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建筑安全思考
借力城镇化解决老建筑抗震问题
“汶川特大地震重建中有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经典建筑作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修龙说,“我向很多人说起过北川新县城的建筑,这些建筑集中了全国顶级设计师们的智慧。四川在灾后重建中的新建筑将安全、适用功能与当地的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对建筑结构安全的考量是我们十分重视的。汶川特大地震后,安全标准进一步提升,监管也更严格。”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冯远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后,对学校、医院、体育场所等公共建筑的要求更高。“存量巨大的老建筑如何对待是重大课题。”修龙认为,“有些老建筑安全标准不达标又不能简单拆掉,有些老建筑安全但满足不了现在的居住要求。四川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有很多成功的探索,比如宽窄巷子的改造,可以推广借鉴。”
如何推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丁浩民认为,可借力城镇化建设解决建筑抗震的实施问题。
专业设计应与社会责任高度融合
目前中国超过250米的建筑有94栋,2013年至2018年将有164栋超高层建筑完工。此外,还建起大量外形新颖怪异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否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修龙介绍,这些造形奇特的建筑本身的确是存在一定风险,但都经过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再加上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应该能达到安全标准。但修龙并不赞同外形越怪越好的观点,“建筑应该越简单、越自然越好。我们大量的新建筑应该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融入现代的功能和技术。”
丁浩民认为,目前我国对超高层建筑的研究才刚开始,对现有体系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进行结构体系的创新,使它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比如,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即不到1%的代价,得到20%-30%的改善。”丁浩民同时认为,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汶川特大地震告诉我们,如果专业设计技术不到位,会引起建筑质量安全,承担巨大社会责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需要对建筑结构有更深入地了解,专业设计应与社会责任高度融合。” (李龙俊 记者 万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