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重建给了规划师实现理想的最佳平台”——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

  • 2011年04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伴随北川新县城的基本建成,承担新县城规划设计和技术总协调角色的国家级规划设计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一年前,记者专访中规院院长李晓江,揭秘众多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细节。那时的他一到北川,便迫不及待地在县城的各个角落转悠,查看每一幢建筑是否符合规划要求。一年后,再访李晓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等待,他依然忙碌:一个月时间飞南疆、上玉树,往返成都、重庆,为商讨两江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奔忙,为绵安北城市群把脉。这次采访,李晓江更多的是对北川新县城建设的得失判断。而这些经验总结,将通过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深远地影响中国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发展。

      1、300多名中规院规划师的努力,变成美好的现实

      记者:将近3年来,您和您的团队一直在为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努力。如今,一座新县城拔地而起,回望过去的3年,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李晓江:在北川的3年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我觉得我的感受大体可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2008年5月到2009年5月,用一个词概括心情就是“焦虑”。2008年5月19日,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派,中规院首批队伍抵达绵阳,当天下午来到被地震摧毁的北川老县城,当晚我们就决定启动北川新县城的选址工作。听到北川群众“家不像家,县不成县”的呼声,我们很焦虑,很难受。我们紧急对擂鼓、永安、桑枣、安昌、安昌东南等5处备选地点进行论证,并在当年5月底完成选址论证报告初稿。从安全性、环境承载能力、未来发展条件等多方面考虑,我们建议新县城选址安昌镇东南。但因北川重建是跨行政区异地重建,涉及到复杂的行政程序,经历了多次的专家论证,2009年2月,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北川新县城跨行政区选址,北川新县城也正式拉开建设的序幕。2008年11月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启动以后,我们集中了全院的优势力量,并且聘请多位院士和知名规划设计专家参与论证,经过3个月的努力,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了北川新县城的总体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中规院义务承担的。我们觉得,这是规划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随后我们编制完成了一系列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相关政策研究。

      第二阶段,2009年5月到2010年底,是北川新县城建设高峰期。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当时状态可以用“紧张”一词来概括。这包括时间意义的紧张,也包括对建设效率忐忑不安的紧张。山东负责大部分新县城建筑的援建工作,他们推进的速度非常快,国家提出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北川老百姓的期望也很高,所以我们一直处在非常紧张的工作中。

      北川新县城建设要求很高,这样集中的大规模重建工程没有实践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团队是不行的。按照以往的惯例,负责规划的团队往往并不参与后期的实施建设。而北川在地震中损失很大,没有完整的建设技术力量,绵阳和北川希望我们继续承担规划实施全过程的技术协调工作,山东对口援建方也支持这一方案,中规院成立了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指挥部,担负起新县城建设技术总协调的角色。在所有对口援建的县市中,唯独北川新县城由第三方担任规划设计和技术协调工作。

      对于中规院来讲,北川新县城这样的重建规划是第一次碰到,没有经验,在尝试和探索很多做法时,难免出现矛盾和摩擦。每次有矛盾的时候我们就特别着急,怕影响效率,怕耽误进度。因为是第一次,我们的规划和设计将来能不能完整地在建筑中体现出来?会不会被老百姓接受?这些都让我们忐忑不安。为了保证新县城各项工程高水平、高质量,我们依靠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国内几十家著名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建筑、市政、景观设计。在绵阳北川新县城工程建设指挥部、山东省援川工作前线指挥部的支持下,形成三个指挥部相互协调工作机制,共同推动了新县城建设的优质、高效进行。

      2010年底到现在是第三个阶段,随着山东援建队伍的撤离,随着北川的老百姓摇号分房,听到各方对新县城的评价很高,我们的心里踏实了许多。这个阶段的心情可以概括为“欣慰”。去年腊月二十九,北川新县城开城,我们走访了一些搬进新居的老百姓,看到他们结束了两年多的板房生活的艰辛,接受了新县城全新的城市与居住环境,我们心安了许多。三年来,北川新县城建成了五平方公里市政设施齐全的建设用地,建成了180多万平方米700多幢各类建筑,建成了两个多平方公里的公园绿地,种植了7万多棵树木……300多名中规院员工的努力变成了美好的现实。但新县城毕竟刚刚投入使用,这个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启动了北川“后重建”时期的研究与规划工作,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一直在跟进,不断寻找答案。

      2、中规院和北川已不可分离,还将参与北川后重建时代的发展

      记者:新北川县城在获得各方高度评价的同时也面临一些质疑,主要集中在新县城道路的设计太窄、停车位不足,您如何看待?

      李晓江:在北川新县城的设计中,我们对交通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交通发展证明,交通的顺畅与否不是取决于道路的宽度,而是取决于单位面积内道路的密度和长度。因此,结合北川的情况,我们设计了新县城窄道路、密路网的路网结构。同时,我们倡导“慢行”的交通方式,为北川规划建设了一个完备、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居民下班走上十来分钟就可以到家,不一定都开车。同时,我们规划建设了大量的小区停车位和次干路路边停车位,以提高道路利用效率。

      当初我们在做北川的规划时,考虑到了未来的北川新县城旅游业将是其重要的产业支撑。但现在来看,当时我们做的预测有些保守,新县城在节日期间的旅游观光的情况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准备在今年的“五一”、国庆等时间节点,对北川新县城的人流量和车流量做一些仔细深入的调查和测算,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一版的北川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等方式找到一条适合的解决之道。

      必须要说的是,中规院和北川已是不可分离。北川新县城虽然建成了,中规院与北川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正在酝酿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北川新县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参与北川后重建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启动北川5年振兴及长远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北川发展继续作出贡献。3年来,中规院伴随着北川走过来,共同创造了全新的城镇。我们很欣慰,灾后重建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当中也有中规院的一份努力。

      3、参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经历了一次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洗礼

      记者:在四川的3年,中规院有什么收获?北川重建的经验对今后的灾后重建有哪些借鉴意义?

      李晓江:在援建过程中,我一直说两句话。一句话是北川新县城的重建成果是几十个规划设计单位、山东援建者及绵阳、北川干部群众的集体成就,另一句话是中规院参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我们的收获远远大于我们的付出。

      第一个收获是中规院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责任感大大增强。中规院有300多人直接参加了北川的重建工作,他们同灾区人民同甘共苦,他们在为灾区工作的同时,得到了理解、信任和帮助,受到了呵护、关心与感动,经历了一次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洗礼。

      第二个收获是重建给了规划师实现理想的最佳平台。我一直跟我们的规划师说,要把灾区人民的梦想当做我们的理想。这个机会很难得,在灾区工作的规划师会特别有成就感,因为他们靠自己的知识、技术帮助了当地的百姓,得到了百姓的尊重。

      第三个收获是我们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工作方法,我称它为全过程现场服务。在北川,我们向老百姓请教,只有通过和老百姓交流,才能发现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前提倡“规划先行”,现在根据我们的经验,我倒认为应该是“规划伴行”,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看起来有多美的规划,而是一个老百姓真正可以接受的规划、一个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的城市。北川新县城建设中,中规院作为第三方必须参与每一项工作,保证每一幢建筑都忠实于整体风格。

      因为有了北川重建的经验,我们的队伍在玉树地震当天就与青海省建设厅取得联系,震后第三天就到达玉树灾区,提出的每一项建议都具有针对性。我们对玉树重建总体规划也有了更多的底气。我们现在有20多位规划人员常驻玉树,玉树的城镇重建规模将比汶川特大地震中任何一个县城的体量都要大,也有非常大的差别,但我们有了北川重建的经历,一定能把玉树的重建做好。

      目前,舟曲也有部分需要异地重建,我们应用北川的经验,完成了舟曲峰迭新区的规划。北川的工作经历,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灾后重建的启示。

      4、四川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期,要更加注重规划工作

      记者:这几年四川的城镇化进入加快发展时期,从规划角度上来说,您有什么建议?

      李晓江:2008年后,西部地区城镇的发展很快。这种高速度的发展体现在各级城市层面上,包括像成都这样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也包括绵阳、德阳在内的重要二级城市。我个人认为,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灾后重建基本完成的大背景下,四川省各级城市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快速发展以产业、工业化为先导,以提升城市功能为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时期的四川应该更加注重规划工作,因为规划是统筹安排城乡各项资源的重要抓手和工具。

      另外,我个人比较关注四川省这几年一大批县级城市的发展速度惊人,比如安县、江油、乐至、安岳等县城与县级市,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和沿海打工族进入县城,县城的房地产业、公共服务业、商业服务快速发展。

      规划要服务于民生。我个人的看法是,首要的是要规划好县城一级的城市。县级城市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农村群众都有改善生活的需求,而县城拥有全县最好的医疗、教育等资源,跟大城市相比,进入县城的门槛又相对较低,特别适合老百姓的生活和发展。

      另一方面,规划过程中还必须注重文化和特色的问题。四川是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区,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舍弃掉。中规院在北川的工作,一方面是完成灾后重建规划,一方面我们也念念不忘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在不断地努力和尝试。

      人物名片

      李晓江

      1955年生。1984年12月进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在城市经济研究所、深圳分院、城市规划二所、汕头分院、城市交通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规划委员会咨询组织专家、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上海市政府规划委员会专家顾问。

      核心观点

      ◎我们一直在思考北川新县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去年下半年就启动北川“后重建”时期的振兴及长远发展规划研究工作。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看起来有多美的规划,而是一个老百姓真正可以接受,可以安居乐业的新城市。

      ◎规划要服务于民生。一定要关注县城一级的城市发展,因为县级城市是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

      ◎规划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和特色的问题。

      与四川的情缘

      地震前,中规院便承担了成都、绵阳、德阳、宜宾、泸州等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震后,李晓江率领队伍来到绵阳、德阳、成都,中规院全程参与北川新县城的选址、规划及建设技术总协调工作,参与组织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和绵阳、德阳、安县、什邡、绵竹“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后,李晓江又带领团队运用在北川重建的经验,为玉树重建编制总体规划提供全面的规划统筹与技术服务,参加舟曲县城与峰迭新区总体规划。2010年,李晓江还主持了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研究和参与四川资阳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现在,中规院又开始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做筹备。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李晓江在北川、绵竹、成都现场工作时间超过200天,成为四川崛起危难、加快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记者 李晓东 蒋君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建给了规划师实现理想的最佳平台”——专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

  • 2011年04月22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伴随北川新县城的基本建成,承担新县城规划设计和技术总协调角色的国家级规划设计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一年前,记者专访中规院院长李晓江,揭秘众多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细节。那时的他一到北川,便迫不及待地在县城的各个角落转悠,查看每一幢建筑是否符合规划要求。一年后,再访李晓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等待,他依然忙碌:一个月时间飞南疆、上玉树,往返成都、重庆,为商讨两江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奔忙,为绵安北城市群把脉。这次采访,李晓江更多的是对北川新县城建设的得失判断。而这些经验总结,将通过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深远地影响中国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发展。

      1、300多名中规院规划师的努力,变成美好的现实

      记者:将近3年来,您和您的团队一直在为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努力。如今,一座新县城拔地而起,回望过去的3年,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李晓江:在北川的3年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我觉得我的感受大体可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2008年5月到2009年5月,用一个词概括心情就是“焦虑”。2008年5月19日,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派,中规院首批队伍抵达绵阳,当天下午来到被地震摧毁的北川老县城,当晚我们就决定启动北川新县城的选址工作。听到北川群众“家不像家,县不成县”的呼声,我们很焦虑,很难受。我们紧急对擂鼓、永安、桑枣、安昌、安昌东南等5处备选地点进行论证,并在当年5月底完成选址论证报告初稿。从安全性、环境承载能力、未来发展条件等多方面考虑,我们建议新县城选址安昌镇东南。但因北川重建是跨行政区异地重建,涉及到复杂的行政程序,经历了多次的专家论证,2009年2月,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北川新县城跨行政区选址,北川新县城也正式拉开建设的序幕。2008年11月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启动以后,我们集中了全院的优势力量,并且聘请多位院士和知名规划设计专家参与论证,经过3个月的努力,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了北川新县城的总体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中规院义务承担的。我们觉得,这是规划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随后我们编制完成了一系列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相关政策研究。

      第二阶段,2009年5月到2010年底,是北川新县城建设高峰期。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当时状态可以用“紧张”一词来概括。这包括时间意义的紧张,也包括对建设效率忐忑不安的紧张。山东负责大部分新县城建筑的援建工作,他们推进的速度非常快,国家提出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北川老百姓的期望也很高,所以我们一直处在非常紧张的工作中。

      北川新县城建设要求很高,这样集中的大规模重建工程没有实践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团队是不行的。按照以往的惯例,负责规划的团队往往并不参与后期的实施建设。而北川在地震中损失很大,没有完整的建设技术力量,绵阳和北川希望我们继续承担规划实施全过程的技术协调工作,山东对口援建方也支持这一方案,中规院成立了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指挥部,担负起新县城建设技术总协调的角色。在所有对口援建的县市中,唯独北川新县城由第三方担任规划设计和技术协调工作。

      对于中规院来讲,北川新县城这样的重建规划是第一次碰到,没有经验,在尝试和探索很多做法时,难免出现矛盾和摩擦。每次有矛盾的时候我们就特别着急,怕影响效率,怕耽误进度。因为是第一次,我们的规划和设计将来能不能完整地在建筑中体现出来?会不会被老百姓接受?这些都让我们忐忑不安。为了保证新县城各项工程高水平、高质量,我们依靠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国内几十家著名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建筑、市政、景观设计。在绵阳北川新县城工程建设指挥部、山东省援川工作前线指挥部的支持下,形成三个指挥部相互协调工作机制,共同推动了新县城建设的优质、高效进行。

      2010年底到现在是第三个阶段,随着山东援建队伍的撤离,随着北川的老百姓摇号分房,听到各方对新县城的评价很高,我们的心里踏实了许多。这个阶段的心情可以概括为“欣慰”。去年腊月二十九,北川新县城开城,我们走访了一些搬进新居的老百姓,看到他们结束了两年多的板房生活的艰辛,接受了新县城全新的城市与居住环境,我们心安了许多。三年来,北川新县城建成了五平方公里市政设施齐全的建设用地,建成了180多万平方米700多幢各类建筑,建成了两个多平方公里的公园绿地,种植了7万多棵树木……300多名中规院员工的努力变成了美好的现实。但新县城毕竟刚刚投入使用,这个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启动了北川“后重建”时期的研究与规划工作,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一直在跟进,不断寻找答案。

      2、中规院和北川已不可分离,还将参与北川后重建时代的发展

      记者:新北川县城在获得各方高度评价的同时也面临一些质疑,主要集中在新县城道路的设计太窄、停车位不足,您如何看待?

      李晓江:在北川新县城的设计中,我们对交通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交通发展证明,交通的顺畅与否不是取决于道路的宽度,而是取决于单位面积内道路的密度和长度。因此,结合北川的情况,我们设计了新县城窄道路、密路网的路网结构。同时,我们倡导“慢行”的交通方式,为北川规划建设了一个完备、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居民下班走上十来分钟就可以到家,不一定都开车。同时,我们规划建设了大量的小区停车位和次干路路边停车位,以提高道路利用效率。

      当初我们在做北川的规划时,考虑到了未来的北川新县城旅游业将是其重要的产业支撑。但现在来看,当时我们做的预测有些保守,新县城在节日期间的旅游观光的情况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准备在今年的“五一”、国庆等时间节点,对北川新县城的人流量和车流量做一些仔细深入的调查和测算,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一版的北川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等方式找到一条适合的解决之道。

      必须要说的是,中规院和北川已是不可分离。北川新县城虽然建成了,中规院与北川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正在酝酿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北川新县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参与北川后重建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启动北川5年振兴及长远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北川发展继续作出贡献。3年来,中规院伴随着北川走过来,共同创造了全新的城镇。我们很欣慰,灾后重建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当中也有中规院的一份努力。

      3、参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经历了一次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洗礼

      记者:在四川的3年,中规院有什么收获?北川重建的经验对今后的灾后重建有哪些借鉴意义?

      李晓江:在援建过程中,我一直说两句话。一句话是北川新县城的重建成果是几十个规划设计单位、山东援建者及绵阳、北川干部群众的集体成就,另一句话是中规院参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我们的收获远远大于我们的付出。

      第一个收获是中规院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责任感大大增强。中规院有300多人直接参加了北川的重建工作,他们同灾区人民同甘共苦,他们在为灾区工作的同时,得到了理解、信任和帮助,受到了呵护、关心与感动,经历了一次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洗礼。

      第二个收获是重建给了规划师实现理想的最佳平台。我一直跟我们的规划师说,要把灾区人民的梦想当做我们的理想。这个机会很难得,在灾区工作的规划师会特别有成就感,因为他们靠自己的知识、技术帮助了当地的百姓,得到了百姓的尊重。

      第三个收获是我们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工作方法,我称它为全过程现场服务。在北川,我们向老百姓请教,只有通过和老百姓交流,才能发现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前提倡“规划先行”,现在根据我们的经验,我倒认为应该是“规划伴行”,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看起来有多美的规划,而是一个老百姓真正可以接受的规划、一个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的城市。北川新县城建设中,中规院作为第三方必须参与每一项工作,保证每一幢建筑都忠实于整体风格。

      因为有了北川重建的经验,我们的队伍在玉树地震当天就与青海省建设厅取得联系,震后第三天就到达玉树灾区,提出的每一项建议都具有针对性。我们对玉树重建总体规划也有了更多的底气。我们现在有20多位规划人员常驻玉树,玉树的城镇重建规模将比汶川特大地震中任何一个县城的体量都要大,也有非常大的差别,但我们有了北川重建的经历,一定能把玉树的重建做好。

      目前,舟曲也有部分需要异地重建,我们应用北川的经验,完成了舟曲峰迭新区的规划。北川的工作经历,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灾后重建的启示。

      4、四川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期,要更加注重规划工作

      记者:这几年四川的城镇化进入加快发展时期,从规划角度上来说,您有什么建议?

      李晓江:2008年后,西部地区城镇的发展很快。这种高速度的发展体现在各级城市层面上,包括像成都这样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也包括绵阳、德阳在内的重要二级城市。我个人认为,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灾后重建基本完成的大背景下,四川省各级城市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快速发展以产业、工业化为先导,以提升城市功能为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时期的四川应该更加注重规划工作,因为规划是统筹安排城乡各项资源的重要抓手和工具。

      另外,我个人比较关注四川省这几年一大批县级城市的发展速度惊人,比如安县、江油、乐至、安岳等县城与县级市,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和沿海打工族进入县城,县城的房地产业、公共服务业、商业服务快速发展。

      规划要服务于民生。我个人的看法是,首要的是要规划好县城一级的城市。县级城市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农村群众都有改善生活的需求,而县城拥有全县最好的医疗、教育等资源,跟大城市相比,进入县城的门槛又相对较低,特别适合老百姓的生活和发展。

      另一方面,规划过程中还必须注重文化和特色的问题。四川是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区,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舍弃掉。中规院在北川的工作,一方面是完成灾后重建规划,一方面我们也念念不忘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在不断地努力和尝试。

      人物名片

      李晓江

      1955年生。1984年12月进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在城市经济研究所、深圳分院、城市规划二所、汕头分院、城市交通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规划委员会咨询组织专家、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上海市政府规划委员会专家顾问。

      核心观点

      ◎我们一直在思考北川新县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去年下半年就启动北川“后重建”时期的振兴及长远发展规划研究工作。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看起来有多美的规划,而是一个老百姓真正可以接受,可以安居乐业的新城市。

      ◎规划要服务于民生。一定要关注县城一级的城市发展,因为县级城市是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

      ◎规划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和特色的问题。

      与四川的情缘

      地震前,中规院便承担了成都、绵阳、德阳、宜宾、泸州等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震后,李晓江率领队伍来到绵阳、德阳、成都,中规院全程参与北川新县城的选址、规划及建设技术总协调工作,参与组织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和绵阳、德阳、安县、什邡、绵竹“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后,李晓江又带领团队运用在北川重建的经验,为玉树重建编制总体规划提供全面的规划统筹与技术服务,参加舟曲县城与峰迭新区总体规划。2010年,李晓江还主持了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研究和参与四川资阳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现在,中规院又开始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做筹备。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李晓江在北川、绵竹、成都现场工作时间超过200天,成为四川崛起危难、加快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 (记者 李晓东 蒋君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