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永续传承历史文脉 焕发名城时代光彩

  • 2023年10月08日 09时33分
  • 来源: 自贡市府
  • 【字体:
  • 中秋国庆假期,自贡市沿滩区仙市古镇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古街内的铁匠铺,火星飞溅;老茶馆,茶香四溢;美食街,五味俱全……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在游古镇、看民俗、品美食中多维度了解古镇,畅游烟火市井,领略历史人文。仙市古镇,曾是重要的盐运码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近年来,古镇以“金秋旅游节”为依托,将历史人文脉络同文化遗产活化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传承的新路。

    仙市古镇的蓄势蝶变,是自贡推动历史与现代、保护与活化深度交融的一个缩影。我市始终秉承“保护为根本,利用为策略,传承为目的”的发展思路,全力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实施《自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加速创新保护路径,全面探索保护策略,将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建设肌理,永续传承历史文脉,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充分激发发展活力,不断焕发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光彩。

    创新保护模式

    《自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章明确了政府引导的方式以及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利用形式,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助、费用减免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和个人参与保护对象的传承利用。同时,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鼓励原住居民依据保护规划要求在原址居住,以房屋、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并享有合理收益。

    同时,《条例》规定了我市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条款,明确鼓励和支持红色文化品牌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鼓励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纪念活动等内容;明确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利用,推动以井盐、彩灯、恐龙遗迹为载体的体验式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等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开凿于清道光年间的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超千米的深井,见证了自贡盐业的辉煌。为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文旅市场的需求,我市不断改善燊海井的“硬环境”和“软服务”,充分挖掘景区文化潜力,制定了《燊海井井盐文化研学实践活动方案》,打造了历史类、地理类、人文类等不同主题的研学项目。景区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在这里,不仅可以触摸井盐文化的厚重,还能感受城市发展的脉动。”

    “作为井盐文化的发祥地,不能只是简单的视觉表达,还应让游客更多了解城市的历史脉络、建筑特色、人文风情等。”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需要变静态为动态,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影音互动、数字游戏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千年盐都的魅力,“《条例》的实施为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了。”

    探索活化路径

    我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中,坚持保护为本,用法治化手段把名城格局和历史遗存固化下来,并保护好,同时坚持设计为先,在继承与发展、传承与流变中把历史拉回现实。

    在此基础上,我市坚持运营为要,通过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再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并融入新业态、新场景、新亮点,恢复历史文化街区的“烟火气”,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上世纪,滨江路是自贡最繁华的街区,商铺林立,门庭若市,“到河底下(滨江路)去耍儿”成为一代自贡人的记忆。彼时,在滨江路,既可逛街购物,还能参观西秦会馆,累了还可以在王爷庙喝碗盖碗茶,尽享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然而,随着城市中心的迁移,滨江路已难现往日胜景,令人唏嘘不已。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提升街区文化功能,激发老旧城区活力,是自贡人最迫切的期盼。

    目前,我市正对西秦会馆——中华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缮,借助具有深厚设计经验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对片区老旧建筑进行修缮,实施业态功能升级,新建停车场、充电桩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新建并完善社区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等便民服务生活圈,改造片区道路及背街小巷,梳理片区综合管线等配套基础设施,力争在5年内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及自贡市地标性城市文旅街区。

    “中华路的修缮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融合,在时空上历史与现代交融,在业态上传统与多元共生,将充分发挥街区的引流效应。”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路径,可有效挖掘利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盘活存量空间,恢复扩大市场消费,繁荣街区经济,“届时,中华路将成为市民的热门打卡点。”

    而在古镇古村落保护中,部分乡镇成立了专门机构,对古镇文物、古树名木加以保护,通过加大巡查力度,对古镇房屋新建、翻建实行严格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予批准,对违法乱搭乱建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和拆除,确保古镇建筑风格统一。在工业遗存方面,我市充分发掘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作为工业遗产加以保护,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并对周边进行必要的环境风貌控制。

    盘活历史资源

    让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成为文旅融合资产,形成乘数效应,是我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积累的先进经验。我市坚持在历史文化风貌区,按照“留、转、拆”的新思路,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风貌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与建筑风貌保护的关系。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始终把保护传承放在第一位,统筹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民生工程,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市严格执行《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规范》,延续原有使用功能,提升使用人的生活质量,积极协调、配合国有平台公司,开展历史建筑等闲置资产的盘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特色餐饮、酒店民宿、传统商业等与文化价值特色相适应的经营活动。以自贡南华锯条厂为例,通过改造升级为汽车文化产业园,不仅盘活了历史资源,更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两年前,南华老厂区作为老旧资产改造升级,打造为集城市记忆、产业聚集、服务民生、精神传承为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变身成为千年盐都的新地标,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如何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如今,经过改造后的园区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曾经的废弃厂房成为了现代化的汽车维修车间,展现了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汽车产业服务综合体。

    像南华锯条厂这样实现华丽蝶变的工业遗产在我市还有许多,如老盐场1957、国投南苑运动中心(城南粮库)、“三线建设”博物馆(长征机床厂)等,它们的成功转型是我市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生动写照,“《条例》的施行,将有效破解当前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关于活化利用的突出问题,真正让千年盐都既‘活’起来,更‘火’起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自贡:永续传承历史文脉 焕发名城时代光彩

  • 2023年10月08日 09时33分
  • 来源: 自贡市府
  • 中秋国庆假期,自贡市沿滩区仙市古镇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古街内的铁匠铺,火星飞溅;老茶馆,茶香四溢;美食街,五味俱全……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在游古镇、看民俗、品美食中多维度了解古镇,畅游烟火市井,领略历史人文。仙市古镇,曾是重要的盐运码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近年来,古镇以“金秋旅游节”为依托,将历史人文脉络同文化遗产活化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传承的新路。

    仙市古镇的蓄势蝶变,是自贡推动历史与现代、保护与活化深度交融的一个缩影。我市始终秉承“保护为根本,利用为策略,传承为目的”的发展思路,全力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实施《自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加速创新保护路径,全面探索保护策略,将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建设肌理,永续传承历史文脉,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充分激发发展活力,不断焕发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光彩。

    创新保护模式

    《自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章明确了政府引导的方式以及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利用形式,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助、费用减免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和个人参与保护对象的传承利用。同时,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鼓励原住居民依据保护规划要求在原址居住,以房屋、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并享有合理收益。

    同时,《条例》规定了我市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条款,明确鼓励和支持红色文化品牌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鼓励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纪念活动等内容;明确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利用,推动以井盐、彩灯、恐龙遗迹为载体的体验式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等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开凿于清道光年间的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超千米的深井,见证了自贡盐业的辉煌。为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文旅市场的需求,我市不断改善燊海井的“硬环境”和“软服务”,充分挖掘景区文化潜力,制定了《燊海井井盐文化研学实践活动方案》,打造了历史类、地理类、人文类等不同主题的研学项目。景区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在这里,不仅可以触摸井盐文化的厚重,还能感受城市发展的脉动。”

    “作为井盐文化的发祥地,不能只是简单的视觉表达,还应让游客更多了解城市的历史脉络、建筑特色、人文风情等。”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此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需要变静态为动态,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影音互动、数字游戏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千年盐都的魅力,“《条例》的实施为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了。”

    探索活化路径

    我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中,坚持保护为本,用法治化手段把名城格局和历史遗存固化下来,并保护好,同时坚持设计为先,在继承与发展、传承与流变中把历史拉回现实。

    在此基础上,我市坚持运营为要,通过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再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并融入新业态、新场景、新亮点,恢复历史文化街区的“烟火气”,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上世纪,滨江路是自贡最繁华的街区,商铺林立,门庭若市,“到河底下(滨江路)去耍儿”成为一代自贡人的记忆。彼时,在滨江路,既可逛街购物,还能参观西秦会馆,累了还可以在王爷庙喝碗盖碗茶,尽享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然而,随着城市中心的迁移,滨江路已难现往日胜景,令人唏嘘不已。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提升街区文化功能,激发老旧城区活力,是自贡人最迫切的期盼。

    目前,我市正对西秦会馆——中华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缮,借助具有深厚设计经验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对片区老旧建筑进行修缮,实施业态功能升级,新建停车场、充电桩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新建并完善社区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等便民服务生活圈,改造片区道路及背街小巷,梳理片区综合管线等配套基础设施,力争在5年内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及自贡市地标性城市文旅街区。

    “中华路的修缮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融合,在时空上历史与现代交融,在业态上传统与多元共生,将充分发挥街区的引流效应。”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路径,可有效挖掘利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盘活存量空间,恢复扩大市场消费,繁荣街区经济,“届时,中华路将成为市民的热门打卡点。”

    而在古镇古村落保护中,部分乡镇成立了专门机构,对古镇文物、古树名木加以保护,通过加大巡查力度,对古镇房屋新建、翻建实行严格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予批准,对违法乱搭乱建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和拆除,确保古镇建筑风格统一。在工业遗存方面,我市充分发掘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作为工业遗产加以保护,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并对周边进行必要的环境风貌控制。

    盘活历史资源

    让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成为文旅融合资产,形成乘数效应,是我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积累的先进经验。我市坚持在历史文化风貌区,按照“留、转、拆”的新思路,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风貌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与建筑风貌保护的关系。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始终把保护传承放在第一位,统筹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民生工程,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市严格执行《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规范》,延续原有使用功能,提升使用人的生活质量,积极协调、配合国有平台公司,开展历史建筑等闲置资产的盘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特色餐饮、酒店民宿、传统商业等与文化价值特色相适应的经营活动。以自贡南华锯条厂为例,通过改造升级为汽车文化产业园,不仅盘活了历史资源,更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两年前,南华老厂区作为老旧资产改造升级,打造为集城市记忆、产业聚集、服务民生、精神传承为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变身成为千年盐都的新地标,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如何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如今,经过改造后的园区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曾经的废弃厂房成为了现代化的汽车维修车间,展现了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汽车产业服务综合体。

    像南华锯条厂这样实现华丽蝶变的工业遗产在我市还有许多,如老盐场1957、国投南苑运动中心(城南粮库)、“三线建设”博物馆(长征机床厂)等,它们的成功转型是我市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生动写照,“《条例》的施行,将有效破解当前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关于活化利用的突出问题,真正让千年盐都既‘活’起来,更‘火’起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