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春暖彭州调出重生七色板

  • 2011年04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专题:建设美好新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中,彭州因灾死亡942人,房屋倒塌33.2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73亿元。

      震后,彭州有940个项目被纳入全省灾后重建项目。截至今年3月下旬,已有891个项目完工,占项目总数的94.79%,累计完成投资2657811万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95.18%。其中,城乡住房重建完成计划总投资的107.58%;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计划总投资的82.68%;防灾减灾项目完成投资7180万元。

      现场

      阳春三月,油菜金黄。暖阳中的彭州大地,色彩飞扬。

      这是重生的色彩。2008年,那场罕见的地震灾难,沿着龙门山断裂带猝然来袭,几乎将彭州大地定格为瓦砾般的灰色调。

      这个色调,沿着新兴镇、通济镇、小鱼洞镇再到龙门山镇、白鹿镇一路延伸,是彭州震后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

      短短3年,从废墟上崛起,彭州涅槃归来。3月下旬,记者沿着震后这条最受关注的线路,又一次寻找新生彭州的新鲜故事。

      最绚烂的色彩叫“生活”

      在彭州,几乎找不到色彩一致的安置点。

      寿阳泉安置点,是一片青瓦白墙的川西院落建筑群。白色外墙上“绣”着各种图案,色彩如绵竹年画般艳丽,内容却是当地底蕴深厚的道家养生文化——距此不远,便是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阳平观。

      磁丰镇“鹿鸣荷畔”,坐落在青山绿水旁,三个聚居点如明珠散落其间。建筑错落有致、造型各异。墙体以白色为主基调,镶嵌以红色、蓝色、或黄色,活跃而灵动。这里是彭州灾后重建的“名片”,到了夏天,千亩荷塘吐纳芬芳,令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色彩最明艳的地方,非小鱼洞大楠村莫属,在这里,每幢楼的色彩都是唯一的。

      女人们喜欢跳舞。李天慧是该村舞蹈队队长,50多岁,一说话就要笑。她从DVD中学习各种舞姿,带着女同胞排了几个节目。一到傍晚,音乐响起,村上的广场变成了舞池——她也有严肃的时候,“地震那会,村上的房子都垮了,大家悲痛迷茫,就像做梦,盼着早日醒来。现在的幸福生活,也像做梦,这个梦可真美。”

      如诗生活,如墨画卷。迎来幸福拐点的彭州群众,对生活精心装点。小鱼洞镇太子新村,位于道路旁边。村民汪华芬院里有四块菜地,她在里面种满绿色,小白菜、莴笋等让她顿顿不缺时令蔬菜。她最得意的是自家红色的装饰外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生活的质感,离不开家庭收入。像多数家庭一样,汪华芬修房子,也贷了款。“不多,只有3万。”她在家种地和操持家务,老公在外打工,“去年还了1万。”

      这些色彩多样的“彭州民居”,正变成乡村经济的“聚宝盆”:这些民居串联成线,就是一条乡村旅游环线。

      龙门山镇宝山村的乡村游渐成气候。“每月1200元,包吃住。”村民黄加秀办起“私家别墅”,在白水河一带率先经营农家乐。她说,每年避暑的游客,要把家里的客房全部住满。

      彭州人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家里收拾干净,村庄收拾干净,道路更要收拾干净。杨正秀是一名清洁工人,小鱼洞镇与龙门山镇之间,有1公里长的路归她“管辖”。每天早上8点开始,她就在这段路上不停地打扫。

      她说,马上地震三周年了,来灾区的人会更多。“对我来说,把路扫干净,也是一种感恩。”她的丈夫去世,靠她一人养家糊口,但她充满乐观:“我也住上了两室一厅。”

      最诗意的色彩叫“未来”

      白墙蓝顶,曾是灾后最温馨的色彩:一排排整齐的板房,使一颗颗不安的心有了归宿。

      彭州还有人住在板房?答案肯定,那就是白鹿镇场镇的居民。

      三月的白鹿镇,仍然是一片沸腾的大工地。去年,该镇农房改造完成,大观村居民欢喜地搬进新家,空出的板房没有闲着,住进了白鹿场镇的200多户居民。

      46岁的居民郑兴玉,在临时板房区的自家铺面内,招呼着前来购买农资产品的村民。69岁的赵明全,也是板房区的小老板,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不远处,场镇入口的大幅广告牌,暴露了白鹿镇此举的“野心”:打造具有中法传统风情的中国第一婚恋小镇。

      婚恋小镇的创意,来自白鹿镇以北2.5公里的回水村。那里的上书院,为百年前的法国传教士修建,震前便是拍摄婚纱照的胜地。震后,国家文管局划拨4150万元在原址利用残体复原,其建筑面积将较震前增加1000多平方米,达6800多平方米。在其周边,将规划打造“婚庆主题公园”、“名贵香草百花园”、“城堡酒店”。

      以后,徜徉在蜿蜒流淌的白鹿河边,人们看到的将是白色的教堂、参天的古木、成片的欧洲情人花、郁金香、玫瑰。赵明全说:“虽然住进新房比别人晚,但以后镇里发展起来了,来旅游的人多了,生意更好做。”

      赵明全的等待不会太久。根据计划,今年5月,法式风情街有望开街。

      产业复苏的脚步,一步步走近。

      白水河畔,龙门山场镇的居民楼鳞次栉比,该镇正谋划居民入驻搬迁。居住区有个好听的名字——“山水人家生态居住区”。不少群众前来“探营”,使冰冷的建筑充满人情味——地震前,这里是一片河滩地。“场镇面积小,重建非常困难,居住区另起炉灶,‘换鸟’就有了笼子。”龙门山镇副镇长周启民说,龙门山场镇海拔1100米,灾后重建规划用地非常稀缺,逼出了“腾笼换鸟”的思路。

      通过河道疏浚,整理出200多亩土地,兴建居民安置区。“两连跳中的第一跳即将成功。”周启民说,新场镇对面的“龙门水域项目区”,顺利实现招商引资,能否就此诞生出与众不同的仿古建筑群,令人充满期待。

      白鹿镇“金桥人家”小区,宛若童话王国。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春暖彭州调出重生七色板

  • 2011年04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专题:建设美好新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中,彭州因灾死亡942人,房屋倒塌33.2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73亿元。

      震后,彭州有940个项目被纳入全省灾后重建项目。截至今年3月下旬,已有891个项目完工,占项目总数的94.79%,累计完成投资2657811万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95.18%。其中,城乡住房重建完成计划总投资的107.58%;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计划总投资的82.68%;防灾减灾项目完成投资7180万元。

      现场

      阳春三月,油菜金黄。暖阳中的彭州大地,色彩飞扬。

      这是重生的色彩。2008年,那场罕见的地震灾难,沿着龙门山断裂带猝然来袭,几乎将彭州大地定格为瓦砾般的灰色调。

      这个色调,沿着新兴镇、通济镇、小鱼洞镇再到龙门山镇、白鹿镇一路延伸,是彭州震后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

      短短3年,从废墟上崛起,彭州涅槃归来。3月下旬,记者沿着震后这条最受关注的线路,又一次寻找新生彭州的新鲜故事。

      最绚烂的色彩叫“生活”

      在彭州,几乎找不到色彩一致的安置点。

      寿阳泉安置点,是一片青瓦白墙的川西院落建筑群。白色外墙上“绣”着各种图案,色彩如绵竹年画般艳丽,内容却是当地底蕴深厚的道家养生文化——距此不远,便是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阳平观。

      磁丰镇“鹿鸣荷畔”,坐落在青山绿水旁,三个聚居点如明珠散落其间。建筑错落有致、造型各异。墙体以白色为主基调,镶嵌以红色、蓝色、或黄色,活跃而灵动。这里是彭州灾后重建的“名片”,到了夏天,千亩荷塘吐纳芬芳,令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色彩最明艳的地方,非小鱼洞大楠村莫属,在这里,每幢楼的色彩都是唯一的。

      女人们喜欢跳舞。李天慧是该村舞蹈队队长,50多岁,一说话就要笑。她从DVD中学习各种舞姿,带着女同胞排了几个节目。一到傍晚,音乐响起,村上的广场变成了舞池——她也有严肃的时候,“地震那会,村上的房子都垮了,大家悲痛迷茫,就像做梦,盼着早日醒来。现在的幸福生活,也像做梦,这个梦可真美。”

      如诗生活,如墨画卷。迎来幸福拐点的彭州群众,对生活精心装点。小鱼洞镇太子新村,位于道路旁边。村民汪华芬院里有四块菜地,她在里面种满绿色,小白菜、莴笋等让她顿顿不缺时令蔬菜。她最得意的是自家红色的装饰外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生活的质感,离不开家庭收入。像多数家庭一样,汪华芬修房子,也贷了款。“不多,只有3万。”她在家种地和操持家务,老公在外打工,“去年还了1万。”

      这些色彩多样的“彭州民居”,正变成乡村经济的“聚宝盆”:这些民居串联成线,就是一条乡村旅游环线。

      龙门山镇宝山村的乡村游渐成气候。“每月1200元,包吃住。”村民黄加秀办起“私家别墅”,在白水河一带率先经营农家乐。她说,每年避暑的游客,要把家里的客房全部住满。

      彭州人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家里收拾干净,村庄收拾干净,道路更要收拾干净。杨正秀是一名清洁工人,小鱼洞镇与龙门山镇之间,有1公里长的路归她“管辖”。每天早上8点开始,她就在这段路上不停地打扫。

      她说,马上地震三周年了,来灾区的人会更多。“对我来说,把路扫干净,也是一种感恩。”她的丈夫去世,靠她一人养家糊口,但她充满乐观:“我也住上了两室一厅。”

      最诗意的色彩叫“未来”

      白墙蓝顶,曾是灾后最温馨的色彩:一排排整齐的板房,使一颗颗不安的心有了归宿。

      彭州还有人住在板房?答案肯定,那就是白鹿镇场镇的居民。

      三月的白鹿镇,仍然是一片沸腾的大工地。去年,该镇农房改造完成,大观村居民欢喜地搬进新家,空出的板房没有闲着,住进了白鹿场镇的200多户居民。

      46岁的居民郑兴玉,在临时板房区的自家铺面内,招呼着前来购买农资产品的村民。69岁的赵明全,也是板房区的小老板,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不远处,场镇入口的大幅广告牌,暴露了白鹿镇此举的“野心”:打造具有中法传统风情的中国第一婚恋小镇。

      婚恋小镇的创意,来自白鹿镇以北2.5公里的回水村。那里的上书院,为百年前的法国传教士修建,震前便是拍摄婚纱照的胜地。震后,国家文管局划拨4150万元在原址利用残体复原,其建筑面积将较震前增加1000多平方米,达6800多平方米。在其周边,将规划打造“婚庆主题公园”、“名贵香草百花园”、“城堡酒店”。

      以后,徜徉在蜿蜒流淌的白鹿河边,人们看到的将是白色的教堂、参天的古木、成片的欧洲情人花、郁金香、玫瑰。赵明全说:“虽然住进新房比别人晚,但以后镇里发展起来了,来旅游的人多了,生意更好做。”

      赵明全的等待不会太久。根据计划,今年5月,法式风情街有望开街。

      产业复苏的脚步,一步步走近。

      白水河畔,龙门山场镇的居民楼鳞次栉比,该镇正谋划居民入驻搬迁。居住区有个好听的名字——“山水人家生态居住区”。不少群众前来“探营”,使冰冷的建筑充满人情味——地震前,这里是一片河滩地。“场镇面积小,重建非常困难,居住区另起炉灶,‘换鸟’就有了笼子。”龙门山镇副镇长周启民说,龙门山场镇海拔1100米,灾后重建规划用地非常稀缺,逼出了“腾笼换鸟”的思路。

      通过河道疏浚,整理出200多亩土地,兴建居民安置区。“两连跳中的第一跳即将成功。”周启民说,新场镇对面的“龙门水域项目区”,顺利实现招商引资,能否就此诞生出与众不同的仿古建筑群,令人充满期待。

      白鹿镇“金桥人家”小区,宛若童话王国。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