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2017年前三季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2017年11月09日 10时4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集中力量开展脱贫攻坚,1-3季度全市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393.06亿元,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229.46亿元,增长4.7%;林业产值13.68亿元,增长5.3%;牧业产值131.13亿元,增长1.6%;渔业产值11.19亿元,增长5.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6亿元,增长23.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3.45亿元,增长4.1%。

      一、基本态势 

      (一)种植业生产形势向好 

      大春农业生产预计全面丰收。一是粮食面积保持稳定,粮食产量稳中略增。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市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5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增速比上年高0.2百分点,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全市大春粮食单产比上年提高0.5%。在播种面积稳定,单产水平提高的有利因素下,预计全市大春粮食作物产量达到246.91万吨,比上年增产1.2%。二是主要经济作物继续保持全面增产。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2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5.3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中草药材播种面积0.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增速加快0.7个百分点;瓜果播种面积0.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预计,全市大春油料产量4.84万吨,增2.3%,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蔬菜产量181.44万吨,增1.3%,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中草药材产量2.22万吨,增1.6%,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水果产量26.12万吨,比上年增长2.2%,增速回落2.8个百分点。 

      (二)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 

      1-3季度,全市生猪存栏351.26万头,同比下降2.1%,其中:能繁殖的母猪27.79万头,同比下降2.7%;出栏生猪291.69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0.2%,出栏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升4.7个百分点;出栏牛25.6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0.9%;出栏羊78.05万只,增0.1%;出栏家禽3879.21万只,同比下降2.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出栏家兔157.31万只,增2.1%;肉类总产量31.22万吨,同比下降0.3%,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升1.5个百分点。 

      从畜产品价格情况看:一是出栏肉猪均价由2季度的13.4元/公斤回升到了15.0元/公斤。二是牛羊价格高位震荡,处于稳定区间。牛、羊价格从6月下旬24.2元/公斤、20.6元/公斤,到9月初24.8元/公斤、21元/公斤高位小幅波动。三是杂交鸡价格上涨,6月下旬20.56元/公斤,9月上旬24元/公斤,价格上涨16.73%。市场上良种鸡蛋的价格由6月下旬的9.6元/公斤,上涨到9月上旬的11.7元/公斤,价格上涨明显。 

      从养殖效益看:一是生猪养殖扭亏为盈。受生猪提质控量的影响,猪粮比价比2季度有所回升,养猪收益提高。据调查,9月第1周猪粮比由6月末的6.26:1回升到7.15:1。按今年9月上旬的15元/公斤的价格计算,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猪可盈利178元左右;二是牛羊产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效益可观。牛肉均价48/公斤左右,肉牛养殖利润在2000元/头以上,养殖户的养殖效益较为可观,养殖积极性高。羊肉均价也在46元/公斤左右,养殖效益好。 

      从养殖成本看:今年以来,玉米、豆粕、饲料价格略微下降,劳动力和运输成本较往年变化不大。其中,玉米价格为2-2.2元/公斤、豆粕价格为3.28-3.5元/公斤、猪配合饲料价格为3.28-3.4元/公斤,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0%、6.8%、3.6%。 

      从环保督查对畜牧业的影响看:1.短期影响:7月18日至9月12日,全市辖区内因畜禽污染治理共减少猪存栏5.7万头,占2017年上半年生猪存栏的1.6%;减少牛3891头,占上半年存栏的0.5%;减少羊3624只,占上半年存栏的0.3%;减少禽75.25万只,占2016年末存栏2.6%。其中牛羊减少数占全市存栏比重较小,对后期生产影响甚微。减少的存栏生猪中有部分育肥猪出栏,8-9月生猪出栏量会增加,生产用种猪和仔猪转圈饲养。生猪存栏量的减少会导致下半年生猪市场供给趋紧,价格上涨。家禽存栏减少比重略大,对后期生产将产生一定影响,且会促使即将到来的节日消费高峰价格上涨。2.中期影响:禁养区养殖场的关闭和非禁养区的治理可能使明年主要畜牧产品特别是生猪存栏量有所下降,出栏量相应会受到影响,此轮调整预计会持续到2018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猪肉产能仍将承压,年底及明年猪肉价格存在上行压力。3.长期影响:环保新规提高了养殖门槛,整合优化了畜牧养殖业产能,一批规模小、管理水平差、环保不达标的养殖户退出市场。同时前几年因生猪价格高企而进入的投机养殖者已被市场淘汰,以后主导市场的将是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会促进生猪产能的稳定发展,减缓生猪的价格波动。现在,一批规范化、标准化、实力雄厚的养殖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一些饲料生产、畜禽养殖、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大型企业将有更大盈利空间,养殖规模效益突显。未来经过一段时间,畜牧产能会得到恢复,存出栏量会有效增长,养殖业将走向更稳定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各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规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区,引进扶持一批符合环保要求的养殖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养殖,合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必将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上,环保新规的实施,短期看会对养殖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主要畜牧品种存出栏量会有所下降,但从养殖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将会促进畜牧生产能力的整合与提高,品种结构的优化,畜禽产品质量的提升,使畜牧养殖业向绿色、环保、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有利因素支撑作用明显 

      全市1-3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99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3604元,增长9.0%;经营净收入2721元,增长7.6%;财产性收入251元,增长14.7%;转移性收入1623元,增长1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31元,增长8.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主要有以下有利支撑: 

      一是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为农民增收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今年以来,全市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出台了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8.2%,高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1-9月,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高于去年同期3.3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7%,高于去年同期8.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仅比去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总体看,全市宏观经济形势好于去年,为农民增收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脱贫攻坚发力,农民增收低收入短板得到弥补。达州是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市,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今年以来,全市创新机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促进各项政策落地落实。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例,2016年全市搬迁入住9016户29362人,而 2017年计划搬迁12965户40192人,目标大大高于2016年。从效果看,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住房15146户46953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4.4%,搬迁入住10346户32470人,完成年度计划的86.0%,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得到了国家认可,9月16日-17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达州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而脱贫攻坚成效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补齐了农民增收中的低收入群体短板。脱贫攻坚在补齐农民增收低收入短板的同时也对农民增收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三是劳务输出稳定,农民外出收入增加。达州是劳务输出大市,今年的劳务输出形势良好, 1-9月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1万人左右,实现劳务收入160亿元左右,劳务输出数量和收入将实现稳中有升。四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增收带动作用日渐显现。全市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10.5万亩;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粮油、畜禽、苎麻、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完善,预计全市141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2%;大力实施 “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等重点工程,已建成国家、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3543家、家庭农场1412家。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也日渐显现。五是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对农民增收形成有力支撑。今年全市粮食、蔬菜及食用菌、中药材、瓜果、茶叶、肉、蛋、奶产量同比均有增长;农产品价格环比涨多跌少,其中果蔬平均涨幅在10%左右;活猪、猪肉、仔猪价格止跌回升,环比平均上涨5%左右。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和价格的上涨有力地拉动了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六是旅游发展良好,促进农民收入实现增长。近年来,全市加大旅游投资力度,丰富产品供给,刺激旅游消费,全市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9月,全市接待游客1810.69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实现旅游总收入134.66亿元,同比增长22.2%。七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助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今年以来,全市全力推进“六权同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8.16万本,累计颁发产权证书139万本;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全市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累计流转土地140万亩、林地108.11万亩,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生猪生产能力恢复缓慢 

      生猪市场价格经过几次大起大落,大型规模养殖场对市场的预期更为谨慎,生猪补栏均较为理性。加上生猪养殖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治理养殖污染投入大,实力不够的养殖企业及散户退出市场,生猪产能增加需要较长时期。 

      (二)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当前,农业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但农业融资难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存在支持不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三)脱贫攻坚压力大 

      尽管达州脱贫攻坚工作见到了较好成效,但受自然、地理、财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减贫难。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分布零散等原因,后续脱贫难度陡增,尤其是就地减贫和异地搬迁难度非常大。二是返贫易。因病、因灾返贫现象比较突出,抵御风险能力脆弱,持续稳定脱贫面临严峻挑战。三是资源转化难。全市70%左右的贫困村拥有较好的农业资源,但受交通条件、种养技术特别是人力资源缺乏的制约,资源难以转化为资本。四是缺乏带头能人。贫困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缺乏致富能人带动。 

      (四)农民增收有难度。1.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稳增收支撑乏力。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四大类收入中贡献最大,占收入的四成左右。但随着部分建筑业、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持续低迷、社保制度的健全以及务工人员年龄增大等因素,导致企业用工量减少、农民工工资涨幅不大。2.农业经营收益不稳定,稳增收形势严峻。一是随着农资、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攀升,农业生产成本增速已快于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增速,农业进入高生产成本时代。特别是生猪价格大幅度波动,对农民增收影响较大。目前生猪养殖进入微利阶段。二是随着外出务工及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脱离土地,农村人口家庭结构缩小,加之人员年龄老化,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引起农业经营性收入下降。3.农民增收新增长点尚在培育,促增收贡献有限。虽然近年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初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但发展水平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且呈点状分布,带动农民受益面较窄。 

      三、措施建议 

      (一)增加激励,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农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对农畜牧技术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农户和企业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同时加速金融服务创新,拓展资金来源,促使优势农业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农户和企业增产又增收。 

      (二)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引导,巩固提升农民务工收入。认真研判农民工就业形势,建立健全农民工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政策措施,防止农民工就业和收入水平出现较大波动。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完善劳务合作对接机制,积极开展区域劳务协作。精准施策扩大就业、扶持创业,积极促进返乡创业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强化返乡下乡创业支持,落实工商注册、税收减免、金融贷款、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三)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认真落实川委〔2017〕303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州行动,大力实施提质扩面增效、农产品加工贸易、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品牌创建、生态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产村相融、农村改革等九大工程。科学确定粮食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3+6”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补助政策,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积极发展好北部康养度夏型和东南部城郊休闲型两类乡村旅游。 

      (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着力推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继续开展“回头查”、“回头改”,做好数据更新录入,确保对象识别更精准。继续做好“回头看”、“回头帮”,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建立台账,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积极加强“5+1”帮扶,整合资金资源,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推动脱贫的强大合力。继续抓好对标补短,对照县摘帽、村退出、户脱贫标准,对年度脱贫摘帽目标逐一对标补短,用好“四项基金”,实施“三大攻坚战”,推进产业、就业、金融、医疗、教育、易地搬迁等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达州市2017年前三季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2017年11月09日 10时4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集中力量开展脱贫攻坚,1-3季度全市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393.06亿元,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229.46亿元,增长4.7%;林业产值13.68亿元,增长5.3%;牧业产值131.13亿元,增长1.6%;渔业产值11.19亿元,增长5.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6亿元,增长23.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3.45亿元,增长4.1%。

      一、基本态势 

      (一)种植业生产形势向好 

      大春农业生产预计全面丰收。一是粮食面积保持稳定,粮食产量稳中略增。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市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5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增速比上年高0.2百分点,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全市大春粮食单产比上年提高0.5%。在播种面积稳定,单产水平提高的有利因素下,预计全市大春粮食作物产量达到246.91万吨,比上年增产1.2%。二是主要经济作物继续保持全面增产。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2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5.3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中草药材播种面积0.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增速加快0.7个百分点;瓜果播种面积0.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预计,全市大春油料产量4.84万吨,增2.3%,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蔬菜产量181.44万吨,增1.3%,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中草药材产量2.22万吨,增1.6%,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水果产量26.12万吨,比上年增长2.2%,增速回落2.8个百分点。 

      (二)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 

      1-3季度,全市生猪存栏351.26万头,同比下降2.1%,其中:能繁殖的母猪27.79万头,同比下降2.7%;出栏生猪291.69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0.2%,出栏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升4.7个百分点;出栏牛25.6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0.9%;出栏羊78.05万只,增0.1%;出栏家禽3879.21万只,同比下降2.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出栏家兔157.31万只,增2.1%;肉类总产量31.22万吨,同比下降0.3%,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升1.5个百分点。 

      从畜产品价格情况看:一是出栏肉猪均价由2季度的13.4元/公斤回升到了15.0元/公斤。二是牛羊价格高位震荡,处于稳定区间。牛、羊价格从6月下旬24.2元/公斤、20.6元/公斤,到9月初24.8元/公斤、21元/公斤高位小幅波动。三是杂交鸡价格上涨,6月下旬20.56元/公斤,9月上旬24元/公斤,价格上涨16.73%。市场上良种鸡蛋的价格由6月下旬的9.6元/公斤,上涨到9月上旬的11.7元/公斤,价格上涨明显。 

      从养殖效益看:一是生猪养殖扭亏为盈。受生猪提质控量的影响,猪粮比价比2季度有所回升,养猪收益提高。据调查,9月第1周猪粮比由6月末的6.26:1回升到7.15:1。按今年9月上旬的15元/公斤的价格计算,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猪可盈利178元左右;二是牛羊产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效益可观。牛肉均价48/公斤左右,肉牛养殖利润在2000元/头以上,养殖户的养殖效益较为可观,养殖积极性高。羊肉均价也在46元/公斤左右,养殖效益好。 

      从养殖成本看:今年以来,玉米、豆粕、饲料价格略微下降,劳动力和运输成本较往年变化不大。其中,玉米价格为2-2.2元/公斤、豆粕价格为3.28-3.5元/公斤、猪配合饲料价格为3.28-3.4元/公斤,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0%、6.8%、3.6%。 

      从环保督查对畜牧业的影响看:1.短期影响:7月18日至9月12日,全市辖区内因畜禽污染治理共减少猪存栏5.7万头,占2017年上半年生猪存栏的1.6%;减少牛3891头,占上半年存栏的0.5%;减少羊3624只,占上半年存栏的0.3%;减少禽75.25万只,占2016年末存栏2.6%。其中牛羊减少数占全市存栏比重较小,对后期生产影响甚微。减少的存栏生猪中有部分育肥猪出栏,8-9月生猪出栏量会增加,生产用种猪和仔猪转圈饲养。生猪存栏量的减少会导致下半年生猪市场供给趋紧,价格上涨。家禽存栏减少比重略大,对后期生产将产生一定影响,且会促使即将到来的节日消费高峰价格上涨。2.中期影响:禁养区养殖场的关闭和非禁养区的治理可能使明年主要畜牧产品特别是生猪存栏量有所下降,出栏量相应会受到影响,此轮调整预计会持续到2018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猪肉产能仍将承压,年底及明年猪肉价格存在上行压力。3.长期影响:环保新规提高了养殖门槛,整合优化了畜牧养殖业产能,一批规模小、管理水平差、环保不达标的养殖户退出市场。同时前几年因生猪价格高企而进入的投机养殖者已被市场淘汰,以后主导市场的将是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会促进生猪产能的稳定发展,减缓生猪的价格波动。现在,一批规范化、标准化、实力雄厚的养殖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一些饲料生产、畜禽养殖、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大型企业将有更大盈利空间,养殖规模效益突显。未来经过一段时间,畜牧产能会得到恢复,存出栏量会有效增长,养殖业将走向更稳定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各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规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区,引进扶持一批符合环保要求的养殖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养殖,合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必将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上,环保新规的实施,短期看会对养殖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主要畜牧品种存出栏量会有所下降,但从养殖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将会促进畜牧生产能力的整合与提高,品种结构的优化,畜禽产品质量的提升,使畜牧养殖业向绿色、环保、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有利因素支撑作用明显 

      全市1-3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99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3604元,增长9.0%;经营净收入2721元,增长7.6%;财产性收入251元,增长14.7%;转移性收入1623元,增长1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31元,增长8.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主要有以下有利支撑: 

      一是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为农民增收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今年以来,全市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出台了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8.2%,高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1-9月,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高于去年同期3.3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7%,高于去年同期8.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仅比去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总体看,全市宏观经济形势好于去年,为农民增收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脱贫攻坚发力,农民增收低收入短板得到弥补。达州是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市,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今年以来,全市创新机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促进各项政策落地落实。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例,2016年全市搬迁入住9016户29362人,而 2017年计划搬迁12965户40192人,目标大大高于2016年。从效果看,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住房15146户46953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4.4%,搬迁入住10346户32470人,完成年度计划的86.0%,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得到了国家认可,9月16日-17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达州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而脱贫攻坚成效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补齐了农民增收中的低收入群体短板。脱贫攻坚在补齐农民增收低收入短板的同时也对农民增收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三是劳务输出稳定,农民外出收入增加。达州是劳务输出大市,今年的劳务输出形势良好, 1-9月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1万人左右,实现劳务收入160亿元左右,劳务输出数量和收入将实现稳中有升。四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增收带动作用日渐显现。全市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10.5万亩;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粮油、畜禽、苎麻、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完善,预计全市141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2%;大力实施 “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等重点工程,已建成国家、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3543家、家庭农场1412家。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也日渐显现。五是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对农民增收形成有力支撑。今年全市粮食、蔬菜及食用菌、中药材、瓜果、茶叶、肉、蛋、奶产量同比均有增长;农产品价格环比涨多跌少,其中果蔬平均涨幅在10%左右;活猪、猪肉、仔猪价格止跌回升,环比平均上涨5%左右。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和价格的上涨有力地拉动了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六是旅游发展良好,促进农民收入实现增长。近年来,全市加大旅游投资力度,丰富产品供给,刺激旅游消费,全市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9月,全市接待游客1810.69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实现旅游总收入134.66亿元,同比增长22.2%。七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助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今年以来,全市全力推进“六权同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8.16万本,累计颁发产权证书139万本;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全市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累计流转土地140万亩、林地108.11万亩,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生猪生产能力恢复缓慢 

      生猪市场价格经过几次大起大落,大型规模养殖场对市场的预期更为谨慎,生猪补栏均较为理性。加上生猪养殖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治理养殖污染投入大,实力不够的养殖企业及散户退出市场,生猪产能增加需要较长时期。 

      (二)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当前,农业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但农业融资难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存在支持不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三)脱贫攻坚压力大 

      尽管达州脱贫攻坚工作见到了较好成效,但受自然、地理、财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减贫难。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分布零散等原因,后续脱贫难度陡增,尤其是就地减贫和异地搬迁难度非常大。二是返贫易。因病、因灾返贫现象比较突出,抵御风险能力脆弱,持续稳定脱贫面临严峻挑战。三是资源转化难。全市70%左右的贫困村拥有较好的农业资源,但受交通条件、种养技术特别是人力资源缺乏的制约,资源难以转化为资本。四是缺乏带头能人。贫困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缺乏致富能人带动。 

      (四)农民增收有难度。1.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稳增收支撑乏力。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四大类收入中贡献最大,占收入的四成左右。但随着部分建筑业、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持续低迷、社保制度的健全以及务工人员年龄增大等因素,导致企业用工量减少、农民工工资涨幅不大。2.农业经营收益不稳定,稳增收形势严峻。一是随着农资、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攀升,农业生产成本增速已快于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增速,农业进入高生产成本时代。特别是生猪价格大幅度波动,对农民增收影响较大。目前生猪养殖进入微利阶段。二是随着外出务工及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脱离土地,农村人口家庭结构缩小,加之人员年龄老化,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引起农业经营性收入下降。3.农民增收新增长点尚在培育,促增收贡献有限。虽然近年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初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但发展水平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且呈点状分布,带动农民受益面较窄。 

      三、措施建议 

      (一)增加激励,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农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对农畜牧技术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农户和企业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同时加速金融服务创新,拓展资金来源,促使优势农业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农户和企业增产又增收。 

      (二)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引导,巩固提升农民务工收入。认真研判农民工就业形势,建立健全农民工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政策措施,防止农民工就业和收入水平出现较大波动。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完善劳务合作对接机制,积极开展区域劳务协作。精准施策扩大就业、扶持创业,积极促进返乡创业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强化返乡下乡创业支持,落实工商注册、税收减免、金融贷款、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三)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认真落实川委〔2017〕303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州行动,大力实施提质扩面增效、农产品加工贸易、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品牌创建、生态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产村相融、农村改革等九大工程。科学确定粮食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3+6”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补助政策,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积极发展好北部康养度夏型和东南部城郊休闲型两类乡村旅游。 

      (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着力推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继续开展“回头查”、“回头改”,做好数据更新录入,确保对象识别更精准。继续做好“回头看”、“回头帮”,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建立台账,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积极加强“5+1”帮扶,整合资金资源,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推动脱贫的强大合力。继续抓好对标补短,对照县摘帽、村退出、户脱贫标准,对年度脱贫摘帽目标逐一对标补短,用好“四项基金”,实施“三大攻坚战”,推进产业、就业、金融、医疗、教育、易地搬迁等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