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业厅小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四川小熊猫濒危
种群在邛崃、凉山、大小相岭等山系锐减
小熊猫是大熊猫重要的伴生和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动物之一,仅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中国是小熊猫集中分布区,四川省小熊猫分布区又是我国小熊猫自然分布的核心种群,也是唯一和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同域分布的区域。其中,小熊猫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西藏、云南高黎贡山西北部至怒江以西的地区,而我国特有的川西亚种,仅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北缘的邛崃、凉山、大小相岭、大雪山及沙鲁里山等山系。
“小熊猫是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之一,研究四川的小熊猫及其生存环境,对濒危物种的地理分布和系统演化等具有重要价值。”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介绍,受生态环境片段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我省小熊猫种群数量锐减,各分布区之间已呈现相互隔离的状态,小熊猫面临生存危机。据调查,我省小熊猫分布区内,不少地区已开发为农区或沦为荒地,加之森林被长期过度砍伐,小熊猫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近代曾广泛分布小熊猫的岷山山系东南麓,由于修路和农垦等人为活动增加,小熊猫数量已大为减少。
邛崃山系小熊猫生存状况更不乐观,不仅栖息地大面积被人类活动破坏,还常遭猎捕,小熊猫已处于濒危状态。在大小相岭和凉山等南方分布区,小熊猫虽尚有一定数量,但盗捕、盗卖行为猖獗,一些乡民捕捉、暂养和运输小熊猫的行为粗放,导致小熊猫死亡率高,严重破坏了这一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同时,犬瘟热等恶性传染病和10多种寄生虫病也威胁着小熊猫种群,死亡率居高不下。
小熊猫是一种传统毛皮兽,上世纪80年代,裘皮商店一度大批出售小熊猫裘皮。受利益驱动,有人在野外大量捕获小熊猫,对小熊猫种群构成严重威胁。据统计,1953年至今,已有2000余只小熊猫在野外被捕捉,其中100余只作为国际间动物园交流运往国外。
如何保护濒于灭绝的小熊猫?省林业厅调研认为,除了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外,建立大型培育基地是保护小熊猫最有效的手段。
3-5年繁育至100只
让小熊猫种群在基地达到自我维持种群水平
省林业厅决定建立“四川省林业厅小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后,将研究中心落户位于成都市三环路外侧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基地1987年建成以来,20多年没有从野外引入一只大熊猫种源,依靠科技进步攻克了大熊猫繁殖育幼、疾病防治、遗传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难关,使基地圈养大熊猫保有数由最初的6只增长至目前的108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小熊猫繁育,可借鉴大熊猫繁育取得的丰富经验。据基地动物管理部主管吴孔菊介绍,基地1992年从野外抢救10只小熊猫,进行人工繁育,后来又引进省内其它生态环境片段的小熊猫,通过更换血缘促进优生优育,目前基地已拥有64只小熊猫。
“小熊猫处于濒危状态,首要任务是提高其种群数量。”吴孔菊介绍,基地的小熊猫种群64只,是全国最大的小熊猫人工圈养种群。“小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借助基地的科研力量开展小熊猫相关的繁育计划,在现有种群64只的基础上,未来3-5年发展到100只左右规模,达到可基本自我维持的种群。
小熊猫在基地的生活环境如何?4月28日,我们在基地看到,小熊猫三五成群地在植被丰富的活动场上玩耍。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小熊猫兽舍和活动场,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小熊猫新馆投入使用后,极大改善了小熊猫饲养管理条件。据介绍,平均7-8只小熊猫的共同生活场地达600平方米,还不包括树上的活动空间,可谓“住房宽敞”。小熊猫产房用玻璃与游人隔离,一只怀孕小熊猫入住50-60平方米单间,每胎产子1-3只,育幼时还可带着小宝宝到外面50-60平方米的活动场去玩耍。
基地占地106公顷,大部分为山坡地,且地形崎岖、植被丰茂,足以安全隐蔽地容纳100只以上的小熊猫圈养种群。此外,基地在都江堰玉堂镇马家沟还拥有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的“大熊猫野放研究中心”,其拓展面积可达5平方公里,将来还可作为小熊猫的野放研究实验地,为小熊猫迁地保护提供了有力保证。
解决繁育疾防难题
提高小熊猫“动物福利”
张志和介绍,能否持续繁育小熊猫种群,需要动物生态学、保护遗传学、营养学、疫源疫病等多学科的支撑。
“小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依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已拥有一批珍稀濒危动物研究团队。未来还将吸引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来四川,重点研究小熊猫繁育和疾病防治、小熊猫生态学等,力争通过3-5年的重点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研究平台和基地。
基地是科研机构,也是供游人观赏的景区,小熊猫繁育遭遇一些挑战。据吴孔菊介绍,在动物学上,小熊猫和大熊猫都属于食肉目,虽然他们吃竹子、竹笋等杂食,但育幼时仍具有食肉动物特性,比如受到惊扰、闻到异味、听到异声等,有可能吃掉、咬死幼崽等。“小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将利用直接观察和实时视频监控系统,了解影响小熊猫种群特征、动态变化的因素,研究如何改进人工补食技术,调整群体结构和食物供应等管理对策,提高小熊猫繁殖率。
小熊猫繁育,还面临疾病防控难题。“动物疾病‘防重于治’,犬瘟热等疾病一旦爆发,很难救治。”“小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将对以小熊猫为主的野生动物的营养性疾病、流行性疾病进行长期监测、监控,掌握致病机理以及发病规律,探寻防治措施。
目前,基地已模拟原生态环境,建立了植被丰茂的小熊猫兽舍。“小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将开展小熊猫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掌握更多小熊猫生物信息,使人工兽舍的模拟更接近原生态环境,包括植被、巢穴、伴生动物的引进等。“把小熊猫吃的、用的、耍的都带进来,提高‘动物福利’。”基地将来还可能引进小熊猫的伴生动物川金丝猴,让小熊猫生活得更自然、更快乐。
动物种群规模如超过环境容量,将面临“种群压力”,动物将自动调整生殖周期,不发情、不产子。“专家将对小熊猫活动区域的环境容量和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估,研究基地小熊猫的种群特征等。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将开展小熊猫种群遗传管理,建立和完善小熊猫谱系的技术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圈养小熊猫谱系。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