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四川发展的外部环境和阶段性特征

  • 2012年06月2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王小刚

      核心提示

      深入领会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精神,需要——

      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


      深刻认识我省省情出现的新变化

      科学判断我省发展阶段的新特征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对当前和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顺应发展大势,遵循客观规律,踩准时代步点,符合省情实际,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抓住发展的主要矛盾,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四川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坚定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决心,推进我省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跨越提升,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

      分析当前世界和全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全球经济一体化仍曲折前进,国际产业分工将进一步推进,新兴经济体和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的长期主线,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将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国内外环境确实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既是重大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应予高度重视。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时期。

      长期以来,全球经济一直延续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发展中国家生产、资源输出国供给原料的增长模式。国际金融危机表明,这种失衡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转变负债和超前消费模式,力求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加快调整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提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经济体结构调整将经历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将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遏制,国际环境趋于严峻。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各主要国家着力推进新技术和新能源革命,努力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但近两年实际表明,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化也需要较长过程,难以在短期内带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

      二是新兴经济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球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一直主导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各经济体经历了不同速度的恢复过程,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复苏乏力,而新兴经济体却在逆境中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5.1%,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3.1%,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7.3%,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经济体占全球GDP比重已达到47.9%。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受主权债务影响,经济增长仍然乏力,可能陷入普遍减速甚至衰退的困境;新兴经济体将继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占全球经济份额还将继续提高。据IMF预测,2013年新兴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将首次超过发达经济体。随着经济力量的变化,全球治理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可望争取到更多话语权。但发达国家难舍既得利益,矛盾摩擦势必加剧。

      三是我国进入相对平稳增长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迫切。从国际经验看,一国在经历较长的高速增长周期后,势必有一个减速或调整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30余年年均9.9%的高速增长。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进一步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矛盾进一步加剧,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同时,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国内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弱,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增大,我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将有所降低,我国经济将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轨道。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要求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全国来看,适当并主动降低增长速度,有利于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但对于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显著,全国空间发展格局出现转折性变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也为全国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东部地区产业升级逐步加快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步伐加快,并呈现跨梯度转移趋势。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出现转折性变化,二十多年来东部高速发展、西部相对滞后的局面,已转变为东部增速减缓、西部快速崛起的态势,一批新的城市群和产业带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全国经济重心多元化的新特征日益明显。随着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分工日益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五是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加剧,以及我国资源要素投入和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下降的矛盾凸显,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经济竞争的瓶颈制约日趋严重。东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尤为突出,西部与东部的比较优势出现转化。但西部不可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的老路,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继续坚持投资拉动和扩大消费的基础上,强化集约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把增长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轨道上,将传统竞争优势提升为新的竞争优势。

      六是社会形态和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我国人均GDP快速增加、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50%、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社会矛盾和风险进入高发期,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突发公共事件呈增多趋势,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减轻社会危害面临新挑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相应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要求迫切;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变化性增强,对完善社会管理提出新课题。适应我国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大转型,必须着力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等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提高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二、深刻认识我省省情出现的新变化

      “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是我省基本省情。2011年我省年末常住人口8050万人,是全国第四人口大省;人均生产总值2613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76%;城乡和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达2.9∶1,人均生产总值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5倍多;城镇化率、居民收入比全国平均低15%左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落后全国3.6个百分点,我省的发展仍较落后并面临诸多困难。但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川人民长期追赶跨越、奋勇爬坡、危难崛起、加快发展,我省省情也在发生一系列可喜的重大变化,为未来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一是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呈现高位增长态势。2011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非农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0%,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降为43%。参照国际上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我省已全面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回顾过去相当长时期,我省经济增速一直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速一度落后全国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曾下滑到第10位。随着我省逐步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省一改长期落后于全国的局面,过去五年经济年均增长达14%,高于全国平均4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平稳增长形成明显反差。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过去五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达19.3%,其中工业年均增长达20.1%。从三大需求看,尽管我省经济增长仍主要由投资拉动,但消费的贡献也呈上升趋势,201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接近50%,我省经济增长动力正在不断优化。

      二是全省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西部大开发初期,我省经济规模仅排全国第10位,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68%。经过西部大开发以来十多年快速发展,我省经济实力已经迈上了一个大台阶,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8位;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过去五年我省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高于全国4.7和5.9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均呈明显缩小趋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已建成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水电、油气化工等产业基地,制造业中有5个行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超过5%。最终消费支出超过86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七。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推进,我省的经济区位正朝有利方向转化,我省已成为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内需市场腹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在全国发展格局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三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制约,长期以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千年的“蜀道难”状况改观不大,农业靠天吃饭也十分突出。经过西部大开发尤其是近五年大规模建设,我省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蜀道难正在成为历史,出川通道广布,内部网络密织,蜀道初成通途;“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将使农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天府之国”更加名副其实;能源设施加快建设,电力装机大幅上升,已成为国家主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随着基础设施改善,我省要素集聚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为进一步跨越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全面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我国新的开发开放前沿。世界各国和我国东部地区经验反复证明,没有充分的开放,就没有充分的发展。随着我省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我省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日益显现,作为西部发展水平最高、产业基础最雄厚、人才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大省,正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的前沿、成为国内外投资新的热土。近几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持续保持中西部第一。近三年引进国内外投资超过前30年总和。抓住国家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等契机,我省正呈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充分的对外开放必将为四川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一批特大城市正快速崛起,全省空间发展格局逐步优化。

      长期以来,我省主城区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仅有成都,成都市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0%以上,其他城市与成都差距较大,全省经济发展缺乏次级增长极。随着我省积极推进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11年,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6市(州)GDP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崛起,主城区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到8个,绵阳、南充、自贡、泸州等城市正向主城区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迈进。长期困扰我省的缺少次级增长极的状况得到改善,区域发展协调性得到增强,城镇体系结构趋于合理,全省空间发展格局逐步优化。

      六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对外形象显著提升。

      “5·12”特大地震灾害使我省经济社会遭受重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国家、社会和援建省市大力支持下,全川人民众志成城、无私奉献、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谱写了抗震救灾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按照中央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全川人民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如期完成了重建目标,一批重点企业乘势升级扩张,一批新的产业园区迅速崛起,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成长壮大。经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我省在世界和全国展现了不屈脊梁、凝聚了伟大精神、树立了崭新形象,国内外知誉度显著提升,巨大精神财富必将转化为强大发展动力。

      三、科学判断我省发展阶段的新特征

      工业化进程是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我省落后全国5-8年时间,与全国的发展阶段存在明显差异。正是与全国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了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省必须也理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

      一是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是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黄金时期。

      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工业化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经济发展大体呈“低—高—低”增长态势。回顾我国及东部地区发展历程,其在工业化中期也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省自“十一五”期末进入工业化中期以来,全省经济呈高位增长态势,GDP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国50%左右,经济总量跃上2万亿元台阶,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也整体向好,这正是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重要表征。从国内外经验看,未来五年我省GDP仍可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有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个快速增长阶段大约8-10年,未来五年将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全国差距的黄金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而决不能错过这一黄金期。

      二是工业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明显加快。

      工业化进程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高度化的过程,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增加值比重一般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来,工业比重也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未来五年,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将明显加快,工业总量将快速增长,工业比重将继续上升,工业主导地位更加明显。但是,处于新的时代、面临新的形势,我省工业化的推进必须突出“新型”二字,加快结构高级化进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城镇化处于快速推进时期,“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不断加强。

      工业化和城镇化明显正相关,城镇化进程一般要经历工业化初期起步阶段、工业化中期高速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后期成熟阶段,城镇化率的提高呈现S型曲线特征。“九五”和“十五”时期,全国处于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9个百分点,我省城镇化则相对较慢,城镇化率年增速比全国低50%左右。“十一五”后期以来,全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而我省则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加速上升阶段,城镇化年均增速反比全国高50%左右,呈现出“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城镇化速度东低西高”态势,我省城镇化与全国的差距出现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从“两化”发展关系看,我省城镇化进程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但两者协调性正逐步增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差距开始缩小。从城乡发展关系看,我省统筹城乡已取得重要经验,城乡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城乡差距得到控制。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确保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四是投资仍是经济增长主动力,但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增强。

      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不同要素对经济贡献的重要性相对不同,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资本投入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腾飞的关键。与全国和东部地区工业化中前期的特征相似,当前我省经济增长仍高度依赖投资拉动,“十一五”以来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达到60%左右。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投资仍然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但必须看到,长期以来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多、环境代价过大、经济效益不高,使人均资源偏低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省情矛盾更加突出。在继续加强投资拉动的同时,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居民消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逐步提高消费需求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处于快速提升时期,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尽管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全国的差距已由2000年的5.1个百分点缩小到3.6个百分点,但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文化教育等指标实现程度较低,与全国差距较大。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也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快速提升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国民收入较快增长,中等收入阶层迅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张,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对文化、教育等非物质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又将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我们必须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提高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着力缓解和消除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差距,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深刻认识四川发展的外部环境和阶段性特征

  • 2012年06月2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王小刚

      核心提示

      深入领会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精神,需要——

      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


      深刻认识我省省情出现的新变化

      科学判断我省发展阶段的新特征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对当前和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顺应发展大势,遵循客观规律,踩准时代步点,符合省情实际,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抓住发展的主要矛盾,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四川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坚定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决心,推进我省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跨越提升,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

      分析当前世界和全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全球经济一体化仍曲折前进,国际产业分工将进一步推进,新兴经济体和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的长期主线,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将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国内外环境确实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既是重大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应予高度重视。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时期。

      长期以来,全球经济一直延续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发展中国家生产、资源输出国供给原料的增长模式。国际金融危机表明,这种失衡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转变负债和超前消费模式,力求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加快调整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提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经济体结构调整将经历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将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遏制,国际环境趋于严峻。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各主要国家着力推进新技术和新能源革命,努力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但近两年实际表明,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化也需要较长过程,难以在短期内带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

      二是新兴经济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球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一直主导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各经济体经历了不同速度的恢复过程,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复苏乏力,而新兴经济体却在逆境中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5.1%,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3.1%,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7.3%,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经济体占全球GDP比重已达到47.9%。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受主权债务影响,经济增长仍然乏力,可能陷入普遍减速甚至衰退的困境;新兴经济体将继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占全球经济份额还将继续提高。据IMF预测,2013年新兴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将首次超过发达经济体。随着经济力量的变化,全球治理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可望争取到更多话语权。但发达国家难舍既得利益,矛盾摩擦势必加剧。

      三是我国进入相对平稳增长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迫切。从国际经验看,一国在经历较长的高速增长周期后,势必有一个减速或调整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30余年年均9.9%的高速增长。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进一步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矛盾进一步加剧,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同时,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国内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弱,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增大,我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将有所降低,我国经济将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轨道。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要求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全国来看,适当并主动降低增长速度,有利于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但对于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显著,全国空间发展格局出现转折性变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也为全国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东部地区产业升级逐步加快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步伐加快,并呈现跨梯度转移趋势。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出现转折性变化,二十多年来东部高速发展、西部相对滞后的局面,已转变为东部增速减缓、西部快速崛起的态势,一批新的城市群和产业带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全国经济重心多元化的新特征日益明显。随着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分工日益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五是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加剧,以及我国资源要素投入和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下降的矛盾凸显,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经济竞争的瓶颈制约日趋严重。东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尤为突出,西部与东部的比较优势出现转化。但西部不可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的老路,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继续坚持投资拉动和扩大消费的基础上,强化集约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把增长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轨道上,将传统竞争优势提升为新的竞争优势。

      六是社会形态和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我国人均GDP快速增加、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50%、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社会矛盾和风险进入高发期,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突发公共事件呈增多趋势,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减轻社会危害面临新挑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相应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要求迫切;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变化性增强,对完善社会管理提出新课题。适应我国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大转型,必须着力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等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提高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二、深刻认识我省省情出现的新变化

      “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是我省基本省情。2011年我省年末常住人口8050万人,是全国第四人口大省;人均生产总值2613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76%;城乡和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达2.9∶1,人均生产总值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5倍多;城镇化率、居民收入比全国平均低15%左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落后全国3.6个百分点,我省的发展仍较落后并面临诸多困难。但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川人民长期追赶跨越、奋勇爬坡、危难崛起、加快发展,我省省情也在发生一系列可喜的重大变化,为未来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一是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呈现高位增长态势。2011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非农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0%,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降为43%。参照国际上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我省已全面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回顾过去相当长时期,我省经济增速一直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速一度落后全国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曾下滑到第10位。随着我省逐步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省一改长期落后于全国的局面,过去五年经济年均增长达14%,高于全国平均4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平稳增长形成明显反差。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过去五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达19.3%,其中工业年均增长达20.1%。从三大需求看,尽管我省经济增长仍主要由投资拉动,但消费的贡献也呈上升趋势,201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接近50%,我省经济增长动力正在不断优化。

      二是全省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西部大开发初期,我省经济规模仅排全国第10位,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68%。经过西部大开发以来十多年快速发展,我省经济实力已经迈上了一个大台阶,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8位;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过去五年我省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高于全国4.7和5.9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均呈明显缩小趋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已建成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水电、油气化工等产业基地,制造业中有5个行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超过5%。最终消费支出超过86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七。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推进,我省的经济区位正朝有利方向转化,我省已成为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内需市场腹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在全国发展格局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三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制约,长期以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千年的“蜀道难”状况改观不大,农业靠天吃饭也十分突出。经过西部大开发尤其是近五年大规模建设,我省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蜀道难正在成为历史,出川通道广布,内部网络密织,蜀道初成通途;“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将使农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天府之国”更加名副其实;能源设施加快建设,电力装机大幅上升,已成为国家主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随着基础设施改善,我省要素集聚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为进一步跨越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全面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我国新的开发开放前沿。世界各国和我国东部地区经验反复证明,没有充分的开放,就没有充分的发展。随着我省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我省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日益显现,作为西部发展水平最高、产业基础最雄厚、人才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大省,正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的前沿、成为国内外投资新的热土。近几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持续保持中西部第一。近三年引进国内外投资超过前30年总和。抓住国家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等契机,我省正呈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充分的对外开放必将为四川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一批特大城市正快速崛起,全省空间发展格局逐步优化。

      长期以来,我省主城区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仅有成都,成都市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0%以上,其他城市与成都差距较大,全省经济发展缺乏次级增长极。随着我省积极推进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11年,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6市(州)GDP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崛起,主城区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到8个,绵阳、南充、自贡、泸州等城市正向主城区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迈进。长期困扰我省的缺少次级增长极的状况得到改善,区域发展协调性得到增强,城镇体系结构趋于合理,全省空间发展格局逐步优化。

      六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对外形象显著提升。

      “5·12”特大地震灾害使我省经济社会遭受重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国家、社会和援建省市大力支持下,全川人民众志成城、无私奉献、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谱写了抗震救灾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按照中央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全川人民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如期完成了重建目标,一批重点企业乘势升级扩张,一批新的产业园区迅速崛起,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成长壮大。经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我省在世界和全国展现了不屈脊梁、凝聚了伟大精神、树立了崭新形象,国内外知誉度显著提升,巨大精神财富必将转化为强大发展动力。

      三、科学判断我省发展阶段的新特征

      工业化进程是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我省落后全国5-8年时间,与全国的发展阶段存在明显差异。正是与全国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了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省必须也理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

      一是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是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黄金时期。

      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工业化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经济发展大体呈“低—高—低”增长态势。回顾我国及东部地区发展历程,其在工业化中期也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省自“十一五”期末进入工业化中期以来,全省经济呈高位增长态势,GDP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国50%左右,经济总量跃上2万亿元台阶,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也整体向好,这正是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重要表征。从国内外经验看,未来五年我省GDP仍可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有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个快速增长阶段大约8-10年,未来五年将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全国差距的黄金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而决不能错过这一黄金期。

      二是工业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明显加快。

      工业化进程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高度化的过程,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增加值比重一般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来,工业比重也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未来五年,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将明显加快,工业总量将快速增长,工业比重将继续上升,工业主导地位更加明显。但是,处于新的时代、面临新的形势,我省工业化的推进必须突出“新型”二字,加快结构高级化进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城镇化处于快速推进时期,“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不断加强。

      工业化和城镇化明显正相关,城镇化进程一般要经历工业化初期起步阶段、工业化中期高速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后期成熟阶段,城镇化率的提高呈现S型曲线特征。“九五”和“十五”时期,全国处于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9个百分点,我省城镇化则相对较慢,城镇化率年增速比全国低50%左右。“十一五”后期以来,全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而我省则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加速上升阶段,城镇化年均增速反比全国高50%左右,呈现出“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城镇化速度东低西高”态势,我省城镇化与全国的差距出现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从“两化”发展关系看,我省城镇化进程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但两者协调性正逐步增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差距开始缩小。从城乡发展关系看,我省统筹城乡已取得重要经验,城乡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城乡差距得到控制。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化”互动和城乡统筹,确保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四是投资仍是经济增长主动力,但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增强。

      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不同要素对经济贡献的重要性相对不同,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资本投入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腾飞的关键。与全国和东部地区工业化中前期的特征相似,当前我省经济增长仍高度依赖投资拉动,“十一五”以来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达到60%左右。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投资仍然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但必须看到,长期以来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多、环境代价过大、经济效益不高,使人均资源偏低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省情矛盾更加突出。在继续加强投资拉动的同时,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居民消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逐步提高消费需求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处于快速提升时期,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尽管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全国的差距已由2000年的5.1个百分点缩小到3.6个百分点,但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文化教育等指标实现程度较低,与全国差距较大。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也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快速提升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国民收入较快增长,中等收入阶层迅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张,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对文化、教育等非物质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又将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我们必须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提高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着力缓解和消除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差距,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