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强化形势研判,主动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
四川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不断细化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强化形势研判,主动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1026.7亿元,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44.38亿元,增长30.9%;城镇登记失业率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6128.6元,增长20.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人口自然增长率2.98‰。
一、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面广、量大、难度高。三年多来,我们坚持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恢复重建斗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如期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目标。民生重建方面,成功解决了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住房修建问题。3001所学校完工2989所,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完工1359个。耕地和宅基地损毁的20万农民安置和生计问题妥善解决,6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成功解决,1449名因灾新增“三孤”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得到医疗康复,受灾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再生育家庭已有3194个新生命诞生。基础设施重建方面,4847公里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完工95.6%,29028公里农村公路重建全部完工,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建成运营,1222座震损水库、810公里震损堤防除险加固全部完工,1067个电网和电源重建项目完工96.9%,37个水厂重建全部完工。城镇重建方面,北川、汶川、都江堰县城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完成,青川县城框架基本形成,映秀、汉旺、水磨、街子镇建成旅游名镇或工业新镇,其他30个重点镇重建也基本完成。产业重建方面,2440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4989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成99.97%。新建5个省级开发区和24个对口援建产业集中发展区。市场服务体系项目全面完成,871个商贸流通项目基本完工。农业产业有效恢复。防灾减灾和生态重建方面,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部完工。完成217.8万亩灾毁土地整理复垦。恢复大熊猫栖息地148.7万亩。448.9万亩林草植被全部恢复。
二、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投资、消费较快增长。主动对接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41.6亿元,增长17.7%。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面启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双流机场客运量达到2907.4万人次,成都上升为全国空港第四城;水运港口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吞吐能力在建和建成规模达到233万标箱。“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亭子口水利枢纽等30个续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新开工10个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全面落实中央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物价涨势得到初步遏制。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37.4亿元,增长18.1%。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计划,省级财政专门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园区发展,提前一年实现“1525工程”培育目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发展倍增计划。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3%,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270件,财政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16个,高新技术产值突破6000亿元,军民结合产业规模达到15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28.8亿元,增长22.3%;净利润1961.3亿元,增长42.6%。积极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大力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29万亩、高标准农田209.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35.8%,粮食产量增长2.1%,连续五年增产。深化现代畜牧业试点和提质扩面,建成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84个。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400万亩,发展珍稀树木示范基地4.3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类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5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会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成都市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旅游经济持续高位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2449.2亿元,增长29.9%。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市场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7015.3亿元,增长10.9%。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省市梯级试点有序推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解决农村断头公路等突出问题,新建机耕便民道2.9万公里。改造农村D级危房21.6万户,新增4361个自然村通电话、3053个行政村通宽带,新建农村沼气池27.7万口,解决2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启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四大城市群规划编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五乱”治理和城乡风貌塑造,在5个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初步形成,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化率提高1.62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国土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89%,分别提高7个和5个百分点。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808万亩,退牧还草围栏建设12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6.5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75万亩、森林蓄积14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1%。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初步建立。治理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深入实施“金土地工程”,整理耕地120.8万亩,新增耕地13.2万亩。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取得新进展。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省属国有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扩权强县试点进展顺利。市(州)、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新机制,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正在实现由“吃饭型”向“发展型”转变。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调整为国家上限2万元,惠及45万户个体户。组建能源、水务投资集团等专业投融资平台和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971亿元,增长15.0%;贷款余额22514亿元,增长16.3%;直接融资1616.2亿元,增长58.0%。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57.8%。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取得重大成果,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质量明显提升,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快速崛起。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增长57%;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7083.4亿元,增长32.7%。第十二届西博会四川签约项目6822.8亿元,上届西博会签约项目履约率99.1%。新引进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3户,总数达到173户。推动外贸创新发展,进出口总额477.8亿美元,增长46.2%,其中出口290.4亿美元,增长54.2%。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0.1亿美元,增长24.6%。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新增国际友城6对。外事、港澳台侨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工作得到加强。
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全省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2974亿元,占总支出的63.6%。“十项民生工程”投入1195.5亿元,完成计划的142.2%。深入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解决2.6万户牧民定居问题,新录取8612名藏区学生和4131名彝区学生到内地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易地搬迁项目竣工7442户。推进凉山彝区跨越式发展和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建设,在404个村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大力改善川东北革命老区发展条件。广安水淹区、二滩水淹区、通江县沙溪—瓦室及巴州区上八庙—青木片区、万源市大竹河片区等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凉山州盐源县等11个高海拔县参照执行高海拔少数民族自治州补助政策。全面完成三年医改目标,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9%;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加强基本药物管理和药械市场监管,强力推进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向好发展。保障性住房开工24.2万套、建成10.1万套,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5万户。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格汛期值守、巡查、预测预警预报等制度,落实工程治理和应急避险防灾措施,有效杜绝了重大群死群伤事件。
就业和社保工作成效明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结合重大产业培育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和就业促进工作,城镇新增就业76.1万人。推进青年见习基地建设,实施小额贷款项目,积极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57.4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300.5万人。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覆盖面分别达69.1%、70.2%,农村低保老人提前全部纳入新农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73元、达到1288元,城乡低保标准平均值分别达到251元/月和1329元/年,较2010年底分别提高44元和305元。730.9万人次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彝区和秦巴山区各县均纳入免费中职教育计划。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稳步推进。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天府科技英才、企业家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计划顺利实施。新建留守学生之家566个、藏区青少年活动中心156个。四川川剧大剧院试运行,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遗保护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省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1.74万个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6%、97.7%。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成效明显,婴儿死亡率连续四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孕产妇死亡率同比下降6.3%,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中医药发展加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全民健身迈出新步伐,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档案服务功能得到提升,统计、科普、测绘、地方志工作得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进步。地震、水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纵深推进“大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信访工作有序开展。深入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清网行动”和扫黄打非行动。维护司法公正,做好行政复议、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47%、6.15%。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民族宗教工作稳步推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局面继续巩固。把维护藏区稳定作为重中之重,藏区大局保持稳定。
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国防动员“五个一”、征兵工作、双拥优抚、军民共建活动扎实推进,军队退役人员接收安置稳步进行。人防指挥所、核心疏散基地等重点人防工程建设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