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资源和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与发展在甘孜“双向奔赴”

  • 2024年06月26日 10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位于石渠县的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200多种兽类、鸟类和鱼类,其中1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石渠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日,绿尾虹雉现身康定市捧塔乡两河口村。朱任超 摄

    近日,色达县大章乡乡长依旦甲在嘎志玛二村开展工作途中偶遇“老朋友”——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黑颈鹤每年都要到我们这里来,今年的数量比去年多了很多。”依旦甲说。

    今年以来,在色达、石渠、巴塘等地,雪豹、金钱豹、矮岩羊、黑颈鹤、斑头雁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成为甘孜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生动例证。监测数据显示,甘孜州现有高等植物522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3种,珍贵、濒危野生动物126种。全州划定生态红线6.96万平方公里,建成自然保护地5.54万平方公里,均居全省第一。

    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既是丰厚的“家底”,也带来保护与发展的挑战。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甘孜州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

    开展调查研究和人工试种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两手抓

    在石渠县长沙贡玛乡,一场关于大花红景天的人工种植试验正在开展。

    “我们通过扦插和移栽等方式,在石渠县长沙贡玛乡和长沙干玛乡开展了大花红景天人工种植试验。”近日,甘孜州草原工作站站长杨廷勇向记者介绍,大花红景天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科研与药用价值。“随着人们对红景天药理学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有的地方无计划采挖,使得大花红景天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不仅会限制红景天种群本身的维持和发展,还会影响其伴生种生存状况,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

    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甘孜州草原工作站于2022年开展大花红景天野外资源调查和人工培植试点。以石渠县和德格县为重点,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大花红景天在这两县的蕴藏量、宜生指数、宜生区域等数据,被编进《甘孜州大花红景天资源调查报告》。甘孜州草原工作站根据调查数据,制定保护政策措施,并开展大花红景天人工种植试验,扩大其种群规模和分布范围。

    科学培育野生物种,在发展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甘孜州已有成功先例——2012年,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采集贡嘎山本地野生白肉灵芝菌株,进行分离、筛选、区域试验等驯化选育研究。2016年,甘孜州农科所选育出四川首个藏灵芝新品种“康定灵芝”。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良,“康定灵芝”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科学培育有药用价值的野生物种,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带动老百姓增收,也减少了对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谢雨农说。

    去年,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制定《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责任分工方案》,将“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单列一章,提出将开展新作物、新品种、新品系、新遗传材料和作物病虫害发展动态调查研究,加强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引导规范利用生物资源,发展野生生物资源人工繁育培育利用、生物质转化利用、农作物和森林草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产业。

    “目前,甘孜已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谢雨农说。

    从空间格局优化着手 减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目标,我们在各县(市)整合优化方案基础上,最终形成州级整合优化方案并上报国家。方案将保护地数量由80个整合归并为72个。”去年底,在甘孜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公布了一组数据。

    从80到72,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带来的不仅是数据上的改变,还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在优化调整以前,甘孜州的自然保护地普遍存在空间管控模糊、划定科学性不足、村庄发展与自然保护存在矛盾等问题。以巴塘县为例,优化整合前,该县共有4个自然保护地,面积122679.2公顷,其中各保护区之间交叉重叠面积就达38524.75公顷,还包含了村庄、基本农田、矿权区等。

    “我们合并了交叉重叠的面积,自然保护地由4个变为3个,调出耕地、矿权区等地块,调入更多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生态敏感区,一定程度解决原住居民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地管理冲突的问题。减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原住居民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巴塘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耕地、建设用地等地块与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矛盾是普遍现象,通过优化调整,我们为发展建设留出空间,同时将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生态敏感区调入,保证了保护面积不减少。此外,我们上报的72个保护地涵盖州内所有生态系统类型、95%野生动物和80%高等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初步建立。”甘孜州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还需要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科学构建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着力解决自然景观破碎化、保护区域孤岛化、生态连通性降低等突出问题;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规范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恢复物种栖息地。(记者 宁蕖)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科学利用资源和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与发展在甘孜“双向奔赴”

  • 2024年06月26日 10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位于石渠县的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200多种兽类、鸟类和鱼类,其中1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石渠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日,绿尾虹雉现身康定市捧塔乡两河口村。朱任超 摄

    近日,色达县大章乡乡长依旦甲在嘎志玛二村开展工作途中偶遇“老朋友”——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黑颈鹤每年都要到我们这里来,今年的数量比去年多了很多。”依旦甲说。

    今年以来,在色达、石渠、巴塘等地,雪豹、金钱豹、矮岩羊、黑颈鹤、斑头雁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成为甘孜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生动例证。监测数据显示,甘孜州现有高等植物522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3种,珍贵、濒危野生动物126种。全州划定生态红线6.96万平方公里,建成自然保护地5.54万平方公里,均居全省第一。

    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既是丰厚的“家底”,也带来保护与发展的挑战。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甘孜州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

    开展调查研究和人工试种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两手抓

    在石渠县长沙贡玛乡,一场关于大花红景天的人工种植试验正在开展。

    “我们通过扦插和移栽等方式,在石渠县长沙贡玛乡和长沙干玛乡开展了大花红景天人工种植试验。”近日,甘孜州草原工作站站长杨廷勇向记者介绍,大花红景天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科研与药用价值。“随着人们对红景天药理学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有的地方无计划采挖,使得大花红景天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不仅会限制红景天种群本身的维持和发展,还会影响其伴生种生存状况,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

    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甘孜州草原工作站于2022年开展大花红景天野外资源调查和人工培植试点。以石渠县和德格县为重点,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大花红景天在这两县的蕴藏量、宜生指数、宜生区域等数据,被编进《甘孜州大花红景天资源调查报告》。甘孜州草原工作站根据调查数据,制定保护政策措施,并开展大花红景天人工种植试验,扩大其种群规模和分布范围。

    科学培育野生物种,在发展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甘孜州已有成功先例——2012年,甘孜州农科所食用菌课题组采集贡嘎山本地野生白肉灵芝菌株,进行分离、筛选、区域试验等驯化选育研究。2016年,甘孜州农科所选育出四川首个藏灵芝新品种“康定灵芝”。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良,“康定灵芝”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科学培育有药用价值的野生物种,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带动老百姓增收,也减少了对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谢雨农说。

    去年,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制定《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责任分工方案》,将“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单列一章,提出将开展新作物、新品种、新品系、新遗传材料和作物病虫害发展动态调查研究,加强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引导规范利用生物资源,发展野生生物资源人工繁育培育利用、生物质转化利用、农作物和森林草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产业。

    “目前,甘孜已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谢雨农说。

    从空间格局优化着手 减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目标,我们在各县(市)整合优化方案基础上,最终形成州级整合优化方案并上报国家。方案将保护地数量由80个整合归并为72个。”去年底,在甘孜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公布了一组数据。

    从80到72,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带来的不仅是数据上的改变,还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在优化调整以前,甘孜州的自然保护地普遍存在空间管控模糊、划定科学性不足、村庄发展与自然保护存在矛盾等问题。以巴塘县为例,优化整合前,该县共有4个自然保护地,面积122679.2公顷,其中各保护区之间交叉重叠面积就达38524.75公顷,还包含了村庄、基本农田、矿权区等。

    “我们合并了交叉重叠的面积,自然保护地由4个变为3个,调出耕地、矿权区等地块,调入更多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生态敏感区,一定程度解决原住居民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地管理冲突的问题。减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原住居民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巴塘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耕地、建设用地等地块与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矛盾是普遍现象,通过优化调整,我们为发展建设留出空间,同时将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生态敏感区调入,保证了保护面积不减少。此外,我们上报的72个保护地涵盖州内所有生态系统类型、95%野生动物和80%高等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初步建立。”甘孜州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还需要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科学构建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着力解决自然景观破碎化、保护区域孤岛化、生态连通性降低等突出问题;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规范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恢复物种栖息地。(记者 宁蕖)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