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加工贸易有“三不”——四川迈入加工贸易季(下)

  • 2012年05月0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加工贸易给四川带来什么?”4月27日,加工贸易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上,一家中央媒体发问。

      加工贸易已成为拉动我省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一季度,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5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2.8%,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分别占全省相应指标的53.2%和53.5%,均高于全省外贸增幅。

      “加工贸易是后发地区植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省商务厅厅长谢开华认为。近年来,我省以加工贸易为先导,在说“不”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引进的不仅是单个企业

      龙头带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我们进驻成都高新区时,周围还是一片空地。如今,我们的竞争对手、配套企业等大量布局在周围。”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说。

      自成都京东方建设开始,就吸引了中光电玻璃基板、法国液空特殊气体项目等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就近配套。“中游的面板企业对整个产业的拉动巨大,对上游的拉动力为1:6,对下游的拉动力更是达1:10。”

      来自成都高新区的统计显示,成都京东方的落子带来超过300亿元的产业规模,对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成都的光电显示产业链已拥有一个包括玻璃基板、背光模组、液晶面板、数码终端、3C卖场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产品从点向面扩展,产业从聚集向集群发展。“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的带动,让众多配套企业跟进,由此可见,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勃兴。”谢开华说。

      仁宝、纬创等产业龙头布局四川后,我省已引进一大批电子信息配套企业:冠捷科技追随联想入川,“散热器”大鳄奇宏科技随追仁宝入川,讯凯、联冠、尚达、宏骅等10家电子信息签约双流配套纬创……

      在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省加工贸易已成长成为内陆加工贸易新的增长极。近年来,我省加工贸易到位外资占比超过30%,引领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幅达40%,加工贸易已占全省进出口额的五成以上。

      不是单纯赚取加工费

      技术提升,本土企业提档升级

      “加工贸易绝不是仅仅赚点劳务费。”省商务厅副厅长钱锋认为,通过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我省企业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提档升级。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民机项目部部长谢玲介绍,该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承接国外航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承接国际民机部件的制造在产业链的盈利空间非常有限,产值占比也并不高,但是这种承揽为研制民机项目带来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谢玲告诉记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公司才能成为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的唯一承包商,“从来料、来图纸加工到现在能参与研制,这就是加工贸易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借鉴和提升,蓄积实力的表现。”

      高精尖技术项目如是,劳动密集型项目也是如此。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成都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大量承接国外加工贸易订单,完成积累原始资金和技术。2000年,该企业逐步淘汰量大而技术含量低的订单,成立属于自身的设计团队。近年来,公司选择性代工国际高端产品订单,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和自有销售渠道。“与国际贸易商和品牌商的接触,让企业意识到技艺和品牌的重要性,我们现在也一直坚持以研发设计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该公司总经理刘琼英说,目前,公司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从2001年的20多万美元增加到去年的5000万美元,年均增幅超过50%。

      不单为解决就业

      培育技术工人,产业增量

      一个尚志鞋业有限公司可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一个京东方可促进就业3000人,一个大型龙头代工企业可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省商务厅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加工贸易企业已吸纳就业40万人。

      近几年,我省加工贸易企业追随劳动力的步伐,开始走入乡镇,办在农民家乡。在德阳的中江、罗江,乐山的峨眉山市,以及南充的仪陇县、阆中等盆周丘陵和山区县市,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入驻,解决了当地大量的就业问题,创造了加工贸易新的惠民模式。

      去年,在南京打工5年多的自贡人李万华回到成都一家电子代工企业上班。“沿海工作的经验积累,让我在成都找工作不是问题。通过在不同企业的工作积累,我的技能也得到更大提高。”

      一方面,产业工人在加工贸易企业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满足加工贸易企业的需求也倒逼地方政府加快技术培训。

      目前,德阳已建成市级以上重点职业院校35所、全国实训基地4个,年培训中等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人,每年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达5000人以上。德阳市商务局孟英认为,加工贸易不仅仅培育了大量的技术工人,更为当地产业的发展孕育了更大潜力。□陈祎晗 本报记者 董世梅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工贸易有“三不”——四川迈入加工贸易季(下)

  • 2012年05月0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加工贸易给四川带来什么?”4月27日,加工贸易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上,一家中央媒体发问。

      加工贸易已成为拉动我省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一季度,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5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2.8%,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分别占全省相应指标的53.2%和53.5%,均高于全省外贸增幅。

      “加工贸易是后发地区植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省商务厅厅长谢开华认为。近年来,我省以加工贸易为先导,在说“不”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引进的不仅是单个企业

      龙头带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我们进驻成都高新区时,周围还是一片空地。如今,我们的竞争对手、配套企业等大量布局在周围。”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说。

      自成都京东方建设开始,就吸引了中光电玻璃基板、法国液空特殊气体项目等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就近配套。“中游的面板企业对整个产业的拉动巨大,对上游的拉动力为1:6,对下游的拉动力更是达1:10。”

      来自成都高新区的统计显示,成都京东方的落子带来超过300亿元的产业规模,对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成都的光电显示产业链已拥有一个包括玻璃基板、背光模组、液晶面板、数码终端、3C卖场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产品从点向面扩展,产业从聚集向集群发展。“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的带动,让众多配套企业跟进,由此可见,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勃兴。”谢开华说。

      仁宝、纬创等产业龙头布局四川后,我省已引进一大批电子信息配套企业:冠捷科技追随联想入川,“散热器”大鳄奇宏科技随追仁宝入川,讯凯、联冠、尚达、宏骅等10家电子信息签约双流配套纬创……

      在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省加工贸易已成长成为内陆加工贸易新的增长极。近年来,我省加工贸易到位外资占比超过30%,引领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幅达40%,加工贸易已占全省进出口额的五成以上。

      不是单纯赚取加工费

      技术提升,本土企业提档升级

      “加工贸易绝不是仅仅赚点劳务费。”省商务厅副厅长钱锋认为,通过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我省企业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提档升级。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民机项目部部长谢玲介绍,该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承接国外航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承接国际民机部件的制造在产业链的盈利空间非常有限,产值占比也并不高,但是这种承揽为研制民机项目带来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谢玲告诉记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公司才能成为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的唯一承包商,“从来料、来图纸加工到现在能参与研制,这就是加工贸易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借鉴和提升,蓄积实力的表现。”

      高精尖技术项目如是,劳动密集型项目也是如此。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成都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大量承接国外加工贸易订单,完成积累原始资金和技术。2000年,该企业逐步淘汰量大而技术含量低的订单,成立属于自身的设计团队。近年来,公司选择性代工国际高端产品订单,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和自有销售渠道。“与国际贸易商和品牌商的接触,让企业意识到技艺和品牌的重要性,我们现在也一直坚持以研发设计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该公司总经理刘琼英说,目前,公司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从2001年的20多万美元增加到去年的5000万美元,年均增幅超过50%。

      不单为解决就业

      培育技术工人,产业增量

      一个尚志鞋业有限公司可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一个京东方可促进就业3000人,一个大型龙头代工企业可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省商务厅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加工贸易企业已吸纳就业40万人。

      近几年,我省加工贸易企业追随劳动力的步伐,开始走入乡镇,办在农民家乡。在德阳的中江、罗江,乐山的峨眉山市,以及南充的仪陇县、阆中等盆周丘陵和山区县市,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入驻,解决了当地大量的就业问题,创造了加工贸易新的惠民模式。

      去年,在南京打工5年多的自贡人李万华回到成都一家电子代工企业上班。“沿海工作的经验积累,让我在成都找工作不是问题。通过在不同企业的工作积累,我的技能也得到更大提高。”

      一方面,产业工人在加工贸易企业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满足加工贸易企业的需求也倒逼地方政府加快技术培训。

      目前,德阳已建成市级以上重点职业院校35所、全国实训基地4个,年培训中等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人,每年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达5000人以上。德阳市商务局孟英认为,加工贸易不仅仅培育了大量的技术工人,更为当地产业的发展孕育了更大潜力。□陈祎晗 本报记者 董世梅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