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聚焦六大重点培育方向,为未来产业发展画出“路线图”
全域竞相发展 试点“沙盒监管”
全域竞相发展 试点“沙盒监管”
“数字车载软件合作洽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合作交流会”参会人员正在体验智能车载操作系统。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供图
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多地把着力点放在了推动新兴产业培大育强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上。成都也不例外。
近日,成都市出台《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为未来产业发展画出了清晰“路线图”。根据“路线图”,未来3到5年,成都将基本建立适宜未来产业孵育成长的创新生态体系;未来5到10年,逐步形成服务国家战略大后方的未来产业新前沿。
发展哪些产业?
布局六大重点培育方向
赛道细分更多依靠市场
从人工智能到量子信息,从合成生物到新型储能,未来产业涉及范围广,施展空间大。但一个地方的资源、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施展空间,考验着决策者的能力。
“成都的做法是将大方向上的相对确定性与细分领域的不确定性有机融合。”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未来产业的培育上,成都结合自身的科技资源、产业基础等因素,布局了六大重点培育方向,具体包括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等。
以未来交通为例,成都近期将重点培育飞行汽车、新一代无人机、空天动力、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建强无人机试飞基地,推动城市空管装备、载人垂直起降飞行器等相关产品研制,探索新型号无人机、人工智能自主无人机等产品研发与谱系化发展,攻关高精尖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航空装备设计、材料、制造、服务保障等关键技术,发展低成本可复用航天运载平台;中远期重点培育超级高铁细分领域,攻关高速磁悬浮核心装置与系统、轻量化车体材料、减震降噪材料等核心技术,依托大型枢纽节点探索构建多层次自主交通网络。
在大方向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成都对未来产业的细分赛道,采取“沿途下蛋”的培育方式: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推动战略科技平台创新成果的“沿途下蛋”“沿途孵化”,不断孵化熟化未来产业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此外,成都还将充分发挥科创产业独特优势,与“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的升级演进方向有机衔接。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优势产业链,敏锐捕捉相关领域前沿需求、成果转化、新兴技术、试验场景等未来产业孕育爆发点,主动发现和前瞻遴选新赛道。
对这种产业路径的选择方式,上述负责人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推动未来产业细分赛道成熟明晰。”
如何布局?
全域竞相发展
“沙盒监管”给予试错空间
未来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产业扶持政策的特殊性。记者注意到,不同于其他产业发展确定主承载空间的做法,成都在未来产业的发展空间上,采取了全域竞相发展的方式,即:鼓励各县(市、区)对标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方向,坚持前瞻布局、长远谋划,适度超前财政科技投入。
“在最初阶段不限定发展区域,是希望通过竞相发展的态势筛选出最适合的发展区域。”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尽管没有在主承载区域做过多限制,但成都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并不是“毫无根据”,“我们鼓励深挖中心城区存量空间改造及高校周边地区转型承载潜力,有机融入城市‘硅巷’理念,遴选一批细分领域聚焦、专业能力凸显、空间范围‘小而精’的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孕育多点支撑的‘未来产业核爆点’。”
承载空间外,记者还注意到一个新词——“沙盒监管”。“沙盒监管”是指划定一个范围,也就是“盒子”,对在“盒子”里面的企业,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措施,同时杜绝将问题扩散到“盒子”外,属于在可控范围内实行容错纠错机制。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试点“沙盒监管”这一创新监管模式的目的,就是要为成都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弹性包容的发展空间。
“包容”环境的构建还体现在基金管理上。成都提出将组建未来产业天使子基金,以资本为纽带引培符合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方向的前沿技术、顶尖团队和创新项目。“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长周期性,所以我们将探索拉长天使投资基金考核周期,建立年度评价与3至5年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的就是让基金敢于放手投向未来产业赛道。
此外,为营造适合未来产业的发展环境,成都还将建设若干概念验证中心,将具备一定成熟度的未来产业技术纳入概念验证范围,推动解决前沿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最先一公里”问题。(记者 蒋君芳)
同步播报
成都高新区成立车载智能系统产业联盟
1月10日,以“智联新赛道 洞见新机遇”为主题的“数字车载软件合作洽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合作交流会”在成都举行。会上,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联盟签约成立,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建圈强链”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达2万多公里。2023年上半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42.4%,较2022年同期增加近10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其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75%,产业规模将接近170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呈现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基础支撑加快完善、产业生态渐趋成熟的态势。
目前,成都已完成约550个路口智能化改造,建成6200余个智慧多功能杆,部署了约8万个通信路侧单元,初步构建了“车、路、云”协同的车城网。
政策层面,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相关要求,四川先后出台《四川省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成都也出台《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等政策,对该产业精准施策,着力培育。
成都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硬件看,成都的基础制造配套较强,在汽车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具备一定基础优势;从软件看,成都在车载操作系统、专业算法软件平台、应用软件等领域已集聚了一批企业;从集成应用看,成都具备一定系统总成能力,为发展域控制系统提供支撑;从产业生态看,成都的终端市场、专业人才、创新生态为车载智能控制系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都将从开展技术协同攻关、推动产业融通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应用场景示范四个方面入手,抢抓汽车智能化行业洗牌整合的产业窗口期。”(记者 赵张冬)
成都氢谷燃料电池氢日产能增长50%
1月10日,记者从位于成都彭州市的成都氢谷获悉,在保证氢气产品质量稳定达标的前提下,燃料电池氢产能由每日1000千克提升至1500千克,增长50%。
建设成都氢谷是彭州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的关键之举。其生产的燃料电池氢增产后,出厂量能保证郫都区的氢燃料电池大巴和川渝两地氢能物流车线路的日常运行。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广应用氢能汽车,建设加氢站,推动“成渝氢走廊”建设,而成都氢谷是成都氢能规划布局中唯一的“氢源城”。彭州依托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既有产业基础优势,以氢源为引领,围绕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加快构建氢能全链条产业布局。
当前,彭州正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稳增长”,将氢能产业作为抢占“双碳经济”新赛道的重要抓手,聚力突破氢源制备、储运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建设成都氢谷。(记者 吴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