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松潘藏羌牧民的幸福生活

  • 2012年07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雨后的松潘,朗润清爽,小溪在草甸上哗啦啦地流淌。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满坑满谷的绿和散漫在空气中的青草气息迎面扑来,让人情不自禁“爱上呼吸”。

      汽车出了九黄机场行驶十几分钟,进入位于省道与213国道交汇处的川主寺镇。干净整齐的街道、店面,一栋栋藏羌风格的小楼,让我们似曾相识又充满好奇:隶属阿坝州的松潘藏羌牧民,究竟过着怎样的日子?

      “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是家,一顶帐篷走天涯。”这样的字句会让久居城市的人产生浪漫的想象,然而对于牧场村的藏族牧民建勇一家来说,却意味着一年三次游牧迁徙的繁重负担、老人冬天受冻、小孩上学困难等诸多不便。

      “冬天,牛棚子透风;夏天,下大雨棚子就烂了;搬起家来很费劲。”想起过去,建勇感慨万千。

      2011年夏天,四川省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建勇家拿到政府补助2.5万元、统一基础设施4万元和3万元贴息贷款,凑足了12万,住进了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的新房子。

      房子外面是小青瓦、坡屋顶,纯正藏族传统风格,屋内空调、太阳能热水器、大屏幕液晶电视一应俱全,客厅卧室宽敞舒适,铺满草坪的院子里鲜花盛开,清爽怡人。

      “还有‘九件套’,真是太棒了!”建勇说的“九件套”,是政府送给每户的新式帐篷,里面有折叠钢丝床、太阳能照明灯、牛奶分离器、多功能组合架、提水袋、多功能组合桌、双孔钢炉、奶渣晒垫和马夹凳,不仅功能齐全,而且方便轻巧,便于游牧。

      定居以前,建勇一家靠130头牦牛过活,零星挖点贝母等药材贴补家用,定居以后,牦牛发展到320头,年轻人外出放牧,建勇老两口在家里干起了“藏家乐”。对于那些远道而来的自驾游客人而言,藏家自制的正宗酥油茶、手抓肉、藏包子、烤羊肉、青稞酒自然是不小的诱惑。再加上村里的莴笋基地,建勇家的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建勇一家的幸福生活是四川藏区变化的一个缩影。几年来,四川省民族地区“牧民定居”和“帐篷新生活”行动计划共解决9万多户、40多万民族地区牧民群众的定居问题,10万顶雪白的帐篷在川西北大草原上绽放。从牛棚子到新式帐篷,从只靠放牧到多种经营,藏区农牧民的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跨越。

      传子沟村离镇上不远,是进入黄龙、九寨沟的必经之路,多年以来就有人做旅游生意,但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2010年10月,传子沟村得到政府资助,成立了阿坝州红祥民族工艺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村委会为法人,全村村民持股。公司从事唐卡、披肩、褡裢等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其经营的藏茶园同台商合作,砖茶、普洱茶产品远销东南亚。

      “去年人均分红4000多元,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漂亮的藏族姑娘索朗拉姆告诉记者,村里有10多家“藏家乐”,旺季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她自己白天是“藏家乐”的讲解员,晚上是广场藏羌民族歌舞晚会的主持人,两项工作合起来月收入6000元。

      同传子沟村相比,上磨村离九黄机场更近,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这里的旅游业不靠家庭旅馆,而是瞄准高端市场。绿水青山环抱,野花开满原野,藏房高大敞亮,石板铺成的广场看不见一点垃圾。

      上唐精品藏寨酒店董事长张学军告诉记者,上磨村的面貌是最近两年才焕然一新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启动以来,上磨村水、电、通信设施开始完善,道路硬化、风貌整治和民居改造让从事多年酒店业的北京人张学军看到了商机的逐渐成熟。

      公司租下村里的23座房子,进行改造和精装修,招聘了近百名本地员工。由于酒店离九寨沟和黄龙都很近,通过网络订房的高端自驾游散客和会议接待订单络绎不绝。开业仅4个月就实现了收支平衡,平均月进账100多万元。

      藏族姑娘泽仁明去年7月酒店开业就在这里当服务员,每月能拿到1800元工资,丈夫做建筑工,一年也能挣五六万。泽仁明的娘家一座面积500平方米的房子,一下子拿到了5年总计20多万元的租金,而在几年前,村里的很多房子都是闲置的。

      在政府的帮扶下,许多像索朗拉姆和泽仁明这样的藏区民众不再远走他乡,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多种经营,增加财产性收入,走上了跨越式发展和快速致富的道路。

      离开传子沟,记者来到松潘县中藏医院,一位叫夏顺豹的藏民正在量血压。夏顺豹告诉记者,当地人如果生了病,多半喜欢看藏医。另外,因为参加了新农合,医药费能报销八九成。

      中藏医院院长金正文介绍说,这座崭新的医院是灾后重建项目,投入使用刚满一年,面积是老医院的3倍多,人员编制从25人增加到72人,科室、床位大幅增加,医疗设备也更先进了。还针对高原常见病开设了药物熏蒸、推拿、艾灸等中藏医特色专科。

      据统计,目前,四川藏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已到位资金20多亿元。像夏顺豹一样的新农合参保人口达161万多人,参合率达97%以上,该计划还培训了1400名乡村医生,藏区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70%以上,6000余名大骨节病人正在接受免费治疗。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疗负担的减轻,使藏羌牧民看病不难、吃药不贵、健康有保障成为现实。□陈俊宏 夏珺 董阳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松潘藏羌牧民的幸福生活

  • 2012年07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雨后的松潘,朗润清爽,小溪在草甸上哗啦啦地流淌。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满坑满谷的绿和散漫在空气中的青草气息迎面扑来,让人情不自禁“爱上呼吸”。

      汽车出了九黄机场行驶十几分钟,进入位于省道与213国道交汇处的川主寺镇。干净整齐的街道、店面,一栋栋藏羌风格的小楼,让我们似曾相识又充满好奇:隶属阿坝州的松潘藏羌牧民,究竟过着怎样的日子?

      “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是家,一顶帐篷走天涯。”这样的字句会让久居城市的人产生浪漫的想象,然而对于牧场村的藏族牧民建勇一家来说,却意味着一年三次游牧迁徙的繁重负担、老人冬天受冻、小孩上学困难等诸多不便。

      “冬天,牛棚子透风;夏天,下大雨棚子就烂了;搬起家来很费劲。”想起过去,建勇感慨万千。

      2011年夏天,四川省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建勇家拿到政府补助2.5万元、统一基础设施4万元和3万元贴息贷款,凑足了12万,住进了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的新房子。

      房子外面是小青瓦、坡屋顶,纯正藏族传统风格,屋内空调、太阳能热水器、大屏幕液晶电视一应俱全,客厅卧室宽敞舒适,铺满草坪的院子里鲜花盛开,清爽怡人。

      “还有‘九件套’,真是太棒了!”建勇说的“九件套”,是政府送给每户的新式帐篷,里面有折叠钢丝床、太阳能照明灯、牛奶分离器、多功能组合架、提水袋、多功能组合桌、双孔钢炉、奶渣晒垫和马夹凳,不仅功能齐全,而且方便轻巧,便于游牧。

      定居以前,建勇一家靠130头牦牛过活,零星挖点贝母等药材贴补家用,定居以后,牦牛发展到320头,年轻人外出放牧,建勇老两口在家里干起了“藏家乐”。对于那些远道而来的自驾游客人而言,藏家自制的正宗酥油茶、手抓肉、藏包子、烤羊肉、青稞酒自然是不小的诱惑。再加上村里的莴笋基地,建勇家的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建勇一家的幸福生活是四川藏区变化的一个缩影。几年来,四川省民族地区“牧民定居”和“帐篷新生活”行动计划共解决9万多户、40多万民族地区牧民群众的定居问题,10万顶雪白的帐篷在川西北大草原上绽放。从牛棚子到新式帐篷,从只靠放牧到多种经营,藏区农牧民的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跨越。

      传子沟村离镇上不远,是进入黄龙、九寨沟的必经之路,多年以来就有人做旅游生意,但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2010年10月,传子沟村得到政府资助,成立了阿坝州红祥民族工艺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村委会为法人,全村村民持股。公司从事唐卡、披肩、褡裢等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其经营的藏茶园同台商合作,砖茶、普洱茶产品远销东南亚。

      “去年人均分红4000多元,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漂亮的藏族姑娘索朗拉姆告诉记者,村里有10多家“藏家乐”,旺季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她自己白天是“藏家乐”的讲解员,晚上是广场藏羌民族歌舞晚会的主持人,两项工作合起来月收入6000元。

      同传子沟村相比,上磨村离九黄机场更近,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这里的旅游业不靠家庭旅馆,而是瞄准高端市场。绿水青山环抱,野花开满原野,藏房高大敞亮,石板铺成的广场看不见一点垃圾。

      上唐精品藏寨酒店董事长张学军告诉记者,上磨村的面貌是最近两年才焕然一新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启动以来,上磨村水、电、通信设施开始完善,道路硬化、风貌整治和民居改造让从事多年酒店业的北京人张学军看到了商机的逐渐成熟。

      公司租下村里的23座房子,进行改造和精装修,招聘了近百名本地员工。由于酒店离九寨沟和黄龙都很近,通过网络订房的高端自驾游散客和会议接待订单络绎不绝。开业仅4个月就实现了收支平衡,平均月进账100多万元。

      藏族姑娘泽仁明去年7月酒店开业就在这里当服务员,每月能拿到1800元工资,丈夫做建筑工,一年也能挣五六万。泽仁明的娘家一座面积500平方米的房子,一下子拿到了5年总计20多万元的租金,而在几年前,村里的很多房子都是闲置的。

      在政府的帮扶下,许多像索朗拉姆和泽仁明这样的藏区民众不再远走他乡,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多种经营,增加财产性收入,走上了跨越式发展和快速致富的道路。

      离开传子沟,记者来到松潘县中藏医院,一位叫夏顺豹的藏民正在量血压。夏顺豹告诉记者,当地人如果生了病,多半喜欢看藏医。另外,因为参加了新农合,医药费能报销八九成。

      中藏医院院长金正文介绍说,这座崭新的医院是灾后重建项目,投入使用刚满一年,面积是老医院的3倍多,人员编制从25人增加到72人,科室、床位大幅增加,医疗设备也更先进了。还针对高原常见病开设了药物熏蒸、推拿、艾灸等中藏医特色专科。

      据统计,目前,四川藏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已到位资金20多亿元。像夏顺豹一样的新农合参保人口达161万多人,参合率达97%以上,该计划还培训了1400名乡村医生,藏区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70%以上,6000余名大骨节病人正在接受免费治疗。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疗负担的减轻,使藏羌牧民看病不难、吃药不贵、健康有保障成为现实。□陈俊宏 夏珺 董阳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