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锁定“做强先进制造业”
眉山发力冲刺“1+3”产业赛道
眉山发力冲刺“1+3”产业赛道
2027年目标
制造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新水平显著提升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融合发展成效显现
实现路径
●锚定建设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使命任务,深耕细作“1+ 3”产业赛道,推动主导产业集群成链
●坚持融入协同两深化,以服务成都、依靠成都、融入成都为战略牵引,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版图
●坚持传统新兴两手抓,同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坚持规模质量两提升,在做大产业总体规模、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效益
●坚持龙头配套两强化,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链身”企业支撑作用,完善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7月1日,协鑫(仁寿)年产36万吨磷酸铁锂储能材料一期项目在四川仁寿经济开发区投产;7月5日,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通威太阳能一期项目第一片电池片下线;7月10日,四川省钢构智造有限公司眉山基地项目迎来试投产……7月以来,眉山市多个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制造业招商引资动作频频。
7月13日,眉山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举行,专题研究“加快打造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眉山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眉山市委关于加快打造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锁定在“做强先进制造业”上。
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眉山制造强市战略加快推进。
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
“项目从去年12月正式开建,到首片电池产品下线,仅用时7个月。”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通威太阳能一期项目相关负责人冯会勇表示,得益于各级各部门贴心服务和协调资源,项目提前20天投产。
一个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并部署,是眉山制造强市战略的体现,其中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制造业实体经济占比最重。
眉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眉山当前面临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带动作用还不够的问题,工业化发育不充分仍是最大短板和主要矛盾。
《决定》提出,要深耕细作“1+3”产业赛道,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食品产业,推动主导产业集群成链。
“我们将锁定锂电、晶硅光伏等新兴产业,强化工业主引擎,持续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铝产业转型发展,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甘眉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邓强表示。
把目标转化为工业经济增量,关键在于项目“动起来”。数据显示,眉山在建和拟实施工业项目272个,其中在建项目172个、已竣工项目50个。当前,眉山正通过开展“制造强市攻坚年”行动,力促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近年来,眉山锂电产业集聚了中创新航、天华时代等54个龙头企业和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全部投产后将实现产值2000亿元以上;晶硅光伏产业集聚了通威、四川美科等4户龙头企业,总投资超400亿元,全部投产后将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化工新材料产业也集聚了万华化学、金象赛瑞等龙头企业。新能源新材料三大千亿产业的雏形已然显现,有望推动眉山迎来产能释放的高速增长。
落好营商环境“关键子”
7月10日,在眉山市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通威太阳能16吉瓦高效晶硅电池项目、苏州天华新能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新余川通万邦锂基先进材料研发及工程化示范基地3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110.5亿元。
这3个项目都是新能源新材料项目,都属于追加投资,企业对眉山营商环境的信心可见一斑。
“这里的办事效率、服务意识,让我们更加确信,选择眉山就选对了!”新余川通董事长邓智林介绍,3年前企业第一个项目——四川万邦胜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甘眉工业园区,在园区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的帮助下得以快速落地。
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苏州天华新能总裁陆建平。他用“务实高效”来形容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给项目的支持。
眉山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强化资源统筹整合,凝聚产业发展强大合力。具体而言,就是完善激励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产业链引领带动企业和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继而为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眉山把优化营商环境摆上重要位置,深化“亩均论英雄”“放管服”等关键领域改革,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眉山工业税收首次超过房地产,工业占GDP的比重较两年前提高了2.6个百分点,工业‘主引擎’作用愈发强劲,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为夯实产业基础提供了坚实支撑。”眉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眉山连续两年每年新增1户百亿企业,今年预计还将新增2户百亿企业、1户200亿企业,明年可望实现500亿企业“零的突破”。(记者 张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