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基本建立“七有”防灾减灾体系
完善灾害预警机制。2009年,我省在原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基础上,改组设立四川省减灾委员会,省减灾委办公室设在民政厅。省减灾委办公室以险情预警和灾情会商为平台,在国土、水利、交通、农业、气象等多个部门之间建立了信息联动机制,初步实现了各类信息参数共享,及时将天气预警预报信息传递到县、乡、村、组、户和相关施工单位。
加快技术保障建设。汶川地震后,我省将“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该体系运用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等高新技术和互联网、3G电话等现代化手段,可完成四级应急指挥体系的互联互通,并与国家减灾中心、省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专业机构已有资源和系统紧密衔接,在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做到反应快速、资料详尽、讯息及时、命令通畅。
积极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我省对市(州)、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目前,布局合理、有灾能避、平灾结合、覆盖全省的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已形成。
加快救援队伍建设步伐。我省加强部门协调、整合各方力量,目前,以1800余支161800人的县级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为主体,以54支6200人的省、市级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为骨干,144支68000人的志愿者队伍为补充,装备优良、布局合理、服务全川、应对灾种齐全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形成。
着力构建救灾物资储备网络。通过几年的努力,随着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0个市(州)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09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1000余个县(区)民政部门在自然灾害多发乡镇和边远村落建立的救灾物资储备点陆续投入使用,“立足中心、覆盖全川、辐射西南”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已建成。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