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

  • 2011年03月02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泸州市城镇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日益改善。但在城镇居民总体收入水平逐年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日益加大。收入决定消费,收入差距越大,消费差异越明显,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近年来,泸州市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高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是不平衡的,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城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再加上涌入城市的一大批农民工,使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低收入和靠失业金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相对贫困的群体,使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速扩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根据泸州市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10年,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505元,按相对收入等距五组分组,选取20%的低收入家庭和20%的高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以分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扩大的现状。

      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025元,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26元,高低收入比为4.7:1,高于2009年的4.5:1,二者相差21399元,比2009年又扩大了758元,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构成。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以上四个方面高低收入家庭均存在较大的差距。2010年,泸州市城镇居民高收入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1027元,人均经营净收入为3861元,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00元,人均转移性收入为6787元,分别是低收入家庭的4.5倍、3.7倍、25倍、4.3倍,收入差距非常明显。

      二、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1、高低收入家庭在人口、就业率、负担系数存在较大差距。低收入家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家庭人口多,就业负担重。2010年,泸州市低收入家庭户均人口数为3.29人,超过泸州市平均水平0.37人,户均就业人口数为1.46人,家庭负担系数为1.25。而高收入家庭户均人口数为2.51人,低于泸州市平均水平0.41人,户均就业人口数为1.6人,家庭负担系数为0.57。这说明低收入家庭是以少养多,而高收入家庭则是以多养少,且低收入家庭就业者大部分是无固定职业,收入很低且不稳定。

      2、教育水平的差距是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异的内在原因。收入的高低与教育水平有关,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就越高。2010年,按户主文化程度分组来看,本科文化程度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479元,大专文化程度者为17979元,高中文化程度者为15172元,小学文化程度者为10811元,本科比小学文化程度者的收入相差17668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文化程度高的一般在比较好的行业就业,且选择就业的机会也比较多,而文化程度低的,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一般在收入比较低的行业就业,或者打些零工,工作不稳定,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能靠下岗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来维持个人及其家庭的生计。

      3、就业压力的增大也是造成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兼并、破产和优化组合,导致一大批职工失业和下岗。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压力增大,失业人数增多,增加了低收入人口比重。

      4、收入分配领域市场化和行业差异形成了收入的差距。目前我国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明显偏大。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扩大在所难免。

      三、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后果

      合理的收入差距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其劳动积极性,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差距过大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1、收入差距拉大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收入差距拉大,中低收入阶层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日益减少且不稳定性在增加。一方面使他们的预期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使他们的预期支出水平提高,结果是迫使他们减少即期消费而增加储蓄。而财产庞大的高收入阶层,当他们的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高收入的部分将更多转化为金融资产和经营行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社会财富向高收入阶层集中。高收入阶层的低消费倾向和低收入阶层的低消费能力,制约消费增长。

      2、收入差距过大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由于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这种势头不适当加以遏制,那么,就可能会快速地达到甚至超过警戒线,从而造成两极分化,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巨大的财富差距会使人们的心理天平难以平衡,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失衡、不安、疑惑之中,造成不满情绪的滋生和蔓延。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增加,城镇贫困阶层生活状况日见艰难,由此引发贫困阶层对政府的不满,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从而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消费结构差异

      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消费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收入水平,在其他条件给定不变情况下,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

      (一)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差异

      根据泸州市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10年,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293元,按相对收入等距五组分组,选取各占20%的低收入家庭和20%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比较,以分析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差异状况。

      资料显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差距拉大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高收入家庭生活消费中生存性消费比重逐步下降,享受性消费比重逐步上升,消费内容已从数量型逐步向质量型转变,已从原来的只关注物质生活逐步向精神生活过渡;而低收入家庭,由于主要以生活必需品消费为主,他们的消费内容单一,收不抵支少有节余,以求生活的安稳。

      1、恩格尔系数差别较大。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国际上通行的用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志,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成反比,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水平越高。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比低收入家庭多3324元,是低收入家庭的2.1倍,恩格尔系数为33.6%,比低收入家庭少17.7个百分点,说明高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食品消费结构上看,高收入家庭表现出既要吃饱、吃好,同时讲究粗细搭配、营养合理,属享受型消费。而低收入家庭注重的是吃饱,消费属于生存型消费。

      2、高低收入家庭衣着消费差异明显。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衣着消费2443元,是低收入家庭的4.7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7%,比低收入家庭高4.2个百分点。高收入家庭对服装的款式、色泽、时尚、美感等方面要求较高,而低收入家庭由于受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影响,购买服装时只求便宜、实惠、耐穿、档次低的服装。

      3、低收入家庭居住消费比重大。由于高低收入家庭在住房档次、居住环境等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居住消费方面的差距较大。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居住支出1523元,是低收入家庭的2.6倍,但低收入家庭人均居住支出比重为9.7%,高于高收入家庭1.8个百分点。从居住条件看,高收入家庭居住面积宽敞,人均现住房建筑面42.4平方米,是低收入家庭的1.8倍,而且多为三居室的单元楼房,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明显优于低收入家庭。

      4、家庭设备用品档次和普及率差距明显。家庭设备用品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家庭设备用品也从少到多、从量到质、不断普及、不断提升。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344元,是低收入家庭的3.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0%,高于低收入家庭0.9个百分点。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高低收入家庭在同类家庭设备用品的档次上存在较大悬殊。如电视机,高收入家庭一般使用的是大屏幕液晶背投式,单机价格在万元左右,而低收入家庭一般使用的是价格低廉的普通彩电。另外,高低收入家庭耐用品普及程度存在较大差距,高收入家庭的耐用消费品需求已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向电脑、家用汽车转移,但低收入家庭还处在相对较低层次,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处于需求增长期,普及率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5、高收入家庭交通和通讯消费迅猛增长。从交通和通讯消费方面看,高收入家庭居民出行联络讲究的是方便、快捷、舒适,低收入家庭则追求的是省钱、实惠。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用于交通和通讯支出为2677元,是低收入家庭的5.6倍。其中交通消费支出元,是低收入家庭的10.6倍;通讯费支出方面,高收入家庭是低收入家庭的3.6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已不再是梦想,而且,私人购车已逐渐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城市高收入家庭来说,家用汽车的消费市场已经启动,这也是造成其消费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差距大。文化娱乐消费属于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消费,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期盼精神生活更加充实。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元2399元,是低收入家庭的4.9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5%。高收入家庭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五花八门,休闲消费丰富多彩,更多地投入到文化娱乐、智力开发、参观旅游、休闲度假等。

      7、低收入家庭医疗保健消费所占比重较小。在医疗保健方面,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用于医疗保健支出1376元,是低收入家庭的4.0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1%,高于低收入家庭1.5个百分点。虽然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但受收入较低而看病费用较高影响,低收入家庭往往看不起病,小病到药店,大病不去看,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较少。

      (二)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差异

      受收入水平的影响,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差距较大,并且消费水平与消费倾向存在着极为规则的负相关关系,高收入阶层对应着低消费倾向。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6626元和6095元,基本消费殆尽,稍有结余,消费倾向为92.0%,其中仅食品消费就占到消费性支出的51.3%,生活压力较大。而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1025元和19210元,消费倾向为61.9%,高低差距30.1个百分点。高收入家庭由于收入水平较高,对于目前的消费,有着宽裕的支付能力,在必须的日常消费之后,他们可以把剩余的收入积累起来择机投向更高的消费领域。而低收入家庭虽然有较高的即期消费倾向,但因收入水平低,增长又缓慢,日常消费往往捉襟见肘,甚至入不敷出,很难向更高的消费领域拓展。

      五、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目前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增加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目前泸州市高收入城镇家庭中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7.8%,而低收入家庭的比例更是达69.9%,因而通过就业获取收入对家庭收入影响巨大。

      1、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低收入群体收入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不充分,就业负担重。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服务行业,鼓励和扶持社区服务业、餐饮业、商贸业等创业成本低、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比较灵活的弹性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形式,拓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渠道。

      2、加强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条件。低收入群体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化程度低,就业技能差。各级政府要投入一定资金,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下岗职工要提供免费的再就业培训,如职业指导、转业训练等,不但要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转变落后的择业观念,而且要提高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能,使他们在再就业中有更多的竞争能力,扩大就业的机会和空间。

      3、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就业环境。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认真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宽松创业和投资环境,完善落实工商、税收、场地、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调动低收入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完善社会事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低收入居民困难的重点和关键。只有完善包括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缓解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的后顾之忧。

      2、加强社会救济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和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消除基本生存方面的政策保护不到位现象,达到“应保尽保”。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3、提高最低保障标准,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适度提高城市低保户、特困户等社会弱势群体的补贴标准,保证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使低收入群体能真正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要根据经济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建立完善各项临时补贴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稳定。

      (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分层促进消费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收入的级层化现象十分突出,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消费倾向、消费能力都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不同群体,分层促进消费。低收入阶层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边际消费倾向较强,收入的增长将迅速转化为消费的增加,因此增加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应通过扩大就业和推进生活保障制度等途径改善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能力和收入预期,提高其消费倾向,进而稳步提高生活质量。高收入群体有很强的购买力和消费潜力,应当有针对性地引导其进一步提升消费层次,要拓展消费领域,提升消费品位,细分消费市场,推出适应高收入需求的个性化和精品化的消费产品,促进他们将消费重心更多地转向劳务、文化、教育和旅游等方面。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泸州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

  • 2011年03月02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泸州市城镇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日益改善。但在城镇居民总体收入水平逐年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日益加大。收入决定消费,收入差距越大,消费差异越明显,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近年来,泸州市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高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是不平衡的,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城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再加上涌入城市的一大批农民工,使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低收入和靠失业金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相对贫困的群体,使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速扩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根据泸州市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10年,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505元,按相对收入等距五组分组,选取20%的低收入家庭和20%的高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以分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扩大的现状。

      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025元,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26元,高低收入比为4.7:1,高于2009年的4.5:1,二者相差21399元,比2009年又扩大了758元,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构成。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以上四个方面高低收入家庭均存在较大的差距。2010年,泸州市城镇居民高收入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1027元,人均经营净收入为3861元,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00元,人均转移性收入为6787元,分别是低收入家庭的4.5倍、3.7倍、25倍、4.3倍,收入差距非常明显。

      二、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1、高低收入家庭在人口、就业率、负担系数存在较大差距。低收入家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家庭人口多,就业负担重。2010年,泸州市低收入家庭户均人口数为3.29人,超过泸州市平均水平0.37人,户均就业人口数为1.46人,家庭负担系数为1.25。而高收入家庭户均人口数为2.51人,低于泸州市平均水平0.41人,户均就业人口数为1.6人,家庭负担系数为0.57。这说明低收入家庭是以少养多,而高收入家庭则是以多养少,且低收入家庭就业者大部分是无固定职业,收入很低且不稳定。

      2、教育水平的差距是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异的内在原因。收入的高低与教育水平有关,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就越高。2010年,按户主文化程度分组来看,本科文化程度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479元,大专文化程度者为17979元,高中文化程度者为15172元,小学文化程度者为10811元,本科比小学文化程度者的收入相差17668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文化程度高的一般在比较好的行业就业,且选择就业的机会也比较多,而文化程度低的,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一般在收入比较低的行业就业,或者打些零工,工作不稳定,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能靠下岗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来维持个人及其家庭的生计。

      3、就业压力的增大也是造成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兼并、破产和优化组合,导致一大批职工失业和下岗。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压力增大,失业人数增多,增加了低收入人口比重。

      4、收入分配领域市场化和行业差异形成了收入的差距。目前我国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明显偏大。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扩大在所难免。

      三、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后果

      合理的收入差距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其劳动积极性,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差距过大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1、收入差距拉大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收入差距拉大,中低收入阶层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日益减少且不稳定性在增加。一方面使他们的预期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使他们的预期支出水平提高,结果是迫使他们减少即期消费而增加储蓄。而财产庞大的高收入阶层,当他们的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高收入的部分将更多转化为金融资产和经营行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社会财富向高收入阶层集中。高收入阶层的低消费倾向和低收入阶层的低消费能力,制约消费增长。

      2、收入差距过大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由于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这种势头不适当加以遏制,那么,就可能会快速地达到甚至超过警戒线,从而造成两极分化,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巨大的财富差距会使人们的心理天平难以平衡,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失衡、不安、疑惑之中,造成不满情绪的滋生和蔓延。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增加,城镇贫困阶层生活状况日见艰难,由此引发贫困阶层对政府的不满,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从而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消费结构差异

      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消费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收入水平,在其他条件给定不变情况下,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

      (一)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差异

      根据泸州市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10年,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293元,按相对收入等距五组分组,选取各占20%的低收入家庭和20%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比较,以分析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差异状况。

      资料显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差距拉大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高收入家庭生活消费中生存性消费比重逐步下降,享受性消费比重逐步上升,消费内容已从数量型逐步向质量型转变,已从原来的只关注物质生活逐步向精神生活过渡;而低收入家庭,由于主要以生活必需品消费为主,他们的消费内容单一,收不抵支少有节余,以求生活的安稳。

      1、恩格尔系数差别较大。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国际上通行的用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志,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成反比,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水平越高。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比低收入家庭多3324元,是低收入家庭的2.1倍,恩格尔系数为33.6%,比低收入家庭少17.7个百分点,说明高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食品消费结构上看,高收入家庭表现出既要吃饱、吃好,同时讲究粗细搭配、营养合理,属享受型消费。而低收入家庭注重的是吃饱,消费属于生存型消费。

      2、高低收入家庭衣着消费差异明显。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衣着消费2443元,是低收入家庭的4.7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7%,比低收入家庭高4.2个百分点。高收入家庭对服装的款式、色泽、时尚、美感等方面要求较高,而低收入家庭由于受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影响,购买服装时只求便宜、实惠、耐穿、档次低的服装。

      3、低收入家庭居住消费比重大。由于高低收入家庭在住房档次、居住环境等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居住消费方面的差距较大。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居住支出1523元,是低收入家庭的2.6倍,但低收入家庭人均居住支出比重为9.7%,高于高收入家庭1.8个百分点。从居住条件看,高收入家庭居住面积宽敞,人均现住房建筑面42.4平方米,是低收入家庭的1.8倍,而且多为三居室的单元楼房,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明显优于低收入家庭。

      4、家庭设备用品档次和普及率差距明显。家庭设备用品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家庭设备用品也从少到多、从量到质、不断普及、不断提升。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344元,是低收入家庭的3.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0%,高于低收入家庭0.9个百分点。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高低收入家庭在同类家庭设备用品的档次上存在较大悬殊。如电视机,高收入家庭一般使用的是大屏幕液晶背投式,单机价格在万元左右,而低收入家庭一般使用的是价格低廉的普通彩电。另外,高低收入家庭耐用品普及程度存在较大差距,高收入家庭的耐用消费品需求已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向电脑、家用汽车转移,但低收入家庭还处在相对较低层次,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处于需求增长期,普及率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5、高收入家庭交通和通讯消费迅猛增长。从交通和通讯消费方面看,高收入家庭居民出行联络讲究的是方便、快捷、舒适,低收入家庭则追求的是省钱、实惠。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人均用于交通和通讯支出为2677元,是低收入家庭的5.6倍。其中交通消费支出元,是低收入家庭的10.6倍;通讯费支出方面,高收入家庭是低收入家庭的3.6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已不再是梦想,而且,私人购车已逐渐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城市高收入家庭来说,家用汽车的消费市场已经启动,这也是造成其消费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差距大。文化娱乐消费属于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消费,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期盼精神生活更加充实。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元2399元,是低收入家庭的4.9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5%。高收入家庭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五花八门,休闲消费丰富多彩,更多地投入到文化娱乐、智力开发、参观旅游、休闲度假等。

      7、低收入家庭医疗保健消费所占比重较小。在医疗保健方面,2010年,泸州市高收入家庭用于医疗保健支出1376元,是低收入家庭的4.0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1%,高于低收入家庭1.5个百分点。虽然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但受收入较低而看病费用较高影响,低收入家庭往往看不起病,小病到药店,大病不去看,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较少。

      (二)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差异

      受收入水平的影响,高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差距较大,并且消费水平与消费倾向存在着极为规则的负相关关系,高收入阶层对应着低消费倾向。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6626元和6095元,基本消费殆尽,稍有结余,消费倾向为92.0%,其中仅食品消费就占到消费性支出的51.3%,生活压力较大。而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1025元和19210元,消费倾向为61.9%,高低差距30.1个百分点。高收入家庭由于收入水平较高,对于目前的消费,有着宽裕的支付能力,在必须的日常消费之后,他们可以把剩余的收入积累起来择机投向更高的消费领域。而低收入家庭虽然有较高的即期消费倾向,但因收入水平低,增长又缓慢,日常消费往往捉襟见肘,甚至入不敷出,很难向更高的消费领域拓展。

      五、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目前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增加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目前泸州市高收入城镇家庭中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7.8%,而低收入家庭的比例更是达69.9%,因而通过就业获取收入对家庭收入影响巨大。

      1、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低收入群体收入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不充分,就业负担重。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服务行业,鼓励和扶持社区服务业、餐饮业、商贸业等创业成本低、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比较灵活的弹性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形式,拓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渠道。

      2、加强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条件。低收入群体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化程度低,就业技能差。各级政府要投入一定资金,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下岗职工要提供免费的再就业培训,如职业指导、转业训练等,不但要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转变落后的择业观念,而且要提高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能,使他们在再就业中有更多的竞争能力,扩大就业的机会和空间。

      3、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就业环境。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认真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宽松创业和投资环境,完善落实工商、税收、场地、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调动低收入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完善社会事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低收入居民困难的重点和关键。只有完善包括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缓解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的后顾之忧。

      2、加强社会救济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和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消除基本生存方面的政策保护不到位现象,达到“应保尽保”。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3、提高最低保障标准,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适度提高城市低保户、特困户等社会弱势群体的补贴标准,保证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使低收入群体能真正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要根据经济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建立完善各项临时补贴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稳定。

      (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分层促进消费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收入的级层化现象十分突出,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消费倾向、消费能力都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不同群体,分层促进消费。低收入阶层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边际消费倾向较强,收入的增长将迅速转化为消费的增加,因此增加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应通过扩大就业和推进生活保障制度等途径改善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能力和收入预期,提高其消费倾向,进而稳步提高生活质量。高收入群体有很强的购买力和消费潜力,应当有针对性地引导其进一步提升消费层次,要拓展消费领域,提升消费品位,细分消费市场,推出适应高收入需求的个性化和精品化的消费产品,促进他们将消费重心更多地转向劳务、文化、教育和旅游等方面。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