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千多万灾区百姓 扛起民族灾难在阳光下不懈前行

  • 2011年05月12日 00时00分
  • 来源: 人民网
  • 【字体:
  • 播报
  •   “5·12”汶川大地震,将满三周年。

      大灾大恸之后的三周年,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国人向有为孝亲亡灵守制三年的习俗。古人以为,出生三年方能脱离父母怀抱,因此,亲人亡故也要服丧三年,按礼制约束衣食住行,三年后生活方一切如常。那么,深创巨痛的川西北,会否在三年之后一切如常?

      汶川大地震,将那个安逸得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川西北,变成了失火的天堂。近10万条瞬间沉埋的生命,包括5000余个孩子,将迎来他们的三周年祭日,等待亲人们的一炷心香;而多达4500余万的受灾百姓,正渐次走出既有痛又有爱的灾民生活。

      这三年,灾区百姓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小郎铮从幼儿园新生变成一年级小学生;地震后新生的孩子,会跑会说话会安慰偶尔失神的双亲了;从地球上被残忍抹去的北川县城,也已经异地新生……

      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历史上就多灾多难。自然灾害往往是对国家政权的价值体系、行政效率、综合国力以及吏治好坏的严峻考验。过去每遇灾难,升斗小民的命运就极其悲惨,“仍岁凶荒,人饥为盗”几成常态,而这一次的汶川救援与灾后重建,以举国体制、对口支援扶助灾区,创造了奇迹般的汶川速度,令世界惊叹。

      然而,无论多么无私的援助,也无法替代个体灾民失去家园、亲人离散的痛楚。从废墟中雄起,重塑新的生活,新的生命,新的家园,最终还是要靠灾民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区百姓每一个人的个人命运,因此和国运息息相关。

      从人民网记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一个个普通灾民的三年生活实录。他们朴实坚忍,淡定安祥,知足常乐。失去儿子的,又添了饱受娇宠的女儿;失去伴侣的,如今又重组家庭,重新浮出絮语与笑声;失去健全身体的,艰难却又坚强地适应着残疾人生活;孩子们为了升学目标在一个又一个的课外培训班奔波,按高标准建设的北川中学成了最新的“名校”被趋之若鹜;川菜馆子里人头攒动,食客们纷纷向喷香的佳肴伸出筷子,长辈们又在新县城街边支起了麻将桌自娱自乐,入夜,紧闭的窗户里传出川人特有的夫妻嘲谑甚至对吵……

      尽管川西北的百姓还不能完全从当下的生活中抹掉“灾区”与“灾民”身份,但是,新生活已经开始,平凡,甚至平俗,却让人感动。中国人的韧性与坚强,不独体现在大灾袭来舍己救人的那一刻,也体现在“可乐男孩”的川式幽默之中,还体现在众多川人迅速复原的平俗生活之中。

      灾难面前,失亲之后,川人的忍耐与淡定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深刻地诠释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何以始终屹立不倒、薪火相传。那是因为,最底层的百姓,也往往拥有最坚韧的品格,他们在灾难中磨砺出了异乎寻常的对苦难的耐受力和凝聚力。有了这样的百姓,我们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从苦难、从血迹里站起来,蹒跚地走下去。苦难中成长的民族,是最坚强的民族;苦难中长大的孩子,也一定是最坚强的孩子。

      不过,坚强,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我们的关注与关爱,应该在三周年之后走向持续与深入,特别是灾民中的大多数,隐身于记者的镜头之外,甚至也不在易于被外人邂逅的大中城市或交通要道。很多苦难还来不及或根本不愿或没有渠道为人所知。比如,光是北川县,就有1000多人因地震造成不同程度残疾,其中孩子的比重很大,而他们并不能像幸运的“芭蕾女孩”李月那样受人瞩目,也有人的生活还十分艰难。

      当年地震过后,记者众多,偶一撷取的画面,会让主人公一夜成名,如敬礼娃娃和可乐男孩。而未能进入记者视野的灾民,特别是残疾人以及失亲家庭,所得到的关爱、捐赠与资源,就天差地别。有专家说,灾区应急心理援助已经结束。看了这话,有点起急,或许“应急”式的心理援助与物质援助可以结束,但是灾区百姓需要的关爱却永远不能“下岗”。这种关爱,不是寻常意义的送钱送吃送温暖,而是一种长效的救灾与重建家园、重塑受灾百姓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制度,不但让4500万灾民都衣食无忧,更对未来、对社会公平正义抱有充盈而乐观的希望。

      是的,4500万!且让我们向这个庞大而默默地扛起民族灾难、在阳光下不懈行走的群体,致以最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千多万灾区百姓 扛起民族灾难在阳光下不懈前行

  • 2011年05月12日 00时00分
  • 来源: 人民网
  •   “5·12”汶川大地震,将满三周年。

      大灾大恸之后的三周年,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国人向有为孝亲亡灵守制三年的习俗。古人以为,出生三年方能脱离父母怀抱,因此,亲人亡故也要服丧三年,按礼制约束衣食住行,三年后生活方一切如常。那么,深创巨痛的川西北,会否在三年之后一切如常?

      汶川大地震,将那个安逸得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川西北,变成了失火的天堂。近10万条瞬间沉埋的生命,包括5000余个孩子,将迎来他们的三周年祭日,等待亲人们的一炷心香;而多达4500余万的受灾百姓,正渐次走出既有痛又有爱的灾民生活。

      这三年,灾区百姓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小郎铮从幼儿园新生变成一年级小学生;地震后新生的孩子,会跑会说话会安慰偶尔失神的双亲了;从地球上被残忍抹去的北川县城,也已经异地新生……

      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历史上就多灾多难。自然灾害往往是对国家政权的价值体系、行政效率、综合国力以及吏治好坏的严峻考验。过去每遇灾难,升斗小民的命运就极其悲惨,“仍岁凶荒,人饥为盗”几成常态,而这一次的汶川救援与灾后重建,以举国体制、对口支援扶助灾区,创造了奇迹般的汶川速度,令世界惊叹。

      然而,无论多么无私的援助,也无法替代个体灾民失去家园、亲人离散的痛楚。从废墟中雄起,重塑新的生活,新的生命,新的家园,最终还是要靠灾民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区百姓每一个人的个人命运,因此和国运息息相关。

      从人民网记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一个个普通灾民的三年生活实录。他们朴实坚忍,淡定安祥,知足常乐。失去儿子的,又添了饱受娇宠的女儿;失去伴侣的,如今又重组家庭,重新浮出絮语与笑声;失去健全身体的,艰难却又坚强地适应着残疾人生活;孩子们为了升学目标在一个又一个的课外培训班奔波,按高标准建设的北川中学成了最新的“名校”被趋之若鹜;川菜馆子里人头攒动,食客们纷纷向喷香的佳肴伸出筷子,长辈们又在新县城街边支起了麻将桌自娱自乐,入夜,紧闭的窗户里传出川人特有的夫妻嘲谑甚至对吵……

      尽管川西北的百姓还不能完全从当下的生活中抹掉“灾区”与“灾民”身份,但是,新生活已经开始,平凡,甚至平俗,却让人感动。中国人的韧性与坚强,不独体现在大灾袭来舍己救人的那一刻,也体现在“可乐男孩”的川式幽默之中,还体现在众多川人迅速复原的平俗生活之中。

      灾难面前,失亲之后,川人的忍耐与淡定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深刻地诠释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何以始终屹立不倒、薪火相传。那是因为,最底层的百姓,也往往拥有最坚韧的品格,他们在灾难中磨砺出了异乎寻常的对苦难的耐受力和凝聚力。有了这样的百姓,我们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从苦难、从血迹里站起来,蹒跚地走下去。苦难中成长的民族,是最坚强的民族;苦难中长大的孩子,也一定是最坚强的孩子。

      不过,坚强,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我们的关注与关爱,应该在三周年之后走向持续与深入,特别是灾民中的大多数,隐身于记者的镜头之外,甚至也不在易于被外人邂逅的大中城市或交通要道。很多苦难还来不及或根本不愿或没有渠道为人所知。比如,光是北川县,就有1000多人因地震造成不同程度残疾,其中孩子的比重很大,而他们并不能像幸运的“芭蕾女孩”李月那样受人瞩目,也有人的生活还十分艰难。

      当年地震过后,记者众多,偶一撷取的画面,会让主人公一夜成名,如敬礼娃娃和可乐男孩。而未能进入记者视野的灾民,特别是残疾人以及失亲家庭,所得到的关爱、捐赠与资源,就天差地别。有专家说,灾区应急心理援助已经结束。看了这话,有点起急,或许“应急”式的心理援助与物质援助可以结束,但是灾区百姓需要的关爱却永远不能“下岗”。这种关爱,不是寻常意义的送钱送吃送温暖,而是一种长效的救灾与重建家园、重塑受灾百姓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制度,不但让4500万灾民都衣食无忧,更对未来、对社会公平正义抱有充盈而乐观的希望。

      是的,4500万!且让我们向这个庞大而默默地扛起民族灾难、在阳光下不懈行走的群体,致以最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