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德昌县:彝家新寨新生活

  • 2012年07月06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字体:
  •   “青山绿水小洋楼,生态家园好风光!”这是来德昌或德昌本地人对近年来德昌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彝家新寨的印象。截至目前,德昌县已有11个乡镇、40个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其中彝家新寨6个,惠及10000余户、4.2万人,投入5.2亿元,基础设施和产业培育投入7.3亿元。今年将投资3.6亿元,规划建设新村19个,其中,新建8个、改扩建11个,包含彝家新寨3个、新农村综合体2个。

      麻栗乡大坝村水井凼是近年来德昌县着力打造的彝家新寨之一,它位于县城北6公里,2007年,县委、县政府将麻栗乡大坝村列为现代烟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开展新农村示范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房风貌改造。2010年9月,该村纳入德昌河东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范围,该县以安置银厂工业集中区征地搬迁彝族农户为契机,以工业发展促进新村建设,结合彝区“三房”改造等项目,着力规划建设水井凼彝家新寨建设。

      群众自愿 统一规划

      该村在规划上充分尊重彝族群众意愿,由工业园区搬迁农户自由选择两种安置模式和3个集中安置区。按照相对集中、安全稳固、节约用地、宜于调整耕地、方便生产生活、利于今后发展的原则,科学选择新村建设地址。

      按照“三打破三提高”要求,努力将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基础改善有机结合,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公司对村庄进行高起点、高水平的统一规划设计,力求使住房、道路、休闲景观合理布局,做到依山就势、长藤串瓜、错落有致、美观大方,展现德昌民居风貌和彝族风情特色。

      住房单体设计突出川滇民居风格,综合考虑彝族群众家庭人口相对较多、特殊的民俗习惯、有利于游客入住等因素,采取2层建筑;设计上采用前庭后院,采光、通风、透气良好,美观方便实用,适应农家生活及以后发展;功能配套、分区合理、人畜分离,设计有晒台,便于休闲娱乐,配套厨房、沼气池,使用清洁能源,超前建有车库,目前可作农具室、杂物间,后院外建畜圈,保证清洁卫生。

      突出重点 “三化”联动

      在发展上,该村以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支撑临近集镇、新村建设。通过集镇和新村建设支持工业园区拆迁;通过新村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烤烟、蔬菜等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突出新村建设,新建住房42套,实施周边农房风貌改造320户。

      突出特色产业培育,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烤烟、蔬菜、畜牧产业,开展“烟—菜”、“烟—蒜”轮作,稳定农民收入;发展劳务产业,安置有能力的搬迁人员及当地群众到工业园区企业务工,解决企业用工,增加务工收入;依托螺髻山旅游开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及气候条件,发挥彝家新寨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大幅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突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在前期新建学校、村级综合活动场所,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村内道路建设、绿化美化等的基础上,新配套建设道路1.5公里,绿化公共绿地34000平方米,架设照明线路6.4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3公里,实施土地整理1247.89亩。在打造彝家新寨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全村村落民居、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机制 力促新村建设

      房屋统规联建。房屋建设实现“四个一”:统一规划,统一样式,统一风格,统一建设。在征得全体农户同意的前提下,由麻栗乡政府牵头,民主推选村民代表,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选择施工企业,落实管理队伍,监督施工质量,统一建设后,抓阄分配。

      资金封闭运行。征地拆迁补偿金额由征地拆迁户签字认可后,资金由乡政府监督,专户存储,集中统一管理;新村建设,由业主委员会负责提供每户建设投资数额,经清工结账、农户认可、工程检查验收结束后,直接由乡政府与施工单位和农户三方结算,多退少补。

      土地随人走,适度规模或流转经营。就近调剂耕地,保证搬迁农户人均耕地1亩,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租赁、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委托代耕等方式,引导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化生产。

      项目捆绑整合。采取政府补助投入,统筹捆绑工业园区拆迁、土地整理、烟草基础建设、造林绿化、新农村建设等配套项目,整体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目前,累计投入1663.72万元。

      通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打造了彝家新寨,德昌麻栗乡大坝村水井凼旧貌换新颜,村庄“靓”了起来,经济“活”了起来,农民“富”了起来,基础设施“全”了起来,公共服务“好”了起来,群众幸福生活指数“高”了起来,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最受德昌农村老百姓欢迎的实事、好事。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凉山州德昌县:彝家新寨新生活

  • 2012年07月06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青山绿水小洋楼,生态家园好风光!”这是来德昌或德昌本地人对近年来德昌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彝家新寨的印象。截至目前,德昌县已有11个乡镇、40个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其中彝家新寨6个,惠及10000余户、4.2万人,投入5.2亿元,基础设施和产业培育投入7.3亿元。今年将投资3.6亿元,规划建设新村19个,其中,新建8个、改扩建11个,包含彝家新寨3个、新农村综合体2个。

      麻栗乡大坝村水井凼是近年来德昌县着力打造的彝家新寨之一,它位于县城北6公里,2007年,县委、县政府将麻栗乡大坝村列为现代烟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开展新农村示范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房风貌改造。2010年9月,该村纳入德昌河东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范围,该县以安置银厂工业集中区征地搬迁彝族农户为契机,以工业发展促进新村建设,结合彝区“三房”改造等项目,着力规划建设水井凼彝家新寨建设。

      群众自愿 统一规划

      该村在规划上充分尊重彝族群众意愿,由工业园区搬迁农户自由选择两种安置模式和3个集中安置区。按照相对集中、安全稳固、节约用地、宜于调整耕地、方便生产生活、利于今后发展的原则,科学选择新村建设地址。

      按照“三打破三提高”要求,努力将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基础改善有机结合,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公司对村庄进行高起点、高水平的统一规划设计,力求使住房、道路、休闲景观合理布局,做到依山就势、长藤串瓜、错落有致、美观大方,展现德昌民居风貌和彝族风情特色。

      住房单体设计突出川滇民居风格,综合考虑彝族群众家庭人口相对较多、特殊的民俗习惯、有利于游客入住等因素,采取2层建筑;设计上采用前庭后院,采光、通风、透气良好,美观方便实用,适应农家生活及以后发展;功能配套、分区合理、人畜分离,设计有晒台,便于休闲娱乐,配套厨房、沼气池,使用清洁能源,超前建有车库,目前可作农具室、杂物间,后院外建畜圈,保证清洁卫生。

      突出重点 “三化”联动

      在发展上,该村以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支撑临近集镇、新村建设。通过集镇和新村建设支持工业园区拆迁;通过新村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烤烟、蔬菜等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突出新村建设,新建住房42套,实施周边农房风貌改造320户。

      突出特色产业培育,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烤烟、蔬菜、畜牧产业,开展“烟—菜”、“烟—蒜”轮作,稳定农民收入;发展劳务产业,安置有能力的搬迁人员及当地群众到工业园区企业务工,解决企业用工,增加务工收入;依托螺髻山旅游开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及气候条件,发挥彝家新寨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大幅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突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在前期新建学校、村级综合活动场所,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村内道路建设、绿化美化等的基础上,新配套建设道路1.5公里,绿化公共绿地34000平方米,架设照明线路6.4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3公里,实施土地整理1247.89亩。在打造彝家新寨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全村村落民居、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机制 力促新村建设

      房屋统规联建。房屋建设实现“四个一”:统一规划,统一样式,统一风格,统一建设。在征得全体农户同意的前提下,由麻栗乡政府牵头,民主推选村民代表,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选择施工企业,落实管理队伍,监督施工质量,统一建设后,抓阄分配。

      资金封闭运行。征地拆迁补偿金额由征地拆迁户签字认可后,资金由乡政府监督,专户存储,集中统一管理;新村建设,由业主委员会负责提供每户建设投资数额,经清工结账、农户认可、工程检查验收结束后,直接由乡政府与施工单位和农户三方结算,多退少补。

      土地随人走,适度规模或流转经营。就近调剂耕地,保证搬迁农户人均耕地1亩,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租赁、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委托代耕等方式,引导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化生产。

      项目捆绑整合。采取政府补助投入,统筹捆绑工业园区拆迁、土地整理、烟草基础建设、造林绿化、新农村建设等配套项目,整体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目前,累计投入1663.72万元。

      通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打造了彝家新寨,德昌麻栗乡大坝村水井凼旧貌换新颜,村庄“靓”了起来,经济“活”了起来,农民“富”了起来,基础设施“全”了起来,公共服务“好”了起来,群众幸福生活指数“高”了起来,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最受德昌农村老百姓欢迎的实事、好事。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