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都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45%,绿地率达40%
河网纵横交错、公园星罗棋布、道路绿意盎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平方米……10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获悉,《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以下简称《规划》)已于日前正式出炉。
按照规划,在绿地打造上成都将遵循“一区两环、九廊七河、多园棋布”总体政策,规划45个综合公园、40个专类公园、若干个带状公园和社区公园,真正实现500米见绿的目标。到2020年,成都将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标准,市民将享有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见绿地
2020年实现人均公园绿地15㎡
据了解,成都一直以来就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适合发展多样化的园林景观。立足这些生态优势,新《规划》从进一步挖掘生态、游憩、防灾功能和地域文化特色出发,提出了到2020年的阶段化发展目标。其中,2013-2015年为近期;2016-2020年远期;远景则为2020年以后。
规划范围与规模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包括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9区,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4市(县级市)和双流、郫县、金堂、大邑、蒲江、新津6县,面积为1212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划定为成都绕城高速以内(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成都绕城高速以外行政辖区以及高新南区大源组团范围,面积约630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成都绿地系统建设将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标准,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40%、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的目标。
三环路旧城区通过土地置换建绿
《规划》称,中心城区绿地将以“一区两环、九廊七河、多园棋布”来规划。一区即环城生态区,包括绕城高速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两环即锦江环城公园和三环路两侧50米宽绿带;九廊是依托中心城区向外放射的主要交通干道形成的九条绿化交通廊道两侧的绿带;七河指绕城高速路以内依托锦江的七条支流水系形成的绿化生态廊道;多园表现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郊野公园和社区公园等多种形式。
此外,在成都中心城区外围,通过环城生态区建设保护该区域生态用地,并结合生态保护区、风景区以及农田保护区等建设郊野公园,串联中心城区与外围的生态功能区一同构成大型楔形绿地,引导城市发展方向。
在旧城区(三环路以内)提倡集中建绿,拆旧建绿,通过土地置换增加绿地面积,大力发展邮票绿地、小区游园、居住区公园等,注重绿地布局的平衡性,充分覆盖到旧城区的各个社区,达到“500米见绿”的目标。在新城区(三环路以外),按500米服务半径,设置不小于5000平方米的公园绿地。
得绿水
“绝对生态控制区”严禁项目建设
据介绍,成都市域从大的地理空间形态上,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西部龙门山脉、中部成都平原、平原以东龙泉山脉以及丘陵地区。《规划》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形成的市域绿地系统空间结构,针对市域重要河流水系,制定了“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重要河流水系的保护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其中在绝对生态控制区,尽量以植被缓坡代替人工砌岸,主要布置生态绿地和园林绿化,除道路、桥梁、园林建筑小品之外,不进行其他性质的建设;在建设控制区,对各类建设活动要进行严格审批,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给予控制。
新建4湖9湿地布局为城市降温
针对城区西南部、北部的热岛高温区,《规划》提出,将在中心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保护和建设相对集中的局部湖面湿地系统,以改善这些区域的热岛现状。规划的主要大型水面有:占地4000亩的青龙湖、占地1000亩的南湖、占地2900亩的安靖湖和占地3700亩的北湖。此外,《规划》还要求,成都应结合湿地公园建设选址条件,新增、扩建大型湿地9处。其中,最大的为环城生态区湿地,占地2.5万亩。
公园绿地规划方面,至2020年,中心城共规划建设综合公园45个。为方便中心城区居民就近游园,成都还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规划了布局相对均衡合理的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等公园绿地。
■同步播报
天府新区打造4大市级综合公园
据了解,天府新区已规划了4个市级综合公园,分别是占地300公顷的南湖公园,占地100公顷的新川公园;占地470公顷的麓湖公园,占地250公顷的兴隆公园。不仅如此,还规划了城市片区级公园11处:天府新城3处、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共3处、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1处、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1处、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1处、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2处。(记者 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