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关于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

  • 2011年09月2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 

      (2011年9月22日)



      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要时刻,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认真贯彻实施《规划》,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全省各区域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抢抓重大发展战略机遇

      (一)重大机遇时不我待。当前及今后5至10年,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加快推动四川藏区跨越式发展,大力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积极扶持川陕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秦巴山区、大小凉山扶贫开发,进一步促进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特别是将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确立了 “一中心一基地三区”(即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的战略定位,为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有利于全省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集聚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有利条件基本具备。经过10年西部大开发和“十一五”的发展,特别是近3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面向好、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主动作为、川渝合作进入新阶段,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进入发展振兴阶段,我省藏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总体稳定,攀西地区加速发展、战略资源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民生显著改善、发展不断加快,全省已站在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各地、各部门要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成渝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乘势而上、蓄势突破,击鼓奋进、跳起摸高,努力推动成渝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全省各区域协调发展。

      二、推动成渝经济区率先发展

      (三)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纳入《规划》的地区,要紧紧抓住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作为、深化合作,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三区”,全力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在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全面实现目标任务。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确保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万元,城镇化率达到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8∶1,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万元,城镇化率达到60%,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五)明确实施工作重点。围绕《规划》提出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即成都、重庆发展核心和沿长江、成绵乐、成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快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强化成都发展核心,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做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依托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和渝广达发展带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壮大成渝通道发展轴;加强川渝毗邻地区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促进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发展。总结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并逐步推广到成渝经济区全域,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成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促进川南城市群发展,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重大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保障能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全面融入全球现代产业协作和市场体系。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加快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机制、聚集资源、突出效益、引领示范”的要求,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分区,遵循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和优势产业基地及新川创新科技园等重要平台,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建成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形成我省加快发展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七)着力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提升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的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强化与省内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与良性互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共建共享,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和要素合理流动,统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对攀西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实现发展新跨越与社会和谐稳定。

      三、促进攀西地区加快发展

      (八)积极培育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攀西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等重大机遇,充分依托钒钛、稀土、水能、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积极利用成渝经济区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资源,深度合作,共赢发展,建设全省南向国际大通道和向南、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九)努力建设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以国家批复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契机,充分借助国家力量,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进攀西钒钛稀土产业优化升级,壮大产业集群,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和水电能源开发基地。

      (十)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彝区。全面实施《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彝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川委发〔2010〕15号)及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稀有金属深加工、新能源、特色农业和阳光旅游,积极推进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全面推进大小凉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加快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规划建设“彝家新寨”,积极倡导并推广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四、支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十一)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巴中、达州、广元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和扶持川陕革命老区发展等重大机遇,坚持加快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全省北向发展的交通枢纽、经济走廊和开放门户。到2015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二)加快川陕革命老区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川陕革命老区专项政策,设立省级革命老区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保护红色遗产,传承红色文化。坚持“输血”扶持和增强“造血”功能并举,充分利用老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天然气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红色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推动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大力推进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自力更生紧密结合,全面对接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衔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不断改善贫困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五、加快藏区跨越发展

      (十四)全面实施藏区发展战略。我省藏区要紧紧抓住中央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藏区长治久安。到2015年,财政保障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初具规模,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建成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藏区。

      (十五)集中解决制约藏区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按照中央要求,用3至5年的时间,把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推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等藏区民生工程建设,加快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城镇和新农(牧)村建设,加快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增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培育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水电等具有藏区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合作互动,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大力提升藏区自我发展能力。

      (十六)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加快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及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结合起来,加快州、县、乡、村基层政权和政法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对藏传佛教寺庙坚持政府依法管理与寺庙内部民主管理、群众监督管理相结合,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建立健全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内对口帮扶机制。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十七)明确工作要求。抓紧出台贯彻《规划》的实施意见和责任分工方案,制定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规划和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尽快批复支持四川藏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规划、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争取国家出台扶持川陕革命老区的专项政策,加快制定我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制定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实施意见,将国家的各种支持政策措施集成转化为相关工作方案,并分解细化到年度工作计划认真落实,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八)落实责任主体。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找准工作切入点,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工作主体。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实施《规划》为契机,结合各自的发展机遇、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主动性,推动各区域加快发展,促进全省协同共进。省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强化保障措施,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和推进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十九)动员全社会参与。要加大《规划》的学习宣传力度,营造以成渝经济区建设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抓好招大引强、招资引智工作,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投身成渝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二十)强化政策和项目支撑。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梳理国家相关政策和重大项目,分类逐项推进落实。要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工作联系与跟踪衔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把项目作为支撑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快推进一批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和项目的叠加效应。

      (二十一)建立协调联动推进机制。

      主动加强与重庆市的合作,完善川渝两省(市)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建立省内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分享。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机制,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确保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 暴雨将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

  • 2011年09月27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 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 

      (2011年9月22日)



      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要时刻,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认真贯彻实施《规划》,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全省各区域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抢抓重大发展战略机遇

      (一)重大机遇时不我待。当前及今后5至10年,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加快推动四川藏区跨越式发展,大力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积极扶持川陕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秦巴山区、大小凉山扶贫开发,进一步促进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特别是将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确立了 “一中心一基地三区”(即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的战略定位,为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有利于全省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集聚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全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有利条件基本具备。经过10年西部大开发和“十一五”的发展,特别是近3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面向好、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主动作为、川渝合作进入新阶段,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进入发展振兴阶段,我省藏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总体稳定,攀西地区加速发展、战略资源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民生显著改善、发展不断加快,全省已站在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各地、各部门要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成渝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乘势而上、蓄势突破,击鼓奋进、跳起摸高,努力推动成渝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全省各区域协调发展。

      二、推动成渝经济区率先发展

      (三)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纳入《规划》的地区,要紧紧抓住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作为、深化合作,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三区”,全力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在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全面实现目标任务。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确保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万元,城镇化率达到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8∶1,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万元,城镇化率达到60%,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五)明确实施工作重点。围绕《规划》提出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即成都、重庆发展核心和沿长江、成绵乐、成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快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强化成都发展核心,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做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依托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和渝广达发展带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壮大成渝通道发展轴;加强川渝毗邻地区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促进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发展。总结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并逐步推广到成渝经济区全域,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成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促进川南城市群发展,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重大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保障能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全面融入全球现代产业协作和市场体系。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加快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机制、聚集资源、突出效益、引领示范”的要求,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分区,遵循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和优势产业基地及新川创新科技园等重要平台,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建成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形成我省加快发展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七)着力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提升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的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强化与省内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与良性互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共建共享,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和要素合理流动,统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对攀西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实现发展新跨越与社会和谐稳定。

      三、促进攀西地区加快发展

      (八)积极培育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攀西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等重大机遇,充分依托钒钛、稀土、水能、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积极利用成渝经济区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资源,深度合作,共赢发展,建设全省南向国际大通道和向南、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九)努力建设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以国家批复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契机,充分借助国家力量,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进攀西钒钛稀土产业优化升级,壮大产业集群,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和水电能源开发基地。

      (十)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彝区。全面实施《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彝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川委发〔2010〕15号)及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稀有金属深加工、新能源、特色农业和阳光旅游,积极推进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全面推进大小凉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加快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规划建设“彝家新寨”,积极倡导并推广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四、支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十一)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巴中、达州、广元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和扶持川陕革命老区发展等重大机遇,坚持加快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全省北向发展的交通枢纽、经济走廊和开放门户。到2015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二)加快川陕革命老区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川陕革命老区专项政策,设立省级革命老区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保护红色遗产,传承红色文化。坚持“输血”扶持和增强“造血”功能并举,充分利用老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天然气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红色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推动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大力推进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自力更生紧密结合,全面对接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衔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不断改善贫困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五、加快藏区跨越发展

      (十四)全面实施藏区发展战略。我省藏区要紧紧抓住中央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藏区长治久安。到2015年,财政保障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初具规模,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建成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藏区。

      (十五)集中解决制约藏区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按照中央要求,用3至5年的时间,把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推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等藏区民生工程建设,加快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城镇和新农(牧)村建设,加快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增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培育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水电等具有藏区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合作互动,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大力提升藏区自我发展能力。

      (十六)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加快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及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结合起来,加快州、县、乡、村基层政权和政法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对藏传佛教寺庙坚持政府依法管理与寺庙内部民主管理、群众监督管理相结合,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建立健全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内对口帮扶机制。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十七)明确工作要求。抓紧出台贯彻《规划》的实施意见和责任分工方案,制定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规划和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尽快批复支持四川藏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规划、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争取国家出台扶持川陕革命老区的专项政策,加快制定我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制定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实施意见,将国家的各种支持政策措施集成转化为相关工作方案,并分解细化到年度工作计划认真落实,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八)落实责任主体。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找准工作切入点,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工作主体。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实施《规划》为契机,结合各自的发展机遇、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主动性,推动各区域加快发展,促进全省协同共进。省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强化保障措施,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和推进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十九)动员全社会参与。要加大《规划》的学习宣传力度,营造以成渝经济区建设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抓好招大引强、招资引智工作,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投身成渝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二十)强化政策和项目支撑。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梳理国家相关政策和重大项目,分类逐项推进落实。要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工作联系与跟踪衔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把项目作为支撑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快推进一批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和项目的叠加效应。

      (二十一)建立协调联动推进机制。

      主动加强与重庆市的合作,完善川渝两省(市)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建立省内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分享。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机制,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确保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 暴雨将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