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供给侧之路

  • 2016年04月05日 16时14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做长产业链条 丰富个性化需求

      昨日,成都新都区石板滩镇的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现场内,机器轰鸣,施工人员抢赶进度。“现在项目真是一天一个样,如果你一个月没来,再来时一定会惊异‘面貌全非’了。不同标段都开足了马力,最快的已经全面完工了!”

      中车成都产业园的建设热度,正是当前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轨道交通产业成为成都“十三五”时期的突出发展产业。成都市提出加快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目标,并明确将轨道交通产业列入2016年六大行动中,通过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这其中,就包括加快建设中车成都产业园等150个项目。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是我市立足优势、抓住机遇、促进成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如何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做优政务环境为企业带来便利带来活力,有效节约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如何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轨道交通整个产业链条,助力成都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如何通过创新驱动,丰富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着疑问,记者深入探访了位于新都区的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和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

      如何为企业提供便利?

      从服务入手做优环境

      “的确,新都区在建项目中,中车成都产业园是推进最顺利的项目。”新都工业区管委会有关人士的说法,得到了中车产业园项目方的认可。“除了与轨道交通产业前景有关外,我认为环境就是生产力,政府部门提供周到的服务,为企业带来便利并有效节约了成本,项目进度能够这么快也就顺理成章了!”

      记者正与项目方工作人员交谈时,一位新都工业区管委会企业服务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前来看项目进展。“看嘛,老熟人又来了!”项目方工作人员口中的老熟人名叫王雪松,是新都工业区管委会为中车产业园项目特设的具体事务联络员。

      “遇到啥子事情需要我们协调、跑腿的,说一声,我们马上去落实哈!”王雪松几乎每隔两天就要到产业园去,回到工业区管委会的办公室后,将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工业区管委会领导,下来后还要忙着整理专门为中车产业园建的工作台账,上面记载着他“摸”来的急需协调解决的大小事务。

      王雪松见证了项目推进升级每个细节。“处久了,都把他当成家人了,而项目遇到的问题多方协调后总是能很快得到解决,项目就推进得快,算下来这真是节约了好大的成本了啊,企业一旦上马,市场竞争力就会立即显现出来!”工作人员的说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初衷不谋而合:随着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市场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原有的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将创造出新的市场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中车产业园项目自2014年8月28日签约之日起,成都新都区就立即成立了以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而相关部门和街道着力优化服务和环境,为项目提供便利。“在项目建设中,不仅施工方要倒排时间节点,我们服务工作人员仍然需要紧扣节点。项目一旦投产,就必须考虑产品的运输以及项目生产一系列事宜。”新都区石板滩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我们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做好石木路拓宽改造、杆管线迁改、水电气配套建设等工作,全力服务保障中车项目建设,确保早日实现成都地铁‘新都造’。”

      做优环境,成都新都迎来了配套企业的落户。日前,新都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暨开工仪式上演,在该区集中签约的8个项目中,轨道交通再次成为亮点,其中有5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顺利签约。记者留意到,作为中车的长期供应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龙头生产企业今创集团,拟投资8亿元,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轨道交通、配套产品生产基地,一期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不低于5亿元,上缴税收不低于3000万元。同样是中车的主要供应商,南京圣合轨道交通设备公司拟投资1.5亿元,建设轨道交通、转向架等零部件生产项目,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不低于1.2亿元,上缴税收不低于800万元。

      如何拉长产业链条?

      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留意到,在今年3月的成都新都区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上,两个产业被多次提及。“以航空动力、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都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随着中车落户新都,高铁,这个中国唯一能整装输出到世界各地的高端装备,以及被誉为‘中国心’的航空发动机,都即将成为‘新都造’。”新都区主要领导如是说。

      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6个重大高端成长性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达50.7亿元的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将作为中国中车西南地区轨道交通整车制造与维保基地和关键系统、重要部件的专业化制造基地,一旦今年地铁车辆在这里样车下线甚至实现批量生产,将在轨道交通产业链条占据重要位置。与此同时,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也在这条产业链上开辟一条新路,“乘用车辆、车载设备、‘四电’系统、轨道系统,包括城际、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车辆的零部件及配套中小企业,新津正致力打造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新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依托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和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成都市由此迈出了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新步伐。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拉长并完善整个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让轨道交通产业成为我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业内人士认为,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结构改革上,结构改革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通过比例的调整,实现改善效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  产业价值链,必须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提高制造业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

      成都,在这条产业链条上展开了新的探索。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与西南交大、中国中车签署四项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提出,成都市将与西南交大共同推进轨道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申建,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共建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南交大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有关负责人称,将打造轨道交通的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更多顶级企业,并加强与轨道交通相关的人才培养,“中国高铁的建设高峰就在西部。建设、运营、车辆更新,都意味着轨道交通产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按照战略合作协议,中车还将在成都构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打造中国中车西部战略基地。

      如何丰富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创新驱动填补空白

      记者看到,在位于新都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内,一标段城轨联合厂房完成了主体施工,安装了屋面瓦和外墙,现在已开始设备安装了。有工人在一标段外的路面上喷洒着水,清洁着路面。这里现代化的厂房已粗具雏形,看起来已经到了施工的尾声阶段。项目方工作人员介绍,预计6月城轨地铁业务部分建成投产;8月30日地铁车辆组装业务完成试制,样车下线;9月起地铁车辆将实现批量生产;今年底启动老厂区搬迁工作;明年4月公共设施部分全部竣工投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即将下线的样车,其产品将极具个性化需求。

      “从供应端入手到延长产业链条,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有了动力,但要真正做大产业发挥产业优势,创新驱动必不可少。通过创新驱动,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将能得到充分满足。”据介绍,这种个性化产品正包括今年8月下线的地铁车辆,这种“新都造”将是比现有地铁更宽敞的A型铝合金地铁车辆。

      而在我市南面,产品同样个性化十足。记者来到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时,一个轨道系统新突破的喜讯从园区传来。“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嵌入式轨道在3月份刚刚取得了城市轨道工务产品CRCC认证,相当于拿到了全国轨道交通市场的入场券。”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款新技术充分运用高分子材料,取消了扣件,通过工厂式生产、模块化现场安装,使轨道的承载力更均衡,并具有开挖量小、工期短等特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轨道系统的创新,在有轨电车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1月,西南首条有轨电车在新津带电试跑。在1.2公里的动态调试线上,一列有轨电车静静划过铁轨,坐在车上,几乎听不到一丝“咣当”声响。“秘诀就藏在铁轨与道床之间。”现场施工人员介绍,铁轨与预留的凹槽之间,采用了本地企业自主研发的高分子弹性材料,“这将有效地减少车辆运行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噪音5—10分贝。”同时,该轨道系统采取工厂化高精度批量生产,生产好的模块直接运到工地现场进行  组装,施工周期大大缩短。

      记者手记

      让飞跑的列车牵引一个产业腾飞

      在记者采访之时,无意中得知一个与成都轨道交通看似没有关联的消息,日前,美国芝加哥交通管理局董事会批准了一份价值13亿美元的地铁合同,将向中国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一批美国7000系列轨道车。尽管这批轨道车完全在美国组装,但对于中国轨道交通产业来说,的确是一个利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最大地铁车辆项目。中国轨道交通产业通过着力打造中国品牌,有效配置全球资源,正快速走向海外市场。

      当前,成都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将成都打造成为中西部第一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同时,成都地铁正按照相关要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到2020年成都地铁通车里程将达500公里,在建里程150公里,为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链的打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支撑。

      随着成都轨道交通的发展,将不断涌现出“成都造”列车。飞跑的列车,不仅承载着市民的期盼,还将牵引一个产业的腾飞。轨道交通,作为成都长期布局谋划的“千亿产业”,正和这座城市一起不断发展,不断“走出去”。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供给侧之路

  • 2016年04月05日 16时14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做长产业链条 丰富个性化需求

      昨日,成都新都区石板滩镇的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现场内,机器轰鸣,施工人员抢赶进度。“现在项目真是一天一个样,如果你一个月没来,再来时一定会惊异‘面貌全非’了。不同标段都开足了马力,最快的已经全面完工了!”

      中车成都产业园的建设热度,正是当前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轨道交通产业成为成都“十三五”时期的突出发展产业。成都市提出加快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目标,并明确将轨道交通产业列入2016年六大行动中,通过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这其中,就包括加快建设中车成都产业园等150个项目。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是我市立足优势、抓住机遇、促进成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如何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做优政务环境为企业带来便利带来活力,有效节约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如何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轨道交通整个产业链条,助力成都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如何通过创新驱动,丰富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着疑问,记者深入探访了位于新都区的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和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

      如何为企业提供便利?

      从服务入手做优环境

      “的确,新都区在建项目中,中车成都产业园是推进最顺利的项目。”新都工业区管委会有关人士的说法,得到了中车产业园项目方的认可。“除了与轨道交通产业前景有关外,我认为环境就是生产力,政府部门提供周到的服务,为企业带来便利并有效节约了成本,项目进度能够这么快也就顺理成章了!”

      记者正与项目方工作人员交谈时,一位新都工业区管委会企业服务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前来看项目进展。“看嘛,老熟人又来了!”项目方工作人员口中的老熟人名叫王雪松,是新都工业区管委会为中车产业园项目特设的具体事务联络员。

      “遇到啥子事情需要我们协调、跑腿的,说一声,我们马上去落实哈!”王雪松几乎每隔两天就要到产业园去,回到工业区管委会的办公室后,将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工业区管委会领导,下来后还要忙着整理专门为中车产业园建的工作台账,上面记载着他“摸”来的急需协调解决的大小事务。

      王雪松见证了项目推进升级每个细节。“处久了,都把他当成家人了,而项目遇到的问题多方协调后总是能很快得到解决,项目就推进得快,算下来这真是节约了好大的成本了啊,企业一旦上马,市场竞争力就会立即显现出来!”工作人员的说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初衷不谋而合:随着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市场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原有的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将创造出新的市场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中车产业园项目自2014年8月28日签约之日起,成都新都区就立即成立了以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而相关部门和街道着力优化服务和环境,为项目提供便利。“在项目建设中,不仅施工方要倒排时间节点,我们服务工作人员仍然需要紧扣节点。项目一旦投产,就必须考虑产品的运输以及项目生产一系列事宜。”新都区石板滩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我们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做好石木路拓宽改造、杆管线迁改、水电气配套建设等工作,全力服务保障中车项目建设,确保早日实现成都地铁‘新都造’。”

      做优环境,成都新都迎来了配套企业的落户。日前,新都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暨开工仪式上演,在该区集中签约的8个项目中,轨道交通再次成为亮点,其中有5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顺利签约。记者留意到,作为中车的长期供应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龙头生产企业今创集团,拟投资8亿元,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轨道交通、配套产品生产基地,一期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不低于5亿元,上缴税收不低于3000万元。同样是中车的主要供应商,南京圣合轨道交通设备公司拟投资1.5亿元,建设轨道交通、转向架等零部件生产项目,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不低于1.2亿元,上缴税收不低于800万元。

      如何拉长产业链条?

      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留意到,在今年3月的成都新都区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上,两个产业被多次提及。“以航空动力、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都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随着中车落户新都,高铁,这个中国唯一能整装输出到世界各地的高端装备,以及被誉为‘中国心’的航空发动机,都即将成为‘新都造’。”新都区主要领导如是说。

      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6个重大高端成长性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达50.7亿元的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将作为中国中车西南地区轨道交通整车制造与维保基地和关键系统、重要部件的专业化制造基地,一旦今年地铁车辆在这里样车下线甚至实现批量生产,将在轨道交通产业链条占据重要位置。与此同时,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也在这条产业链上开辟一条新路,“乘用车辆、车载设备、‘四电’系统、轨道系统,包括城际、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车辆的零部件及配套中小企业,新津正致力打造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新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依托中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和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成都市由此迈出了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新步伐。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拉长并完善整个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让轨道交通产业成为我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业内人士认为,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结构改革上,结构改革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通过比例的调整,实现改善效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  产业价值链,必须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提高制造业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

      成都,在这条产业链条上展开了新的探索。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与西南交大、中国中车签署四项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提出,成都市将与西南交大共同推进轨道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申建,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共建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南交大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有关负责人称,将打造轨道交通的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更多顶级企业,并加强与轨道交通相关的人才培养,“中国高铁的建设高峰就在西部。建设、运营、车辆更新,都意味着轨道交通产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按照战略合作协议,中车还将在成都构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打造中国中车西部战略基地。

      如何丰富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创新驱动填补空白

      记者看到,在位于新都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内,一标段城轨联合厂房完成了主体施工,安装了屋面瓦和外墙,现在已开始设备安装了。有工人在一标段外的路面上喷洒着水,清洁着路面。这里现代化的厂房已粗具雏形,看起来已经到了施工的尾声阶段。项目方工作人员介绍,预计6月城轨地铁业务部分建成投产;8月30日地铁车辆组装业务完成试制,样车下线;9月起地铁车辆将实现批量生产;今年底启动老厂区搬迁工作;明年4月公共设施部分全部竣工投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即将下线的样车,其产品将极具个性化需求。

      “从供应端入手到延长产业链条,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有了动力,但要真正做大产业发挥产业优势,创新驱动必不可少。通过创新驱动,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将能得到充分满足。”据介绍,这种个性化产品正包括今年8月下线的地铁车辆,这种“新都造”将是比现有地铁更宽敞的A型铝合金地铁车辆。

      而在我市南面,产品同样个性化十足。记者来到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时,一个轨道系统新突破的喜讯从园区传来。“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嵌入式轨道在3月份刚刚取得了城市轨道工务产品CRCC认证,相当于拿到了全国轨道交通市场的入场券。”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款新技术充分运用高分子材料,取消了扣件,通过工厂式生产、模块化现场安装,使轨道的承载力更均衡,并具有开挖量小、工期短等特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轨道系统的创新,在有轨电车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1月,西南首条有轨电车在新津带电试跑。在1.2公里的动态调试线上,一列有轨电车静静划过铁轨,坐在车上,几乎听不到一丝“咣当”声响。“秘诀就藏在铁轨与道床之间。”现场施工人员介绍,铁轨与预留的凹槽之间,采用了本地企业自主研发的高分子弹性材料,“这将有效地减少车辆运行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噪音5—10分贝。”同时,该轨道系统采取工厂化高精度批量生产,生产好的模块直接运到工地现场进行  组装,施工周期大大缩短。

      记者手记

      让飞跑的列车牵引一个产业腾飞

      在记者采访之时,无意中得知一个与成都轨道交通看似没有关联的消息,日前,美国芝加哥交通管理局董事会批准了一份价值13亿美元的地铁合同,将向中国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一批美国7000系列轨道车。尽管这批轨道车完全在美国组装,但对于中国轨道交通产业来说,的确是一个利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最大地铁车辆项目。中国轨道交通产业通过着力打造中国品牌,有效配置全球资源,正快速走向海外市场。

      当前,成都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将成都打造成为中西部第一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同时,成都地铁正按照相关要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到2020年成都地铁通车里程将达500公里,在建里程150公里,为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链的打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支撑。

      随着成都轨道交通的发展,将不断涌现出“成都造”列车。飞跑的列车,不仅承载着市民的期盼,还将牵引一个产业的腾飞。轨道交通,作为成都长期布局谋划的“千亿产业”,正和这座城市一起不断发展,不断“走出去”。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