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映秀 从灾难走向温情

  • 2011年04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字体:
  •  

      汶川县映秀小学的曾国露(右一)与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陈凯 摄)

      尽管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每年都会去几次映秀镇,但今年清明节的映秀之行却让记者感到穿越的眩晕:在这个四面环山、两河汇流的一平方公里场镇上,川西民居、藏寨风情、羌式建筑交错相融,民族风情的民居、现代风格的场馆、宽敞平整的街道也沿河顺势展铺开来,从震后的满城废墟到今天的新城俏丽,一种穿越时空的眩晕感油然而生。

      步行在以土黄色为基调的新映秀镇的大街小巷,坐在街边竹椅上晒着太阳的老人、奔跑在巷道嬉戏欢快的孩童、忙着装修或打扫收拾新房的男女,无不散露出一种温暖。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对记者说,我们用藏、羌、汉等多民族风格建造民房尽力让它不单调;我们沿河做景观、做绿化,尽力让过境湍流能为小镇带来生趣、祥和;我们建造抗震救灾纪念馆,尽力营造“祭奠逝者、感恩爱者、温暖生者”的气氛……让“灾难的小镇”变成一个“温情的小镇”。

      沿河而建的映月东路,依“鱼子溪河”曲线从西北向东南延伸,一头连着山脚下青草茵茵的公园,一头连着奔腾汹涌的岷江河畔,在映秀镇中间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一个老人用轮椅推着老伴,就在这条“弧线”上慢悠悠地散着步。

      老人散步的方向就是那片青草茵茵的公园,曾经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伤亡惨重的映秀小学旧址就是这里,但今天的公园比三年前的小学要大得多:彩虹一样的铁桥斜跨在草坪上,五根在地震中没有倒塌的水泥立柱被保留下来,立在一片稀稀落落的树林中。一些树木上还钉着黄色的铁牌,上面写着“东莞,映秀”、“湛江,龙溪”、“肇庆,克枯”、“惠州,三江”……前者是广东的地市,后者是汶川乡镇,他们之间就是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口援建”关系,所以在它们的名称之间,汶川人画上了一颗“红心”。

      三十年的河东、河西之变在映秀小学身上还不到三年。2009年8月1日才开始全面动工建设的映秀镇,整个重建时间不到两年,但在这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里,一个新的映秀小学就矗立在鱼子溪河下游西岸的岷江边,与位于鱼子溪河上游东岸的映秀小学旧址隔河而望。从映秀镇政府我们了解到,新的映秀小学在钢筋混凝土的基础上,还增加橡胶隔震支座、消能减震器和轻型隔断,足以抗击破坏力为9度的地震。

      “大爱映春秋,生命秀风采”,这是立在映秀小学教学楼上的铭牌。它不仅记录了映秀镇在地震之后受到全国同胞的关爱,也缅怀了在震灾中不幸遇难的逝者、尤其是那些在震灾中用身体护住孩子们的英雄教师。

      站在映秀小学的操场上,抬头西望就能看到半山坡上的公墓群和纪念馆。在那里安放着映秀镇数千名遇难同胞,其中就有44岁董德12岁的儿子。

      居住在东莞大道79号的董德,如今在自家的三层小楼里开起了一个“映秀土特产”的小商店,地震之后新生的女儿如今已经一岁多了。记者刚靠近孩子的卧室,这个40多岁的男人,就竖起食指放在嘴边“嘘”了一声,轻声说:“孩子睡着了,小心别吵着!”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汶川映秀 从灾难走向温情

  • 2011年04月08日 00时00分
  • 来源: 阿坝州府
  •  

      汶川县映秀小学的曾国露(右一)与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陈凯 摄)

      尽管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每年都会去几次映秀镇,但今年清明节的映秀之行却让记者感到穿越的眩晕:在这个四面环山、两河汇流的一平方公里场镇上,川西民居、藏寨风情、羌式建筑交错相融,民族风情的民居、现代风格的场馆、宽敞平整的街道也沿河顺势展铺开来,从震后的满城废墟到今天的新城俏丽,一种穿越时空的眩晕感油然而生。

      步行在以土黄色为基调的新映秀镇的大街小巷,坐在街边竹椅上晒着太阳的老人、奔跑在巷道嬉戏欢快的孩童、忙着装修或打扫收拾新房的男女,无不散露出一种温暖。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对记者说,我们用藏、羌、汉等多民族风格建造民房尽力让它不单调;我们沿河做景观、做绿化,尽力让过境湍流能为小镇带来生趣、祥和;我们建造抗震救灾纪念馆,尽力营造“祭奠逝者、感恩爱者、温暖生者”的气氛……让“灾难的小镇”变成一个“温情的小镇”。

      沿河而建的映月东路,依“鱼子溪河”曲线从西北向东南延伸,一头连着山脚下青草茵茵的公园,一头连着奔腾汹涌的岷江河畔,在映秀镇中间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一个老人用轮椅推着老伴,就在这条“弧线”上慢悠悠地散着步。

      老人散步的方向就是那片青草茵茵的公园,曾经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伤亡惨重的映秀小学旧址就是这里,但今天的公园比三年前的小学要大得多:彩虹一样的铁桥斜跨在草坪上,五根在地震中没有倒塌的水泥立柱被保留下来,立在一片稀稀落落的树林中。一些树木上还钉着黄色的铁牌,上面写着“东莞,映秀”、“湛江,龙溪”、“肇庆,克枯”、“惠州,三江”……前者是广东的地市,后者是汶川乡镇,他们之间就是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口援建”关系,所以在它们的名称之间,汶川人画上了一颗“红心”。

      三十年的河东、河西之变在映秀小学身上还不到三年。2009年8月1日才开始全面动工建设的映秀镇,整个重建时间不到两年,但在这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里,一个新的映秀小学就矗立在鱼子溪河下游西岸的岷江边,与位于鱼子溪河上游东岸的映秀小学旧址隔河而望。从映秀镇政府我们了解到,新的映秀小学在钢筋混凝土的基础上,还增加橡胶隔震支座、消能减震器和轻型隔断,足以抗击破坏力为9度的地震。

      “大爱映春秋,生命秀风采”,这是立在映秀小学教学楼上的铭牌。它不仅记录了映秀镇在地震之后受到全国同胞的关爱,也缅怀了在震灾中不幸遇难的逝者、尤其是那些在震灾中用身体护住孩子们的英雄教师。

      站在映秀小学的操场上,抬头西望就能看到半山坡上的公墓群和纪念馆。在那里安放着映秀镇数千名遇难同胞,其中就有44岁董德12岁的儿子。

      居住在东莞大道79号的董德,如今在自家的三层小楼里开起了一个“映秀土特产”的小商店,地震之后新生的女儿如今已经一岁多了。记者刚靠近孩子的卧室,这个40多岁的男人,就竖起食指放在嘴边“嘘”了一声,轻声说:“孩子睡着了,小心别吵着!”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