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理塘县、石渠县入选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
告别“靠天养畜”唱响现代牧歌

  • 2024年08月27日 14时2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近日,省发展改革委公布消息,甘孜州理塘县、石渠县成功入选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此前,色达县已入选第一批试点县名单,甘孜州的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增至3个。

    “靠天养畜”的养殖方式是传统草原畜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饲草供给不足、养殖生产方式粗放、产品附加值低……草原畜牧业亟待转型升级。自2022年入列试点县以来,色达县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转型实践,如今,理塘和石渠也加入了探索的队伍,共同唱响现代牧歌。提高草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已成为试点县的共同方向。

    破题“粗放”

    牦牛养殖标准化

    8月,色达县克果、泥朵等5个乡镇的牧场上,牦牛尽情沐浴着阳光。“12月开始,我们就要把这些牦牛收进圈舍,补喂饲草了。”云端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彭燕武说。

    色达县的尝试,从“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养殖开始。冬季天然草场缺草,牦牛死亡率、掉膘率高;售卖活畜为主的经营方式市场化程度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们和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探索了‘夏秋天然放牧+冬春舍饲补饲’的‘半舍饲’模式。”彭燕武介绍,运用“半舍饲”模式后,公司饲养的牦牛死亡率从11%降低到了3%,出栏率提升了15%左右;该模式推广到全县的“标准化家庭牧场”后,全县牲畜死亡率从16%降低到了3%以内。

    “标准化”养殖后,如何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并让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色达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我们的圈舍等基础设施,是由5个乡镇和企业共同出资修建,企业占股51%,合作社占49%,牦牛由农户按照企业标准喂养到5岁后直接收购。”彭燕武说,这样农牧民不仅能享受卖牛的收益,还可以参与分红,企业建设圈舍和饲养的成本也降低了。

    截至目前,色达县已引进3家养殖企业,建成年存栏2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3个,规模化集体牧场10家、养殖专业合作社67家。

    产业链沿着“标准化”继续延伸。色达县引进了牦牛肉乳等加工企业9家,配套建设奶源基地4个,收奶站42个,开发牦牛肉罐头食品、牦牛肉干等产品达38个,年加工牦牛肉奶达2000吨,实现产值1.5亿元。

    试点工作开展后,理塘县也在引入8家龙头企业、建设104个养殖合作社等基础上,计划新建牦牛集中育肥场、低温速冻库保鲜库等,并提出了“牦牛出栏率提高到29%,精深加工率达到85%,牧业总产值提升2亿元,牧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的目标。

    石渠县也计划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工程,力争到2027年底,牲畜出栏率提升到26%;死亡率降低0.4个百分点,牛羊肉产量达9248吨。

    破题“短缺”

    饲草供给公司化

    养殖规模的提升,意味着饲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省的饲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产品单一,供给缺口很大。”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刘刚坦言。

    提高饲草供给,是甘孜州各试点县着力破解的又一难题。

    夏日,色达县万亩饲草基地内绿浪翻涌,不远处的仓库内堆满捆扎好的青储饲草。“2023年,我们生产的青储饲草产量已达6000吨,产值超过1000万元。”甘孜州天珍传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君柯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建设,色达的万亩饲草基地已经实现了较为稳定的产量。

    此前,由于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种草意味着亏本,饲草种植面积扩大的难度很大。“单纯种草的话,利润率在20%左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的灌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罗君柯说。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色达县联合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实验了“草—药混播”的种植模式。该模式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助于草地群落多样性的维持,能让饲草长得更好。罗君柯介绍,去年,公司种植的大黄、贝母等中药材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为公司建设基础设施和研发草粉、青储颗粒等产品奠定了资金基础。

    除了引进公司建设县级饲草基地外,色达县还聚焦“县、乡、村、户”四级的饲草基地建设,持续推进12个牧区乡镇、102个村,以及养殖户的饲草种植。2023年,该县饲草种植已达5.7万亩,鲜草产量达4万余吨,饲草自给率达到90%。

    探索“饲草供给做增量”,石渠县提出到2027年底,饲草自给率达88%;舍饲化率提高至20%;理塘县则计划实施优质牧草草种扩繁、优质高产牧草种植12万亩,同时建设2000平方米县级贮草库和4个乡镇级饲草中转站。

    破题“低价”

    产业销售品牌化

    在销售环节,传统草原畜牧业模式也遇到问题:牦牛生长周期长,即便采用“标准化”模式养殖,也要5年左右才能出栏。饲养成本高,如何与一年左右出栏的普通肉牛抢市场?

    甘孜州的做法是: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为品牌“赋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们在农户手中收购牦牛的价格,比市场价还高10%左右,但依然可以实现盈利。”彭燕武介绍,秘诀就在“一张证”上——公司取得了色达县首张“牦牛养殖有机认证”。

    因为使用天然草料、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喂养,该公司生产的有机牦牛肉批发价每斤在60元左右,比普通牦牛肉的零售价高一倍。“销量依然非常好。”彭燕武说,2024年,公司产值预计可以达到1500万元。

    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为品牌“赋能”。按照这一思路,色达县大力实施“天府乡村”+“亚克甘孜”+“福地色达”+“企业品牌”的四品牌战略,成功申报色达牦牛、色达牦牛肉、色达酸奶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登记认证牧草、牦牛有机产品5个。该县计划到2025年还要新增绿色食品4个、有机农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个。

    当前,理塘县也在着力开展“畜牧产品品牌建设”,已认证“理塘牦牛”等地理证明商标4个、有机食品2个,注册“密奇奇-高高原”等商标3个。试点启动后,该县还将按照“亚克甘孜”(州级区域公共品牌)+“天空牧场”(县级区域公共品牌)+本地企业品牌的三品牌战略,推动各类经营实体直接使用有机认证,生产有机产品。(记者 宁蕖)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甘孜州理塘县、石渠县入选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
    告别“靠天养畜”唱响现代牧歌

  • 2024年08月27日 14时2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近日,省发展改革委公布消息,甘孜州理塘县、石渠县成功入选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此前,色达县已入选第一批试点县名单,甘孜州的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增至3个。

    “靠天养畜”的养殖方式是传统草原畜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饲草供给不足、养殖生产方式粗放、产品附加值低……草原畜牧业亟待转型升级。自2022年入列试点县以来,色达县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转型实践,如今,理塘和石渠也加入了探索的队伍,共同唱响现代牧歌。提高草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已成为试点县的共同方向。

    破题“粗放”

    牦牛养殖标准化

    8月,色达县克果、泥朵等5个乡镇的牧场上,牦牛尽情沐浴着阳光。“12月开始,我们就要把这些牦牛收进圈舍,补喂饲草了。”云端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彭燕武说。

    色达县的尝试,从“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养殖开始。冬季天然草场缺草,牦牛死亡率、掉膘率高;售卖活畜为主的经营方式市场化程度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们和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探索了‘夏秋天然放牧+冬春舍饲补饲’的‘半舍饲’模式。”彭燕武介绍,运用“半舍饲”模式后,公司饲养的牦牛死亡率从11%降低到了3%,出栏率提升了15%左右;该模式推广到全县的“标准化家庭牧场”后,全县牲畜死亡率从16%降低到了3%以内。

    “标准化”养殖后,如何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并让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色达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我们的圈舍等基础设施,是由5个乡镇和企业共同出资修建,企业占股51%,合作社占49%,牦牛由农户按照企业标准喂养到5岁后直接收购。”彭燕武说,这样农牧民不仅能享受卖牛的收益,还可以参与分红,企业建设圈舍和饲养的成本也降低了。

    截至目前,色达县已引进3家养殖企业,建成年存栏2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3个,规模化集体牧场10家、养殖专业合作社67家。

    产业链沿着“标准化”继续延伸。色达县引进了牦牛肉乳等加工企业9家,配套建设奶源基地4个,收奶站42个,开发牦牛肉罐头食品、牦牛肉干等产品达38个,年加工牦牛肉奶达2000吨,实现产值1.5亿元。

    试点工作开展后,理塘县也在引入8家龙头企业、建设104个养殖合作社等基础上,计划新建牦牛集中育肥场、低温速冻库保鲜库等,并提出了“牦牛出栏率提高到29%,精深加工率达到85%,牧业总产值提升2亿元,牧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的目标。

    石渠县也计划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工程,力争到2027年底,牲畜出栏率提升到26%;死亡率降低0.4个百分点,牛羊肉产量达9248吨。

    破题“短缺”

    饲草供给公司化

    养殖规模的提升,意味着饲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省的饲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产品单一,供给缺口很大。”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刘刚坦言。

    提高饲草供给,是甘孜州各试点县着力破解的又一难题。

    夏日,色达县万亩饲草基地内绿浪翻涌,不远处的仓库内堆满捆扎好的青储饲草。“2023年,我们生产的青储饲草产量已达6000吨,产值超过1000万元。”甘孜州天珍传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君柯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建设,色达的万亩饲草基地已经实现了较为稳定的产量。

    此前,由于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种草意味着亏本,饲草种植面积扩大的难度很大。“单纯种草的话,利润率在20%左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的灌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罗君柯说。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色达县联合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实验了“草—药混播”的种植模式。该模式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助于草地群落多样性的维持,能让饲草长得更好。罗君柯介绍,去年,公司种植的大黄、贝母等中药材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为公司建设基础设施和研发草粉、青储颗粒等产品奠定了资金基础。

    除了引进公司建设县级饲草基地外,色达县还聚焦“县、乡、村、户”四级的饲草基地建设,持续推进12个牧区乡镇、102个村,以及养殖户的饲草种植。2023年,该县饲草种植已达5.7万亩,鲜草产量达4万余吨,饲草自给率达到90%。

    探索“饲草供给做增量”,石渠县提出到2027年底,饲草自给率达88%;舍饲化率提高至20%;理塘县则计划实施优质牧草草种扩繁、优质高产牧草种植12万亩,同时建设2000平方米县级贮草库和4个乡镇级饲草中转站。

    破题“低价”

    产业销售品牌化

    在销售环节,传统草原畜牧业模式也遇到问题:牦牛生长周期长,即便采用“标准化”模式养殖,也要5年左右才能出栏。饲养成本高,如何与一年左右出栏的普通肉牛抢市场?

    甘孜州的做法是: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为品牌“赋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们在农户手中收购牦牛的价格,比市场价还高10%左右,但依然可以实现盈利。”彭燕武介绍,秘诀就在“一张证”上——公司取得了色达县首张“牦牛养殖有机认证”。

    因为使用天然草料、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喂养,该公司生产的有机牦牛肉批发价每斤在60元左右,比普通牦牛肉的零售价高一倍。“销量依然非常好。”彭燕武说,2024年,公司产值预计可以达到1500万元。

    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为品牌“赋能”。按照这一思路,色达县大力实施“天府乡村”+“亚克甘孜”+“福地色达”+“企业品牌”的四品牌战略,成功申报色达牦牛、色达牦牛肉、色达酸奶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登记认证牧草、牦牛有机产品5个。该县计划到2025年还要新增绿色食品4个、有机农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个。

    当前,理塘县也在着力开展“畜牧产品品牌建设”,已认证“理塘牦牛”等地理证明商标4个、有机食品2个,注册“密奇奇-高高原”等商标3个。试点启动后,该县还将按照“亚克甘孜”(州级区域公共品牌)+“天空牧场”(县级区域公共品牌)+本地企业品牌的三品牌战略,推动各类经营实体直接使用有机认证,生产有机产品。(记者 宁蕖)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