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把更加美丽的四川展现给世界

  • 2011年04月1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建设美好新家园

      ——写在二○一一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之际

      春天里,一场旅游盛会在浴火重生的四川上演。

      4月19日,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将在汶川县水磨镇隆重开幕。国内外旅游界的目光聚焦于此,灾后重振的四川要向世界展示:震后的四川更加美丽!

      灾难淬砺,四川旅游——

      大变、大兴、大发展


      历史长河必然铭记2008—2011,四川浓墨入史的3年。

      以多彩多姿的自然山水享誉中外的四川旅游,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遇重大打击:直接损失465.92亿元。其中,旅游景区受灾最重,损失达338.53亿元。

      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我省强力实施旅游重振工程,推进“三年提升计划”,推出了“招大引强、线路统筹、游客信心提振、乡村旅游提升、质量强旅”五大行动;制定“强化境内、推动境外、重点周边、确保省内”的市场定位和宣传促销方针;营造“价格洼地”竞争优势,使四川旅游迅速恢复振兴,提前完成了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

      “V”型反转的奇迹发生在3年间:2008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91.52亿元,同比下降10.3%。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超过震前水平,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总量目标。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86.09亿元,增长28.1%。

      从风景秀丽到满目疮痍,再到依然美丽、更加美丽——一路艰辛,在对口援助省市、全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倾力帮助下,四川人用3年时间重新站立。

      2011年清明小长假,阿坝州九黄机场3天进出港航班108架次,满员率几近100%;汶川水磨古镇景区,清明假日期间接待游客17600人次;达古冰川景区门前,100多辆自驾车排队等待——阿坝州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营造出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从曾经的九寨黄龙“一枝独秀”,发展到“百花齐放”。

      天府之国,处处是大变、大兴、大发展。以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名义,邀天下客,见证灾后巨变,展现了四川的自信。“这次国际文化旅游节,不仅是我省旅游产业的集中亮相,也是我省灾后新面貌的亮相,更是中国向世界的亮相。”省旅游局负责人如此说。

      实践真知,四川旅游——

      识势、借势、乘势上


      很多到过灾区的游客都啧啧称叹,四川旅游恢复重建是个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什么?四川旅游界人士认为,实践中诞生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发展“四川模式”,发挥了根本作用。

      主导的手腕始终有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灾后恢复重建、扩内需促发展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旅游重振工程。

      “识势、借势、乘势上”,作为涉及多个行业的综合产业,四川旅游业在恢复重建中紧密配合地方中心工作,与交通恢复、城镇建设、文化保护与节庆活动、生态重建、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最终实现“乘势而上”。 实施线路统筹,则是四川旅游业整合各类资源,从块状发展到线性挺进的一大成功经验。

      从成都出发到九寨沟的环线,是我省最重要的一条旅游干线。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这条四川旅游“生命线”陷入困境:西线,都汶公路80%损毁;东线,山体滑坡道路堵塞,游客几乎无法进入……

      不仅要复原九环线,更要发展九环线。通过实施线路统筹战略,将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青城山-都江堰、羌族村寨、汶川地震遗址等沿线六大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并规范沿线餐饮、住宿、购物环境,加强景区、城镇、通道建设,提高饭店、旅行社的接待和服务水平。3年来,九环线不仅全面恢复,更成为四川旅游精品线,沿线涉旅服务商点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

      如今,我省确定了九环旅游线、成乐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和 “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4条先行统筹的精品旅游线路,将7个市纳入全省旅游线路统筹试点市,重点打造成-乐-雅和三国文化两条旅游精品线路,继续促进四川旅游从打造旅游经济增长“点”向构筑旅游经济发展“轴”转变。

      富民惠民,四川旅游——景美,人美,生活美

      追根溯源,加快重建、奋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只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重建中,不仅要让城乡建筑漂亮、道路宽敞,还要解决百姓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也正因此,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联的旅游业,被作为恢复重建先导产业,被视作吸纳灾区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旅游与民生的关系,在都江堰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依托农房重建,当地“大观茶坪乡村连锁客栈”、“虹口熊猫驿站”和“紫坪铺香港瑞莱克斯乡村酒店”等,成为乡村旅游的标志和品牌形象。如今,都江堰市已有11万多名旅游从业人员,占该市三产业社会劳动者的62.7%。

      旅游发展到哪里,富裕的生活就到哪里。今年清明小长假,漫山遍野洁白的李子花刚刚开过,绵阳市北川县石椅羌寨游人如织。“丫日撒”羌家乐老板陈华全说,每天都要接待100多名游客。灾后恢复重建,让村里家家都盖起了羌式新居,羌族人在家做羌绣,一张手工帕子可卖几十块钱……

      2010年,省内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45.8万人,带动相关行业200多万人。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极大促进了农民就地转型和就地就业,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村超过2500个,带动400多万名农民受益;农民旅游经营点接待游客2.08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312.87亿元。

      有理由相信,参加本次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嘉宾代表,走在四川城乡,将看到一幅“景美,人美,生活美”的动人景象。记者 杨晓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把更加美丽的四川展现给世界

  • 2011年04月19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建设美好新家园

      ——写在二○一一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之际

      春天里,一场旅游盛会在浴火重生的四川上演。

      4月19日,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将在汶川县水磨镇隆重开幕。国内外旅游界的目光聚焦于此,灾后重振的四川要向世界展示:震后的四川更加美丽!

      灾难淬砺,四川旅游——

      大变、大兴、大发展


      历史长河必然铭记2008—2011,四川浓墨入史的3年。

      以多彩多姿的自然山水享誉中外的四川旅游,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遇重大打击:直接损失465.92亿元。其中,旅游景区受灾最重,损失达338.53亿元。

      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我省强力实施旅游重振工程,推进“三年提升计划”,推出了“招大引强、线路统筹、游客信心提振、乡村旅游提升、质量强旅”五大行动;制定“强化境内、推动境外、重点周边、确保省内”的市场定位和宣传促销方针;营造“价格洼地”竞争优势,使四川旅游迅速恢复振兴,提前完成了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任务。

      “V”型反转的奇迹发生在3年间:2008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91.52亿元,同比下降10.3%。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超过震前水平,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总量目标。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86.09亿元,增长28.1%。

      从风景秀丽到满目疮痍,再到依然美丽、更加美丽——一路艰辛,在对口援助省市、全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倾力帮助下,四川人用3年时间重新站立。

      2011年清明小长假,阿坝州九黄机场3天进出港航班108架次,满员率几近100%;汶川水磨古镇景区,清明假日期间接待游客17600人次;达古冰川景区门前,100多辆自驾车排队等待——阿坝州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营造出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从曾经的九寨黄龙“一枝独秀”,发展到“百花齐放”。

      天府之国,处处是大变、大兴、大发展。以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名义,邀天下客,见证灾后巨变,展现了四川的自信。“这次国际文化旅游节,不仅是我省旅游产业的集中亮相,也是我省灾后新面貌的亮相,更是中国向世界的亮相。”省旅游局负责人如此说。

      实践真知,四川旅游——

      识势、借势、乘势上


      很多到过灾区的游客都啧啧称叹,四川旅游恢复重建是个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什么?四川旅游界人士认为,实践中诞生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发展“四川模式”,发挥了根本作用。

      主导的手腕始终有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灾后恢复重建、扩内需促发展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旅游重振工程。

      “识势、借势、乘势上”,作为涉及多个行业的综合产业,四川旅游业在恢复重建中紧密配合地方中心工作,与交通恢复、城镇建设、文化保护与节庆活动、生态重建、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最终实现“乘势而上”。 实施线路统筹,则是四川旅游业整合各类资源,从块状发展到线性挺进的一大成功经验。

      从成都出发到九寨沟的环线,是我省最重要的一条旅游干线。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这条四川旅游“生命线”陷入困境:西线,都汶公路80%损毁;东线,山体滑坡道路堵塞,游客几乎无法进入……

      不仅要复原九环线,更要发展九环线。通过实施线路统筹战略,将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青城山-都江堰、羌族村寨、汶川地震遗址等沿线六大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并规范沿线餐饮、住宿、购物环境,加强景区、城镇、通道建设,提高饭店、旅行社的接待和服务水平。3年来,九环线不仅全面恢复,更成为四川旅游精品线,沿线涉旅服务商点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

      如今,我省确定了九环旅游线、成乐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和 “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4条先行统筹的精品旅游线路,将7个市纳入全省旅游线路统筹试点市,重点打造成-乐-雅和三国文化两条旅游精品线路,继续促进四川旅游从打造旅游经济增长“点”向构筑旅游经济发展“轴”转变。

      富民惠民,四川旅游——景美,人美,生活美

      追根溯源,加快重建、奋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只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重建中,不仅要让城乡建筑漂亮、道路宽敞,还要解决百姓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也正因此,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联的旅游业,被作为恢复重建先导产业,被视作吸纳灾区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旅游与民生的关系,在都江堰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依托农房重建,当地“大观茶坪乡村连锁客栈”、“虹口熊猫驿站”和“紫坪铺香港瑞莱克斯乡村酒店”等,成为乡村旅游的标志和品牌形象。如今,都江堰市已有11万多名旅游从业人员,占该市三产业社会劳动者的62.7%。

      旅游发展到哪里,富裕的生活就到哪里。今年清明小长假,漫山遍野洁白的李子花刚刚开过,绵阳市北川县石椅羌寨游人如织。“丫日撒”羌家乐老板陈华全说,每天都要接待100多名游客。灾后恢复重建,让村里家家都盖起了羌式新居,羌族人在家做羌绣,一张手工帕子可卖几十块钱……

      2010年,省内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45.8万人,带动相关行业200多万人。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极大促进了农民就地转型和就地就业,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村超过2500个,带动400多万名农民受益;农民旅游经营点接待游客2.08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312.87亿元。

      有理由相信,参加本次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嘉宾代表,走在四川城乡,将看到一幅“景美,人美,生活美”的动人景象。记者 杨晓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