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抓目标强统筹汇聚攻坚合力
“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不折不扣,坚决完成。”这是达州党员干部的一致共识。在严格落实中央、省相关要求的同时,达州结合地方实际,科学确立“13221”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即: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这一理念为统揽,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保障“三大攻坚战”,建好资金项目统筹管理和数据信息智能管理“两大平台”,强化宣传引导和督导考核“两个抓手”,最终圆满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目标),始终做到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聚焦2017年通川区摘帽、308个贫困村退出、15.2157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聚焦2019年底全市73.86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的阶段目标,市脱贫办牵头编制“22+1”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达州坚持党政统筹,市、县、乡全部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市、县两级组建脱贫攻坚办,增加编制110个、调增人员221名专职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四套班子齐心协力全力参与,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多次深入贫困村开展蹲点调研督导。坚持各种项目、资金向脱贫攻坚聚合,2016年全市整合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02.41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投入22.48亿元;建立11.72亿元风险基金,引导工商资本参与脱贫攻坚;建立教育、卫生救助基金6500万元,已发放270万元,帮助2650户贫困户;2016年以来,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余额11.77亿元。
抓关键强实效补齐脱贫短板
人心齐,泰山移。达州举全市之力打响基础、产业、民生“三大攻坚战”:加强基础设施“改穷貌”,以路、水、电、广、网为重点,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确保贫困村村村通硬化路,文化室、卫生室全部达标,广播、通信网络全覆盖。大力培育产业“拔穷根”,以种、养、加、销、游为重点,帮助11.2万名生产发展扶持对象落实了产业项目,发展特色种植业103.36万亩,317个贫困村建立了电商服务站点。切实保障民生“兜穷底”,以吃、穿、住、医、教为重点,完成22678户贫困户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48803人;贫困人口全部参加新农合;没有因贫辍学现象发生;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兜底。
在落实省上“五个一”帮扶基础上,达州率先创新推出“一村一法律顾问”,形成“5+1”帮扶机制,市、县两级共择优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农技员、法律顾问等6000余人奔赴脱贫一线,11.4万名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帮扶23.2万户贫困户。今年3月,又对贫困户超过20户的非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1415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1223个国家、省、市、县级部门(单位)和企业联系帮扶828个贫困村,127家企业结对帮扶130个贫困村。
抓监管强引导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为确保脱贫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达州将“三农”工作和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等全部纳入脱贫攻坚主要内容进行考核,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减贫脱贫成效,并组建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巡查。深入开展“133”专项整治和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市脱贫办组建10个工作组,对各县(市、区)、经开区和22个专项牵头部门自查自纠问题开展了全面核查,坚决清理、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扶贫必先扶“心”。达州坚持扶贫与扶志向、扶智力相结合,加强感恩奋进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引导,构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新方式,将脱贫攻坚与“四好村”创建相结合,让贫困群众努力向“四个好”目标迈进;依托村“远程教育”、农民夜校等平台,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开办156个农民夜校,授课650期,“现场教学”指导1800余场次,培训农民13.65余万人次,促使农民“学真经”,助推贫困群众精神物质“双脱贫”。大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表彰2016年度“100名脱贫致富光荣户”,激发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达州朝着既定目标坚实迈进。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