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在快好实上下功夫

  • 2011年03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四川团代表建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成渝经济区建设三大问题,代表们纷纷展开热议。

      支持西部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

      代表们认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国税局局长张崇明在小组审议时发言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在“快”字、“好”字、“实”字上真正下功夫。

      何以要“快”?张崇明代表指出,尽管10年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客观地说,一些地方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还存在“前3年宣传,中3年出台政策,后3年实施”的情况。赶超东部的黄金机遇转瞬即逝,西部等不起,也耽误不起,希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能比前10年跑得更快。“快”与“好”互为条件。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实现“好”奠定基础。他建议,国家应首先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何以要“实”?张崇明认为,西部地区靠自己单打独斗很难吸引大产业、大项目,国家应优先考虑在西部地区布局大产业、大项目,多给点实质性的东西。同时,切实提高政策的含金量。

      未来5年,国家将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幅度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两天来的审议中,代表们纷纷表示:希望具体工作安排能早点出台,配套政策能更加明确,实施步伐能越来越快。

      建生态补偿机制要“提速再提速”

      在许多代表看来,过去10年,西部地区的宝贵资源通过 “川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开发模式,为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资源所在地却没有因此而实现快速发展。这既不利于资源环境保护,也不利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全国人大代表、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速再提速”,尤其对民族地区和资源保护地生态补偿更要加大力度,将民族地区资源转化中的资源留成、就地转化比例等问题尽快明确下来。全国人大代表、资阳市市长罗勤宏也深有同感。不久前,资阳已在安岳初步探得为数不小的天然气资源地下储量,他盼望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建立起来,让资阳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省发展改革委巡视员李亚平代表建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写入“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以体现资源输出地和使用地的利益共享。他说,四川已就此展开试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办法,建议尽快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王铭晖建议,在规划中就“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单列一章,明确开发主体、资源地政府和资源地老百姓的关系,以及资源输出地和使用地的关系。他认为,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成渝经济区成为“催化剂”

      几天前刚刚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成渝经济区实际上已成为中西部‘最大的经济区’。”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兴平认为,这一区域将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开发地、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从而对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起到重要的“催化剂”作用。

      李亚平代表认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坚持重点突破。他建议在具体的区域合作规划中,把成渝经济区列入第一个层次。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一些政策举措上,赋予成渝地区先行先试的权利,使之对西部其他地方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哪些特殊政策值得期待?杨兴平代表说,首先是促进成渝交通一体化的政策。以成渝为中心大力发展快速交通网络,可在深化双城合作的同时,串起成渝经济带沿线城市,辐射两省市腹地。其次是引导成渝产业互补的政策,两地资源禀赋和部分产业基础相似,国家应规划引导两地避免同质化竞争,而是在差异化互补中创造良好产业生态。第三是推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通过创新来打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发展藩篱,统筹考虑产业和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共同做大“蛋糕”。(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李旭)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在快好实上下功夫

  • 2011年03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四川团代表建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成渝经济区建设三大问题,代表们纷纷展开热议。

      支持西部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

      代表们认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国税局局长张崇明在小组审议时发言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在“快”字、“好”字、“实”字上真正下功夫。

      何以要“快”?张崇明代表指出,尽管10年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客观地说,一些地方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还存在“前3年宣传,中3年出台政策,后3年实施”的情况。赶超东部的黄金机遇转瞬即逝,西部等不起,也耽误不起,希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能比前10年跑得更快。“快”与“好”互为条件。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实现“好”奠定基础。他建议,国家应首先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何以要“实”?张崇明认为,西部地区靠自己单打独斗很难吸引大产业、大项目,国家应优先考虑在西部地区布局大产业、大项目,多给点实质性的东西。同时,切实提高政策的含金量。

      未来5年,国家将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幅度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两天来的审议中,代表们纷纷表示:希望具体工作安排能早点出台,配套政策能更加明确,实施步伐能越来越快。

      建生态补偿机制要“提速再提速”

      在许多代表看来,过去10年,西部地区的宝贵资源通过 “川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开发模式,为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资源所在地却没有因此而实现快速发展。这既不利于资源环境保护,也不利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全国人大代表、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速再提速”,尤其对民族地区和资源保护地生态补偿更要加大力度,将民族地区资源转化中的资源留成、就地转化比例等问题尽快明确下来。全国人大代表、资阳市市长罗勤宏也深有同感。不久前,资阳已在安岳初步探得为数不小的天然气资源地下储量,他盼望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建立起来,让资阳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省发展改革委巡视员李亚平代表建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写入“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以体现资源输出地和使用地的利益共享。他说,四川已就此展开试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办法,建议尽快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王铭晖建议,在规划中就“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单列一章,明确开发主体、资源地政府和资源地老百姓的关系,以及资源输出地和使用地的关系。他认为,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成渝经济区成为“催化剂”

      几天前刚刚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成渝经济区实际上已成为中西部‘最大的经济区’。”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兴平认为,这一区域将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开发地、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从而对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起到重要的“催化剂”作用。

      李亚平代表认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坚持重点突破。他建议在具体的区域合作规划中,把成渝经济区列入第一个层次。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一些政策举措上,赋予成渝地区先行先试的权利,使之对西部其他地方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哪些特殊政策值得期待?杨兴平代表说,首先是促进成渝交通一体化的政策。以成渝为中心大力发展快速交通网络,可在深化双城合作的同时,串起成渝经济带沿线城市,辐射两省市腹地。其次是引导成渝产业互补的政策,两地资源禀赋和部分产业基础相似,国家应规划引导两地避免同质化竞争,而是在差异化互补中创造良好产业生态。第三是推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通过创新来打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发展藩篱,统筹考虑产业和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共同做大“蛋糕”。(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李旭)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