元/亩/年),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管理责任交给专门的物业公司。

      2007年以来,龙泉驿区累计完成集体林地承包退出机制试点村落数十个,先后实施造林1.77万亩。全区的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35.5%增加到去年底的41.25%,增加近6个百分点。同期,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不到3个百分点。在不影响其公益属性的前提下,龙泉驿区退还的林地全部移交给区农投公司统一管理、分类经营。目前,在农户推出区域,已经引进都市农业(林业)项目5个,培育区级龙头企业12家、专合组织63个,家庭林场15个,“主要是搞旅游项目”。

      而退出的农户们,基本实现了在城市安居乐业。龙泉驿区曾做过一次调查:大兰村退出农户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62万元,是未退出前的1.8倍,增速明显快于全区其他农村地区。“退出是个好事情,我们在城头已经扎下根了,回去种树子肯定不现实。”看着刚成家的儿子买了汽车,刘彩菊万分感慨。(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大规模绿化全川:5年内造林8个卧龙 四川能干好吗

  • 2016年08月09日 08时0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森林覆盖率从36.02%升到40%——

      聚焦

      7月22日,一场大雨过后,成都市武侯区通慈路两侧绿化带上,一排排紫薇迎风怒放。紫薇树下,是株高相对较低的石楠、宿根无人菊等植物。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绿化处副处长吴江不时摇摇紫薇树枝,翻看石楠树叶——这些全是该市“增彩添绿”的结果。

      根据省绿化委员会印发的大规模绿化全川总体规划,成都被定位为成都平原森林城市群的核心,核心任务之一是实现“森林进城”和“森林围城”。

      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将在2020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国土绿化率达到7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城市绿地率达到38%,四川做得到吗?

      1、跳起摸高,5年内造8个卧龙

      省绿委办相关负责人颇感压力:截至2015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只有36.02%,绿化覆盖率刚刚超过65%。森林覆盖率比2014年提升0.25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达到40%需要16年。

      国家林业局也有要求: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3%。四川今后五年的任务是:完成新造林1400万亩,同时还要加强对1600万亩未成林地、疏林地和一般灌木林地的封育管护,提高覆盖率。这意味着,全省新造林面积等于8个卧龙的面积。

      年初省林业厅制定“十三五”规划时,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7%。“这个目标,现有的措施是可以完成的。现在就要努力跳起摸高,把所有能用的措施全盘端出来。”省绿委办相关负责人说。

      2、依靠市场力量,不搞运动式造林

      省林业厅造林处负责人列举当下绿化的不足:重绿化轻管护,边绿化边破坏现象难以禁绝;行政区划壁垒较多,难以协同推进;绿化重点区域在乡村,而城市对生态需求更为旺盛……

      省林业厅副厅长包建华则多次提及“去行政化”和“改革”。具体而言,就是三招:不搞行政命令和形象工程,严禁一夜成林、突击造林;充分发挥市场和民间力量的作用;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和城乡二元结构,协同作战。“已经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资阳等地,也都提到不搞运动式造林,这个思路是对的。”省绿委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即将启动的大规模绿化全川中,我省将继续明确非公有制造林(民间造林、市场主体造林)的主体作用,减少造林绿化过程中的行政指令。“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造林占比超过八成。如果按林种划分,用材林和经济林(非公益造林)占比接近九成,“这个数据说明市场力量和民间资本的活跃度——因为这是林业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体现,而市场力量和民间资本正是推动林业产业主要力量。”包建华说,进一步激发民间造林热情仍是我省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推行经济林木(果)权证等改革也会同步启动,让造林者受益,让受益者造林。”

      依据功能区定位,我省首次提出建设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具体路径是,严格管控城市绿线,推进城区的湿地、山体公园建设,打通绿色廊道,利用城郊荒山荒坡打造近郊绿地公园。同时,实施水网、路网绿化,将自然保护区等与城市森林实现连接,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群森林生态体系。“这样全省一盘棋又突出城市这个重点,还能实现防火、防治病虫害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互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绿化管护难的问题。”包建华说。

      3、优选本土植物,合理更新采伐

      “科学化”是省林业厅办公室副主任张革成谈及大规模绿化全川时,多次重复的关键词。他多次考察过成都的“增彩添绿行动”。

      与所有的大城市一样,成都的绿化面临着主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已有绿化成果质量不高、外来树种多、乔木多灌木少等问题。成都的做法是,利用道路和府河等水系两侧绿化带,以及绕城高速路两侧的生态用地;在既有生态系统改造升级上,实现森林立体化布局,上层是观花观叶类花乔木,中间是观叶类花藤本植物(灌木),底层是低矮的草本宿根花卉。“整个过程,显得很有章法。”张革成评价,成都以观赏价值高、管理成本低的藤本和草本宿根花卉为主,优选本土植物,避免了虫害、疾病集中爆发;注意搭配各类花木盛开的季节,尽量做到四季皆有花看;注意与街区定位和特色相结合。初步实现了“既要生态,又要美观”。

      林木合理采伐也很重要。“树跟人一样,过了一定期限要走下坡路,所以要及时更新采伐。这本身就是科学化管理森林、激发老百姓造林热情的一部分。”省林科院生态所研究员向成华说,我省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都已超过18年,当年栽下的林子不同程度存在单位面积植株密度过高、树木老化、退化等问题,但却很少更新采伐。

      “绿色发展就是永续发展之路,民间造林主体需要通过采伐尝到甜头进而扩大再生产(造林)。”据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我省正在研究包括采伐限额使用制度改革、采伐技术支持配套等在内的鼓励科学化采伐更新。

      龙泉驿区万兴乡大兰村:承包林地有偿退出,农民富了林子多了

      试点

      “其实我们已经搞了9年多了,比国家试点时间还要早。”谈起林地承包有偿退出,成都市龙泉驿区万兴乡林业站站长张甲明感慨万分。眼前大兰村的地块,已成茂密的森林。

      2015年初,成都市和巴中市巴州区被确定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验区,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2017年之前探索集体林地承包退出机制、公益林流转、建立林权收储及担保机制等。

      近日,记者走进龙泉驿区第一批探索集体林地承包退出机制的万兴乡大兰村。

      农民进城变市民 确权林地无人管

      坐落在龙泉山脉深处的大兰村,海拔超过1000米。全村原有400户计1000名村民,共承包集体林地9000多亩。这里距离场镇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大部分是崎岖的山路。在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及龙泉驿区政府历年的功能区规划中,这里都被列为成都东部生态屏障的限制开发区,甚至被标注为生态脆弱区,农户领到林权证的同时,经营范围也被牢牢限制。

      村民们走出大山,在万兴乡场镇、龙泉驿区乃至成都找出路。“到2007年前后,很多农户在城里安了家,已经市民化了。他们一搬走,这些林子就没得人照料,生态效益差。这样,确权到户的意义没有体现得很明显。”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回忆,在2007年,四川率先启动集体林权改革,第一步就是确权到户。

      制定补偿标准 承包农户自愿退出

      大兰村作为第一批试点地区,自主探索集体林地承包退出机制,是与宅基地等退出机制改革同步进行的。关键的不是承包户是否愿意退出,而是退出的条件。

      村民刘彩菊已经在龙泉驿城区开了四年餐馆并且购置了车房,家人也全部进了城,承包的12亩山林“待价而沽”。

      村里先后数次召开村民大会,商量退出的补偿标准和方式。最终确定了方案:一次性买断,集体林地分为天然林地和退耕林地,分类补偿;天然林按照树木种类和大小分别计价;退耕林地统一按照4000元/亩计价。退出农户还可以享受人均35平方米的城镇住房,交纳1.5万元/人的兴业金后可享受龙泉驿城区人均10平方米商铺股权,商铺由农民股份合作社经营,按期分红。“整个前期工作搞了差不多有大半年。”龙泉驿区农村发展与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相关勘测、发放工作正式展开,至2008年全部结束,其间累计发放资金近6000万元。

      退出户增收1.8倍 森林覆盖率升近6个百分点

      农户退出后,龙泉驿区将退还的林地全部纳入公益林范围,并对退化明显的林地实施造林绿化。造林完成后,参照国家公益林补贴标准(15元/亩/年),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管理责任交给专门的物业公司。

      2007年以来,龙泉驿区累计完成集体林地承包退出机制试点村落数十个,先后实施造林1.77万亩。全区的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35.5%增加到去年底的41.25%,增加近6个百分点。同期,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不到3个百分点。在不影响其公益属性的前提下,龙泉驿区退还的林地全部移交给区农投公司统一管理、分类经营。目前,在农户推出区域,已经引进都市农业(林业)项目5个,培育区级龙头企业12家、专合组织63个,家庭林场15个,“主要是搞旅游项目”。

      而退出的农户们,基本实现了在城市安居乐业。龙泉驿区曾做过一次调查:大兰村退出农户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62万元,是未退出前的1.8倍,增速明显快于全区其他农村地区。“退出是个好事情,我们在城头已经扎下根了,回去种树子肯定不现实。”看着刚成家的儿子买了汽车,刘彩菊万分感慨。(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