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 使命必达 乡村振兴看凉山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战天斗地的生存之战,乡村振兴就是乘势而上的开拓进取。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反映了时代呼唤、发展必然和人民期盼。
于是,沐浴党恩,凉山大地在脱贫攻坚的全面蜕变中,又迎来了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2019,乡村振兴开启之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主战场,凉山立足全州实际,靶向乡村振兴目标,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正全力以赴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探索一条乡村振兴的崛起之路。
看基础 脱贫攻坚凝聚振兴底气
对于今天的凉山人民来说,再没有什么词语,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样厚重有力、铭刻人心。
自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截至2018年底,全州累计实现1454贫困村退出、65.94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考核验收指标任务总体完成70%,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2.5%降至7.1%。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乘势而上构建现代化彝乡农村浇筑起伟大基石:
——产业基础发掘凉山资源。
会理县铜矿村虽是因产矿而得名,却是因发展水果种植业而出名。该村坚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的理念,形成了以石榴产业为主体的石榴专业村,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连片发展石榴10万亩,实现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荣获“四川省小康村”、“四川省生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等殊荣。
近年来,随着产业扶贫的强劲发力,凉山州有无数的这样的乡村走上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先行一步着手构建新体系,形成新业态。
产业布局方面,凉山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优质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州、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马铃薯基地、“中国苦荞之都”、“中国茧丝之都”和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产基地。深入实施品牌创建战略,“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荣获四川网友最喜爱的十大农产品品牌,累计创建国家、省级特色农产品品牌及“三品一标”认证350个。
业态塑造方面,全州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仅2018年,全州举办各类“农文旅”乡村节庆活动80余个,通过展示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极大地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有效助推了贫困群众产业增收。
除此之外,全州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州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473个、家庭农牧场7414个,带动农户80%以上。深化“以购代捐”精准扶贫、“电商扶贫”“展示展销”等活动,累计培育网商电商2.5万余家,实现网络交易额53.08亿元以上。
——人才基础增强凉山活力。
2018年9月,会东县姜州镇郑家坝村与州农投、陕西海升果业公司合作建设“2000亩蓝莓高标准产业示范园项目”,辐射5个村836户3056人,逐步形成集种植示范、农技培训、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示范基地,作为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的融合平台,项目投产后可带动500多农户、1000余名农业从业人口发展蓝莓产业,每人年均可增收16000元。
全州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以来,大量像郑家坝村这样的乡村受益,2018年,凉山构建了深度贫困县“1+13+N”人才振兴政策体系,统筹实施人才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招引、管理创新、人才援助、人才稳定六大工程。仅2018年就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生、乡村医生、农村实用人才1721名,培训13个重点领域在职人才10.34万人次,招录招聘紧缺专业人才、“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3125名。
通过“千名英才·智汇凉山”引才行动,州县两级赴外引才51次,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623名;实施“百人计划”,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签订校地院地企地战略合作协议18份,建立研发中心47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79名。
——文化基础坚定凉山自信。
自“四好”创建启动以来,全州聚焦突出社会问题,大打治愚治毒治病治超生“四治”硬仗“驱鬼除魔”,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三建四改五洗”,深入治理婚丧嫁娶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等问题,帮助群众养成健康文明好习惯。截至2018年底,全州累计创建省级“四好村”237个、州级“四好村”2085个、星级“四好家庭”69.02万户。
——生态基础彰显凉山优势。
凉山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载体,大力推广“小组生微”模式,加快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着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508个。突出重点,抓好1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建设,持续掀起“大规模绿化凉山行动”热潮,全州共完成营造林205万亩、义务植树造林1000万株。由点及面,完成31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501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共创建命名国家级生态乡镇32个、省级生态乡(镇)83个。
——组织基础凝聚凉山力量。
众志成城“斩穷根”,党旗飘处别样红。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我州充分发挥党建力量,通过稳基层,深入实施“筑底强基·凝聚民心”党建工程,持续开展“三分类三升级”活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3744个村全覆盖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构建起“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治理体系。
通过强干部,实施“万名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工程”,动态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5万余名,选拔1433名村级后备力量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层分级全覆盖培训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级后备力量。
通过抓党建,实施“筑底强基大深化、攻坚合力大提升、一线干部大比武、产业发展大引领、内生动力大激发”“五大行动”。开展“担当尽责·建功一线”行动,推动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作用充分发挥。
看当前 靶向发力迈出铿锵步伐
2019年是乡村振兴的启动之年,凉山将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决策部署,精心谋划组织、精准施策推进,全面打赢凉山深度贫困脱贫硬仗,为全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构筑坚实基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创造凉山奋勇争先新奇迹。
按照“主干”引领、“干支”协同发展新格局,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全州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编制,加快推进县(市)、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着力在产业聚集、功能定位上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全面提升的发展格局。
同时,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
目前,战略试点已经确定。我州将在全面启动西昌市、宁南县幸福镇乡村振兴试点的基础上,再谋划一批州、县乡村振兴试点镇、试点村,同步启动创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乡镇、示范村工作,分类分线探索一批乡村振兴典型。
靶向发力,凉山乡村振兴已经迈出坚定步伐:
——加强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持续以夏秋菜、高原水果、中药材等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关键抓手,巩固提升粮、烟、桑、畜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果薯蔬草药”等富民产业发展,力争全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725万亩、总产量稳定在225万吨,新增水果5万亩、蔬菜6.5万亩、中药材1万亩、花卉0.35万亩、青(红)花椒10万亩、优质桑园1万亩,种植马铃薯240.5万亩、油料作物35万亩、核桃提质增效38万亩,生产优质蚕茧54万担,全州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5万吨、2.8万吨、4.8万吨。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三品一标”示范创建,加快将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盐源苹果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品铸造成金字招牌,全年力争创建“三品一标”10个以上。加快成都、昭觉等一批加工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构建粮油、烟叶茧丝、果蔬、畜禽、调味品、林产品、水产品、花卉、酒类、冷藏物流等10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举办农民丰收节、“尝新节”“采摘节”等一大批乡村节庆活动,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深化农业产业交流合作。加大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经济区市场,全面拓展对口合作、区域合作、校地合作等战略合作,积极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等重要招商引资推介活动,进一步深化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都等区域合作,力争对接各类企业500余家、签约100亿元以上。抓好“以购代捐”“电商扶贫”“网络扶贫”等活动,精心组织参加西博会、农博会等展示展会活动,力争“大凉山”农特产品实现网络销售额20亿元以上。
——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分类制定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完善小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深度联结机制,加快“1+11+N”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等一大批园区建设,力争建成1个以上现代特色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新培育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0户、农民合作社300个、家庭农场300个以上。
——加快宜居乡村建设。借鉴“小组生微”模式,加快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实施“美丽凉山·宜居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四好”创建等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快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采取建立新型经济组织、优化发展方式等六方面针对性措施,实现2019年拟退出的445个以上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达标。
——创新机制狠抓劳务开发。全面加强宣传发动,全面落实劳务开发奖补政策,采取“订单式”等方式加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加强用工岗位信息收集,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加强全州劳务经纪人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农民工管理、服务、维权、稳岗等工作,预计全州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3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6亿元以上,其中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
看长远 潜力巨大精彩无限
尽管脱贫攻坚还在全力冲刺,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已经可以预见。
凉山作为我国同纬度地区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农业资源禀赋非常好,光、温、水、气构成的“黄金组合”是农业产业绿色、特色、生态、优质、错季、无公害的独特条件。
更为难得的是,凉山还拥有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据土地资源详查,现有耕地632.1万亩,林业用地4988万亩,草原、草山2716万亩,境内山地占71%、平坝占12%、高原占17%,安宁河谷平原396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具有开发潜力的土地140多万亩。
立足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州已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州,农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而乡村振兴的全面启动,将促使凉山提速发展,由“农业大州”跨越为“农业强州”,在沐浴党恩的村村寨寨,绘制出民富村美的现代美景。奋进在新时代,阔步在新征程。行进在“三农”发展的春天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蓝图,在凉山大地正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