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文促旅”到“以旅彰文”,甘孜州各地纷纷展开探索
多维发力 甘孜文旅深度融合

  • 2023年07月28日 09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很特别!不光看速度,还要看谁‘走’的姿态更优美。”7月17日,在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来马镇的丹霞小镇,作为“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的“走马”表演活动举行。

    成都游客周先生是第一次领略“走马”的风采,“以前只知道草原赛马精彩,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看的马术表演。”看完表演,周先生还打算购买一些“走马”饰品,“回去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感受下这里的文化。”

    随着文旅市场复苏和消费需求升级,甘孜州文旅部门注意到,传统的“古城”“古街”“景区”等业态叠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消费者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从“以文促旅”到“以旅彰文”,甘孜州各地纷纷展开探索,以民俗节庆为切入点,将文旅融合向深处推进。

    引得来

    用“差异化”提升“吸引力”

    同质化是各地景区在发展迭代过程中常遇到的难题。甘孜州下辖18个县(市),各地风土人情各异,在打造“一县一品”上具有资源优势,但15.3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又给统筹带来一定难度。

    甘孜州决定,从“节庆旅游”着手,探寻最具“性价比”的“破题”方式。

    在“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上,除了歌舞表演、非遗艺术展演、农特产品展销等活动外,炉霍“望果”节、理塘赛马会、新龙“十三节”等不同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也同步上演。

    把握民俗特色的同时,这些活动还引入现代化理念,增强吸引力。在理塘赛马会期间,3000米速度马决赛、5000米速度马决赛、女子速度赛和青少年表演赛等标准化赛事的举办,就为这一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盛会融入了现代体育精神的内涵。

    节庆旅游的“吸粉”效应明显。“山地文化旅游节”期间,仅甘孜县一地就接待游客52.5万人次,与“五一”小长假相比增长5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75亿元,与“五一”小长假相比增长56.75%;酒店入住率达90%以上。

    一场场热闹的活动背后,甘孜各地也积极探索更多提升差异化价值的路径。

    今年初,道孚县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码的方式,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调查所得的文艺、文学、非遗、社会科学等内容数字化,初步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我们会根据这个数据库,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更鲜明的文旅品牌。”道孚县文广旅局副局长朱丹丹说。

    留得住

    把“途经地”变为“目的地”

    受限于海拔、路程、基础设施等因素,甘孜境内多地被游客视为“旅游途经地”。如何把“途经地”变为“目的地”,是甘孜州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考验。

    在甘孜县观看完“走马”表演后,周先生改变了原有的计划,决定在丹霞小镇多呆几天,“这里酒店和餐饮都很有特色,距离新龙红山旅游景区也只有20公里,我打算把这些都体验一遍。”

    当前,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更注重体验感,打造特色场景,成了文旅市场的新风口。

    “我们小镇的酒店都是由本地特色民居改建的。”来马镇党委书记白玛降措告诉记者,为了将游客体验感拉满,丹霞小镇围绕“马”字做足了文章,如开放马匹交易市场、定期举办“走马”表演、将传统马饰制作成特色文创产品进行销售等。

    同样注重体验感,炉霍县虾拉沱镇瓦达村依托具有独特全榫卯结构的“崩科民居”,打造了该县第一个规模化、体系化、市场化的藏式特色民宿接待群,让游客“住进”特色里。

    此外,当地还将传统老磨坊改造成了新式水磨坊风情体验区,“瓦达村的水磨糌粑在整个炉霍县都很有名。”瓦达村驻点干部王宾说,游客来到这里,还可以沉浸式体验高原特色农耕文化。

    走得深

    让“新尝试”催生“新体验”

    如果说将文化元素融入“吃住游购”等要素中,是“文”对“旅”的赋能,那么在这些要素中体现更深层次的审美趣味、生活方式等,则是“旅”对“文”的彰显。

    稻城县亚丁村正在进行这样一种尝试。

    亚丁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地处稻城亚丁核心景区内,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村内的民居建筑“黑藏房”多被外来商户租用打造成民宿,无序的开发一度使部分传统建筑失去原有风貌。

    今年4月,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启动,以恢复村内的传统建筑原貌。“在细节上还原亚丁的传统‘黑藏房’,比如拆除多余的客房,还原青稞晒台。”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介绍,为了还原建筑古朴的外观,项目特地聘请当地的石砌藏房艺人,采用传统工艺对外墙进行改造,整个项目将充分保留原有的功能性结构,着眼于“活态传承”农耕文明。

    保护恢复项目也得到不少民宿经营者的认同。在亚丁村经营多年民宿的老板尹庆华第一个响应号召。他是一位资深“驴友”,对此次保护恢复的意义与价值都有深刻认知,“还原传统建筑,不仅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也能让游客从建筑中了解亚丁的历史。”

    尹庆华相信,保护恢复项目完成后,会有更多人选择住在亚丁,“住更长时间,慢慢品味这里的独特魅力。”(记者 宁蕖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从“以文促旅”到“以旅彰文”,甘孜州各地纷纷展开探索
    多维发力 甘孜文旅深度融合

  • 2023年07月28日 09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很特别!不光看速度,还要看谁‘走’的姿态更优美。”7月17日,在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来马镇的丹霞小镇,作为“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的“走马”表演活动举行。

    成都游客周先生是第一次领略“走马”的风采,“以前只知道草原赛马精彩,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看的马术表演。”看完表演,周先生还打算购买一些“走马”饰品,“回去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感受下这里的文化。”

    随着文旅市场复苏和消费需求升级,甘孜州文旅部门注意到,传统的“古城”“古街”“景区”等业态叠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消费者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从“以文促旅”到“以旅彰文”,甘孜州各地纷纷展开探索,以民俗节庆为切入点,将文旅融合向深处推进。

    引得来

    用“差异化”提升“吸引力”

    同质化是各地景区在发展迭代过程中常遇到的难题。甘孜州下辖18个县(市),各地风土人情各异,在打造“一县一品”上具有资源优势,但15.3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又给统筹带来一定难度。

    甘孜州决定,从“节庆旅游”着手,探寻最具“性价比”的“破题”方式。

    在“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上,除了歌舞表演、非遗艺术展演、农特产品展销等活动外,炉霍“望果”节、理塘赛马会、新龙“十三节”等不同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也同步上演。

    把握民俗特色的同时,这些活动还引入现代化理念,增强吸引力。在理塘赛马会期间,3000米速度马决赛、5000米速度马决赛、女子速度赛和青少年表演赛等标准化赛事的举办,就为这一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盛会融入了现代体育精神的内涵。

    节庆旅游的“吸粉”效应明显。“山地文化旅游节”期间,仅甘孜县一地就接待游客52.5万人次,与“五一”小长假相比增长5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75亿元,与“五一”小长假相比增长56.75%;酒店入住率达90%以上。

    一场场热闹的活动背后,甘孜各地也积极探索更多提升差异化价值的路径。

    今年初,道孚县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码的方式,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调查所得的文艺、文学、非遗、社会科学等内容数字化,初步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我们会根据这个数据库,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更鲜明的文旅品牌。”道孚县文广旅局副局长朱丹丹说。

    留得住

    把“途经地”变为“目的地”

    受限于海拔、路程、基础设施等因素,甘孜境内多地被游客视为“旅游途经地”。如何把“途经地”变为“目的地”,是甘孜州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考验。

    在甘孜县观看完“走马”表演后,周先生改变了原有的计划,决定在丹霞小镇多呆几天,“这里酒店和餐饮都很有特色,距离新龙红山旅游景区也只有20公里,我打算把这些都体验一遍。”

    当前,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更注重体验感,打造特色场景,成了文旅市场的新风口。

    “我们小镇的酒店都是由本地特色民居改建的。”来马镇党委书记白玛降措告诉记者,为了将游客体验感拉满,丹霞小镇围绕“马”字做足了文章,如开放马匹交易市场、定期举办“走马”表演、将传统马饰制作成特色文创产品进行销售等。

    同样注重体验感,炉霍县虾拉沱镇瓦达村依托具有独特全榫卯结构的“崩科民居”,打造了该县第一个规模化、体系化、市场化的藏式特色民宿接待群,让游客“住进”特色里。

    此外,当地还将传统老磨坊改造成了新式水磨坊风情体验区,“瓦达村的水磨糌粑在整个炉霍县都很有名。”瓦达村驻点干部王宾说,游客来到这里,还可以沉浸式体验高原特色农耕文化。

    走得深

    让“新尝试”催生“新体验”

    如果说将文化元素融入“吃住游购”等要素中,是“文”对“旅”的赋能,那么在这些要素中体现更深层次的审美趣味、生活方式等,则是“旅”对“文”的彰显。

    稻城县亚丁村正在进行这样一种尝试。

    亚丁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地处稻城亚丁核心景区内,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村内的民居建筑“黑藏房”多被外来商户租用打造成民宿,无序的开发一度使部分传统建筑失去原有风貌。

    今年4月,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启动,以恢复村内的传统建筑原貌。“在细节上还原亚丁的传统‘黑藏房’,比如拆除多余的客房,还原青稞晒台。”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介绍,为了还原建筑古朴的外观,项目特地聘请当地的石砌藏房艺人,采用传统工艺对外墙进行改造,整个项目将充分保留原有的功能性结构,着眼于“活态传承”农耕文明。

    保护恢复项目也得到不少民宿经营者的认同。在亚丁村经营多年民宿的老板尹庆华第一个响应号召。他是一位资深“驴友”,对此次保护恢复的意义与价值都有深刻认知,“还原传统建筑,不仅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也能让游客从建筑中了解亚丁的历史。”

    尹庆华相信,保护恢复项目完成后,会有更多人选择住在亚丁,“住更长时间,慢慢品味这里的独特魅力。”(记者 宁蕖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