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中国应对灾害的工作能力更游刃有余

  • 2013年05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5月8日,由四川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灾后振兴与国际减灾论坛——汶川灾后重建五周年与芦山地震的经验与启示”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开幕。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重建平台、亚洲灾害防御中心等重要的国际与地区减灾机构,以及海峡两岸相关学术机构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论坛。与会专家分享了包括四川汶川地震、四川芦山地震、台湾“9·21”地震、日本阪神地震、印度洋海啸等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措施以及各个国家或区域的减灾战略,深入探讨了灾害中的基层可持续恢复重建、灾区社工事业发展、减灾与应急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等问题。

      中国防御地震的设施有很大改善

      亚洲灾害防御中心主任甲赛教授高度赞扬了在应对灾难时中国政府的高效,认为这最大限度减轻受灾群众的苦难和损失。尤其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中国防御地震的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加强了地方的抗灾能力建设。全球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加剧,需要将灾害防御纳入地方政府防灾规划中,而亚洲各国之间更应该加强互相学习,交流防灾减灾的经验。

      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教授王昂生的团队对抗震应急做了研究和评估。他感到,比起5年前的汶川地震,我国各级政府的应急响应速度更快、力度更强。同时,四川灾区民众自救互救发挥了很大作用,救灾组织更加有效有序,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和灾后应对教育功不可没。“汶川地震后加固和重建的房屋基本没有倒塌,重建效果使芦山地震灾区间接受益。”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形成的理念值得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者思考和参考。”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徐玖平教授说,重建的目的是持续发展,重建的前提是尊重自然,重建的思想方法是统筹,重建的目标是均衡,重建的对象是系统,重建的机制是共建,重建的保障是制度。

      香港理工大学沈文伟博士也有同感,“面对突如其来的芦山地震,我们欣慰地看到,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成长起来的社工们行动起来,投入新的抗震救灾。”他认为,经过5年的积累,中国应对灾害的工作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加游刃有余地运转。

      应注重“公众参与和全民重建”

      四川省政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施毅教授在分析世界银行汶川灾后援助项目的经验时认为,“公众参与和全民重建”对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有着重要的启示。要注重民生和谐重建,充分重视项目前期工作,严格规范招投标工作,在重建中注意引资和引智的结合。

      日本国家协力机构的小田辽太郎认为,在对汶川地震的援助计划中,中日技术合作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心理援助人才项目,可以给芦山地震心理重建提供经验。“一些灾民不愿意得到心理健康专家的关照,可以尝试以‘同伴’角色来介入,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记者 江芸涵 刘淼淼)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应对灾害的工作能力更游刃有余

  • 2013年05月0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5月8日,由四川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灾后振兴与国际减灾论坛——汶川灾后重建五周年与芦山地震的经验与启示”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开幕。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重建平台、亚洲灾害防御中心等重要的国际与地区减灾机构,以及海峡两岸相关学术机构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论坛。与会专家分享了包括四川汶川地震、四川芦山地震、台湾“9·21”地震、日本阪神地震、印度洋海啸等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措施以及各个国家或区域的减灾战略,深入探讨了灾害中的基层可持续恢复重建、灾区社工事业发展、减灾与应急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等问题。

      中国防御地震的设施有很大改善

      亚洲灾害防御中心主任甲赛教授高度赞扬了在应对灾难时中国政府的高效,认为这最大限度减轻受灾群众的苦难和损失。尤其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中国防御地震的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加强了地方的抗灾能力建设。全球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加剧,需要将灾害防御纳入地方政府防灾规划中,而亚洲各国之间更应该加强互相学习,交流防灾减灾的经验。

      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教授王昂生的团队对抗震应急做了研究和评估。他感到,比起5年前的汶川地震,我国各级政府的应急响应速度更快、力度更强。同时,四川灾区民众自救互救发挥了很大作用,救灾组织更加有效有序,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和灾后应对教育功不可没。“汶川地震后加固和重建的房屋基本没有倒塌,重建效果使芦山地震灾区间接受益。”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形成的理念值得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者思考和参考。”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徐玖平教授说,重建的目的是持续发展,重建的前提是尊重自然,重建的思想方法是统筹,重建的目标是均衡,重建的对象是系统,重建的机制是共建,重建的保障是制度。

      香港理工大学沈文伟博士也有同感,“面对突如其来的芦山地震,我们欣慰地看到,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成长起来的社工们行动起来,投入新的抗震救灾。”他认为,经过5年的积累,中国应对灾害的工作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加游刃有余地运转。

      应注重“公众参与和全民重建”

      四川省政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施毅教授在分析世界银行汶川灾后援助项目的经验时认为,“公众参与和全民重建”对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有着重要的启示。要注重民生和谐重建,充分重视项目前期工作,严格规范招投标工作,在重建中注意引资和引智的结合。

      日本国家协力机构的小田辽太郎认为,在对汶川地震的援助计划中,中日技术合作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心理援助人才项目,可以给芦山地震心理重建提供经验。“一些灾民不愿意得到心理健康专家的关照,可以尝试以‘同伴’角色来介入,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记者 江芸涵 刘淼淼)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