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六个着力点
创新驱动发展 调整增长动力
供给侧要素,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也应包括创新等现代意义上的要素,从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看,创新才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成都经济发展面临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投资、要素等传统动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以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为此,“十三五”期间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体制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按照“12345”的改革思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四个统筹”改革,着重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紧紧扭住“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三大抓手,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撑、开放合作四大战略,强化组织、政策、法治、服务、舆论五大保障。加快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步伐,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
我市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产能方面存在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阶段性、局部性产能相对过剩,落后产能和产品造成的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需要以去产能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激活生产要素资源。通过深入调研,科学研判我市各产业中哪些属于落后过剩产能,哪些属于阶段性、局部性相对过剩产能及其过剩程度,找准问题症结。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有效推进兼并重组,盘活“僵尸企业”、落后产能占有的要素资源。
严格项目准入,防止新的产能过剩。加强对全市重大产业项目的统筹规划布局,从源头上防止产能过剩。对落后产能项目不审批、不备案、不补助,对新兴产业项目避免产能盲目扩张,防止出现重复投资和新的过剩产能。
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向“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转型发展。
融入国际分工 建设开放高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要提升国内市场的供给水平,也包括了对国际需求供给水平的提高。成都应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推进由内陆地区中心城市向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转型。
加快建设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国际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形成便利快捷、功能完善的国际区域物流体系,促进口岸由单一门户功能向综合型经济开发功能演进。争创内陆自贸区,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积极引导本土企业高质量“走出去”。积极拓展产能利用空间,加强企业对外投资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的分析和评估服务;探索建立成都市“走出去”基金;出台《“走出去”行动计划》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指导意见》,在制度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做出前瞻性安排。
完善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共建机制,推进国际产业产能合作。成都应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契机,以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中德(蒲江)中小企业产业园和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国际产业园区建设、全市统筹的外贸平台功能打造、新型外贸业态培育等工作为抓手,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平台。
持续深化改革 加强制度供给
制度是供给侧要素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了制度供给这一至关重要的供给侧内容。成都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重点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和城乡统筹等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新体制。
建立健全适应供给模式创新的监管规则。按照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要求,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深化重点领域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完善政府权力事项清单,逐步实现负面清单管理,创新监管方式,强化信用监管,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立公平竞争的审查制度,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消除各种显性和隐性行政性垄断,制定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自然垄断、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方法。
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诚实守信市场主体和个人“红名单”评定和定期发布制度,对诚实守信者实行“绿色通道”。建立各行业主体信用分类分级管理和“黑名单”公开公示制度,全面推动行政监管性惩戒、市场性惩戒、行业性惩戒和社会性惩戒,主动释放信用违约风险,依法处置信用违约。
推进新型城镇化 拓展供给新空间
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成都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转型升级发展。
以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化统筹城乡改革。以率先建立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新机制为目标,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人本型城镇化、集约高效的功能提升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的“一元化”城镇化为方向,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努力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
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通过加强规划、户籍改革、发展租赁市场、加大购房鼓励政策、鼓励房企降低房价和兼并重组等方式逐步降低我市商品房与商业地产的库存。统筹和优化全市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防止出现恶性竞争、结构失衡;扩大货币化安置方式;鼓励房企降低房价和兼并重组,加大房地产行业集中度,转变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通过盘活商业办公用房市场、大力发展租赁市场、加大购房鼓励等方式消化商品房存量。
优化投资结构 增加有效投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排斥适度扩大总需求,仍需充分发挥好投资这一扩大总需求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合理、适度、高效的投资结构,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数量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加强先进制造业投资,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投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化、知识化、多样化、国际化发展。围绕三产联动,加强现代农业投资,提升现代农业的供给功能。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消化产能,扩大有效需求。围绕构建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建设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海绵城市示范单元。
加强民生领域投资,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城市发展的更高形态需要强大的公共服务保障,需要在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要在学校、医院、养老院、体育设施、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更好地加强民生保障,让城乡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者:成都市发改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